藍衛國
面對低年級的古詩教學,相當部分的一線語文老師都覺得棘手,因為古詩歷史久遠,學生難以理解,生硬地解釋翻譯又令課堂教學枯燥無味,索然無趣,甚至令人厭煩。然而,古詩在教學中卻永占一席之地,我統計了一下,以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為例,就有七首古詩,那么,怎樣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怎樣引導學生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的意境?怎樣引導學生感受古詩的節奏美韻律美?就成了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容回避的問題。
下面,我以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幾首古詩教學為例,粗略探討一下古詩教學的方法及策略:
一、直觀導入,激發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小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主要來源于興趣,這也是發揮學生學習能動性的首要條件,學習古詩,如果單從字面上簡單地解釋釋義,勢必造成學生學習注意力不集中,興味索然。因此,在古詩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應當是重中之重,在教室的墻壁上,粘貼一些畫面典雅的古詩書法作品,在學校的走廊和文化長廊,展示優美的古詩作品,讓學生平時收到古典文化的熏陶,置身其中,感受到經典文化的魅力。
例如,我在教學《村居》這首古詩時,首先借助錄像,把早春二月,小草嫩芽從土里鉆出,自由地生長,把黃鶯在天空中縱情地飛舞,歡樂地鳴叫,把這樣的畫面展示在學生眼前,讓學生感受到“草長鶯飛”這四個字的內涵,它是多么富有動感的詞語,涌動著春天的脈搏,學生在邊看邊讀中情不自禁,感受到了詩歌的情趣,擺脫了機械冷漠的翻譯,打破了古詩教學的僵硬模式。
二、在讀中學,在讀中悟,在讀中尋找學習古詩的樂趣
讀,是語文教學的根,古人云“書讀萬遍,其義自見。”古詩對仗工整、音律和諧、節奏明快。具有音韻美節奏感強,讀是理解古詩的起點,讀也是披情入文進入古詩意境的重要手段,在古詩教學中,學生讀往往速度過快,節奏混亂,教師應充分引導,劃分節奏,如: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讓學生按這個節奏誦讀,效果會更好一些。不能單一來讀,而是要采用多種形式來讀,如集體讀、個人讀、配樂誦讀、教師范讀、帶讀等等多種形式相合,抓住古詩的韻腳、節奏、語調等諸多要素,引導學生反復練讀,讀好詩韻,讀準字意,讀出詩境。
在讀的過程中,為了便于學生理解詩意,教師也可用現代漢語講解詩意,甚至翻譯詩句的意思,邊讀邊譯,抓住詩中關鍵的字詞進行突破。教師聲情并茂地范讀,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識寫結合,指導書寫,以識字寫字為重點
認識生字,書寫生字,是小學低年級課堂教學的重點,教師應該高度重視,加強指導,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一定要勻出一定分量的時間來指導學生認真書寫生字。盡量讓學生在初讀、細讀、品讀詩文中,早一些感知生字的音、形、義。但這時他們對生字的認識只是一種輪廓印象,教師還要對字形做分析,采用加偏旁、減偏旁、換偏旁、猜字謎等方法,讓生字在學生的大腦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在古詩教學中,有必要在漢子的筆畫筆順上和漢子的間架結構上加大學生的訓練強度。
如在教學杜甫詩《絕句》中,可在學生對詩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指名讀完全詩,集中認讀“黃鸝”“白鷺”兩個詞,識字交流的同時,就指導書寫“鸝”“鷺”“翠”“嶺”等字,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字的結構,教師再板演示范,然后放手讓學生試寫一個,同桌互相觀摩,教師最后糾正寫美觀。每次書寫之前,教師要強調學生的坐姿及執筆姿勢,巡視學生書寫情況,個別指導,書寫結束后,當堂評價,糾正錯誤,把識字寫字穿插在古詩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既得到古詩意境韻美的熏陶,也能培養學生識字寫字的能力。
四、引導想象,體驗情感,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一切文學藝術作品都離不開想象,沒有想象就沒有文學,在古詩教學活動中,我重視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根據低年級學生形象感知的特點,以圖導入,啟發想象。如在教學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名篇《詠柳》中的名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我先讓學生仔細觀察柳枝柳葉的形狀特點、顏色等,這又細又長的柳葉,那么精巧細致,那么均勻相似,像技術高超的民間藝人用剪刀裁剪出來的一樣。可是,在大自然中,誰像一把鋒利靈巧的剪刀呢?經過反復誦讀、類比、思考、提拔。學生得出“這二月的春風”恰似一把“剪刀”。這個想象跨度較大,學生一下子難以理解,因為農村的孩子沒見過園藝工人用大剪刀修理冬青樹等樹木,而“二月的春風”與“剪刀”之間,無論從形狀上,顏色上,感覺上都對不上號,這需要教師從初春的氣候特點與植物的生長特點等多方面加以引導。
總之,低年級古詩教學要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讓學生充分地讀,大膽地說,充分地寫和練,真正體現出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為今后的古詩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濃厚興趣,使學生快樂地邀游在祖國浩瀚的古典文化海洋中,工作在教育最前線的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應及時更新觀念,創建氛圍,優化教學資源,把自己掌握學習古詩的技巧,逐步形成學生的一種技能。
(作者單位:廣西南寧市上林縣木山鄉廠圩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