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紅
朱智賢在《兒童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小學生思維發展的基本特點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在這個總原則的指導下,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小學生思維發展的主要特點。
一、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
小學低年級學生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體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小學生進行數學思維的時候,通常都是以形象思維為指導,通過集中思維異同配合起作用。特別是11歲之前的小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一方面要靠直觀形象,另一方面要對照經驗模式。例如,計算10+3的時候,他們會直接將數字同具體的事物的聯系,例如將10同10個蘋果聯系起來,將3同梨聯系起來,在算的時候會將10個蘋果與3個梨進行相加。
但是,并不等于說他們的思維沒有抽象概括的成分,沒有抽象概括性。事實上,低年級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都在發展著,只是邏輯思維發展起著主導作用,發展得更迅速,所占的比重更大而已。而到了中高年級,小學生則要區分概念的本質和非本質屬性,要掌握一些抽象概念,要運用概念、判斷、推理進行思考。這時候抽象邏輯思維發展起了主導作用,迅速發展起來。但同時,他們還離不開直接經驗和感性知識,思維仍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正如我國心理學家劉范所指出的:“即使是只要求兒童(進行)對抽象的數進行運算的項目,兒童往往會借助于直觀的圖象來求解答,當解題遇到困難時,這種現象更為常見。”所以,小學生的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的過渡,是思維發展過程中的“飛躍”或“質變”,而不是消亡。
二、抽象邏輯思維發展不平衡
在整個小學時期,兒童的抽象邏輯思維水平不斷提高,思維中抽象的成分日漸增多,但在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教學內容中,在發展的一般趨勢的范圍內又常常表現出不平衡性。對于兒童熟悉的學科、難度小的任務,兒童思維中抽象的成分較多,抽象的水平較高;而對于兒童不熟悉的學科、難度大的任務,兒童思維中的具體成分就較多。例如,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學生已經掌握列算式解題的方法,可以離開具體事物進行抽象的思考,但在開始學習用方程列式解題時,如果沒有具體事物的支持,還會感到很大的困難。
三、具有一定的思維定勢
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具有一定的思維定勢特點。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比較喜歡用固定的思路思考問題,進而得到答案。雖然這種思維能夠使學生快速的解決同類問題,但如果不加以注意,學生就會一直使用,從而不會進行變通,不能對數學方法進行靈活的掌握。
四、辯證邏輯思維初步發展
朱智賢教授關于兒童左右概念發展的實驗研究發現,兒童左右概念的發展,有規律地經過三個階段:一是兒童比較固定化地辨認自己的左右方位(5-7歲);二是兒童初步地、具體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對性(7-9歲);三是兒童比較概括地、靈活地掌握左右概念(9-11歲)。在第三階段,兒童的概念已具有初步的相對性①。可見,當9-11歲小學生進行左右概念的初步抽象思維時,辯證思維的萌芽就出現了。王憲鈿等在對兒童對部分與整體關系認識發展的實驗研究中,也對小學生運算中的辯證思維做了初步的探討。他們在對兒童進行分數教學的同時,使其獲得關于部分和整體的相對性與絕對性的辯證關系的初步認識。研究結果表明,四年級實驗班學生有91.7%、對照班學生有75%,能夠對部分和整體關系的相對性作初步的理解,即認識到整體可以變成部分,部分也可以變為整體。說明四年級學生在數學運算中已能夠進行一些簡單的辯證思維活動。近年來,一些研究者開始直接研究小學生的辯證思維,研究表明:小學兒童辯證邏輯思維發展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小學一、二、三年級是辯證邏輯思維的萌芽期,四年級是辯證邏輯思維發展的轉折——五年級和六年級為辯證思維穩步發展時期。但整個小學階段辯證邏輯思維發展水平尚不高,屬初級階段。
參考文獻
[1]2003-11-19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殷炳江,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定興縣楊村鄉西里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