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堂云 宋興國 唐式校
摘要:東??h是養豬大縣,養豬生產歷史悠久,由于種種原因,曾一度流行或散發過豬瘟、豬丹毒、豬口蹄疫等10余種主要豬病。近年來,由于防病技術的不斷提高,這些主要豬病有的多年未見發生,有的只是零星散發。
關鍵詞:豬?。环治?;東??h
中圖分類號:S858. 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7-0012-02
1 豬瘟
豬瘟又稱“爛腸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該病不分年齡、品種和性別,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往往多發生于斷乳仔豬和生長豬。交通方便、人口稠密的村鎮、肉聯廠、屠宰場和苗豬市場附近易于流行。發病高峰一般在7~10月。老疫區流行緩慢、死亡率低。在新疫區、流行猛烈,死亡率高,不定期預防注射或補針不及時,常呈散發。該病解放前在東??h廣泛流行,生豬死亡慘重。解放后該縣有兩次較大的豬瘟疫情:第一次是1958年,農村成立人民公社,各級大辦豬場。一方面私人喂養的豬全部集中在生產隊集體飼養,另一方面盲目到外地購豬,造成該病流行,發病率達10%,死亡達99. 75%;第二是1979年,政府對養豬業實施優惠政策、激發農民養豬積極性,縣內豬源不足,大量去外地購豬,飼養量猛增,由于防疫體制不健全和疫苗供不應求,造成該病流行,死亡豬6萬余頭。
該病尚無特效療法,只有靠防疫、檢疫、隔離消毒等措施,進行綜合防治。20世紀50年代初用豬瘟結晶紫疫苗皮內注射,20世紀50年代后期改用豬瘟兔化弱毒濕苗肌肉注射,20世紀60年代采用豬瘟兔化弱毒凍干苗肌肉注射,1979年至今,該縣一般采用豬瘟、豬丹毒二聯苗或豬瘟、豬丹毒、豬肺疫三聯苗肌肉注射,也有繼續單獨采用豬瘟兔化弱毒凍干苗肌肉注射的免疫方法。在防疫方法上,20世紀80年代以前是采取每年春秋二次突擊防疫的方法,這種方法不能保持常年的免疫密度。20世紀80年代后實施常年防疫,把50日齡左右的窩防(閹割時防疫注射)、苗豬交易市場防疫和平時的查漏補防結合起來,這樣就能保證存欄生豬常年維持較高的免疫密度。1985以后,江蘇省頒發了《家畜家禽防疫條例實施辦法》,東??h強化了各項生豬防疫舉措,嚴格執行產地、集市、運輸、宰前宰后檢疫檢驗規程,該病在該縣僅有零星發生,疫情基本上得到控制[1]。
2 豬丹毒
豬丹毒是由豬丹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主要表現為敗血癥和皮膚診塊,群眾稱為“打火印”,發病率僅次于豬瘟。該病的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多發于初夏和晚秋。5 N10月多發,7~9月為高峰期,其他月零星發生。1949~1958年間,豬丹毒在東??h發生的形式多呈地方性流行。1958年該縣李埝鄉、雙店鄉先后發病共2581頭,死亡615頭,死亡率為23. 83%。1961—1966年,每年春秋進行兩次豬丹毒防疫,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一般呈散發性。1980年后,實行常年防疫,使該病基本得到控制,
東海縣對該病的免疫方法逐步更新,20世紀50年代中期用豬丹毒氫氧化鋁甲醛菌苗,20世紀70年代改用豬丹毒弱毒凍干苗,免疫密度和免疫質量不斷提高,預防效果比較理想。治療該病通常選用青霉素或磺胺類藥物,可取得較好療效。
3 豬口蹄疫
口蹄疫是一種重要的危害嚴重的人獸共患病,具有急性、發熱性高度接觸傳染的特性。主要感染偶蹄家畜,如豬、牛、羊、鹿、駱駝等。豬口蹄疫的臨床特征是蹄冠、趾間、蹄踵皮膚發生水皰瘡的爛斑,少數病豬口腔黏膜和鼻盤也有同樣變化??谔阋呤且环N世界性的疫病,許多國家和地區均有發生,而且撲滅起來相當困難??谔阋卟《揪哂卸喾N類型,例如甲型、乙型、丙型、南非1 3型、亞洲l型。各型之間抗原性不同,彼此不能相互免疫,所以給人工免疫及防治工作造成很大難度。該病在東海縣始發于1964年,當年有浦南、黃川、張灣三個鄉13個村的76頭豬發生該病。1979年又因比鄰的新浦感染區與東??h合作經銷冷凍豬肉等生豬產品傳人病源,使該病先后在多個鄉鎮流行。當年就有5451頭豬發病,47頭豬死亡。
該病疫情引起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該縣成立了專門的防治機構,實行聯合辦公。由縣林牧業、工商、衛生、商業、公安、交通等部門密切配合,嚴格把住飼養、收購、運輸、屠宰、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防疫、檢疫及疫病檢測檢驗關。1984年以后,該縣生豬未見該病發生[2]。
4 豬肺疫
豬肺疫又稱豬出血性敗血癥,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或慢性傳染病。因豬咽喉部急性腫脹,又有“鎖喉風”之稱。該病一年四季都有發生,尤以氣候潮濕、氣溫驟變的季節多發。成年豬發病較少。20世紀50—60年代,東??h發生的該病以最急性或急性型為多見。20世紀80年代則以急性及慢性型多見,而且多為零星散發。1954年是該縣發生該病最多的一年,當年有512頭豬發病,153頭病死亡,死亡率為29. 88%,疫情波及了12個鄉245個村。20世紀60年代該縣開始用豬肺疫氫氧化鋁甲醛菌苗免疫預防該病,20世紀80年代改用豬瘟、豬丹毒、豬肺疫三聯苗免疫,使該病發病率迅速降低,只有零星病例發生??股厮幬飳χ委熢摬∮幸欢ǒ熜?。
5 豬氣喘病
豬氣喘病又稱豬霉形體肺炎,是東??h常見的豬傳染病之一。其病原是霉形體。主要臨床癥狀是咳嗽、氣喘。剖檢為肺的尖葉、心葉和膈葉的對稱性實質性變化,病程多呈慢性經過。該病主要通過呼吸道的飛沫傳播。不同年齡、性別、品種的豬,均有易感性,但以母豬最易感,15~20 kg仔豬和乳豬次之,育肥豬和種公豬多為慢性或隱性感染。土種豬易感性比外來豬強。20世紀50—60年代,該縣西部丘陵地區為新發病區,常呈急性暴發,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如李埝鄉1956年發生該病456頭,死亡161頭,死亡率達35. 3%。1958年橫溝鄉羅莊農場20頭豬,就有14頭發病,13頭死亡。20世紀60年代后期到20世紀80年代,疫情呈緩和下降趨勢,但由于隱性感染豬的存在,個別地方仍有零星散發。氣喘靈、土霉素、卡那霉素等經藥敏試驗敏感的抗生素治療該病,療效較顯著。
6 豬鏈球菌病
豬鏈球菌病是由多種鏈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其特征是發病急、高溫、傳播迅速、慢性經過者以跛行、明顯的神經癥狀為主。在眾多型的鏈球菌群病原中,以敗血癥型和腦炎型的病死率較高,對養豬業的發展威脅很大。該病在東海縣始見于1987年10月。先是由鄰近縣傳染到東海縣房山鎮,10月中旬波及到周邊的平明、白塔埠2個鄉鎮共35個村,339戶,528頭豬發病,94頭豬死亡。白塔埠鎮王小埠村農民韓繼華自宰一頭患該病肥豬,病肉就地銷售,引起本村18頭豬發病,5頭死亡。疫情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立即封鎖疫區疫點,設卡把關,禁止病源擴散,病豬就地治療,治療后經一個月的飼養期檢疫合格后方可出售。當年11月疫情平息,次年3月對房山、平明、白塔埠、張灣、駝峰、安峰等12個鄉鎮的生豬,進行豬鏈球菌菌苗防疫接種,1988年至今東海縣未見該病發生。
7 仔豬白痢
仔豬白痢是大腸桿菌引起的吮乳期內仔豬一種常見病,以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帶有腥臭味的糞便為特征。該病在東??h各地都有發生,仔豬越多的地方發病率越高。養仔豬大鄉李埝鄉發病最多的年份是1981年,全鄉年內共產仔豬15683頭,發病的有14500頭,發病率為92. 46%。死亡291頭,死亡率2. 01%。在年齡分布上,一般是10 -30日齡哺乳仔豬發病率較高。其中,10~20日齡哺乳仔豬發病率最高,發病日齡越小,死亡率越高,超過15日齡以后發病的,死亡率不高,但生長發育受阻。治療該病的藥物較多,磺胺脒、土霉素、黃連素都有較好的療效。
8 豬弓型體病
弓型體病是由龔地弓形體寄生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原蟲病,目前在該縣畜禽中主要危害于豬。東??h20世紀60年代該病就有發生,但未能確診,通稱為無名高熱。1978年首次在牛山鄉大貫莊村病死豬的病科中查出滋養體,確診為該病。1980年3月,東??h種豬場的中心飼養場發病74頭,撲殺3頭病豬取病料實驗室鏡檢,查出滋養體,同年牛山鎮毛墩村發病15頭。1982年3月,抽樣采集商品豬血液進行間接血凝試驗,共隨機抽查50頭,陽性豬17頭,陽性率為34%。隨著養殖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強和養豬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該病的發病率和陽性檢測率逐年明顯減低。該病動物傳播媒介較多,要防止貓犬的糞便污染飼料、飲水、料槽、水槽等物品。治療該病通常用磺胺類藥物。
9 豬蛔蟲病
豬蛔蟲病是最常見的一種豬體內寄生蟲病,該病在東??h各地都有發生,但以地勢低洼的湖蕩地區感染率較高。1979年,東??h隨機抽查544頭豬,感染蛔蟲的豬286頭,陽性率為52.6%。其中安峰鎮豬蛔蟲感染率居全縣之首,高達85%。1983年再次普查,東海縣發生蛔蟲病的豬有122011頭,發病率為1. 55%,死亡豬463頭,死亡率為0.38%。對該病的預防主要是抓住糞便管理,堅持糞便發酵后使用,實行定期驅蟲,治療可選用左旋咪瞠和敵百蟲。
10 豬肺絲蟲
豬肺絲蟲病又稱豬后圓線蟲病,發病率較高,常被誤診為氣喘病或氣管炎。病豬和蚯蚓是該病的傳染源。該病不僅影響豬的生長發育,嚴重者可導致死亡。該病在東??h各地都有發生,但以西部丘陵地區發病較多,其中的李埝鄉、溫泉鎮1985年豬肺絲蟲抽查陽性率都在50%左右。1985年全縣有18200頭豬發生該病,死亡112頭,應避免豬吞食蚯蚓,并定期驅蟲可預防該病。治療該病通常用左旋咪唑等驅線蟲藥。
參考文獻:
[1]張洪讓,豬病防檢治精編[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3:46-50.
[2]李峰,王益軍,畜禽主要疾病診治手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