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慧
多年以來,應用題在學生整個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應用題生動有趣、題材豐富,既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低年級的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差,往往不能隨著題目意思的變化而轉換思維,同時也容易被情節轉移注意力,思維容易受外界影響,因此學生往往不能正確審視自己的運算結果。本文將針對目前小學低年級應用題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對小學低年級應用題提出相應的有效教學策略。
小學低年級應用題教學現狀分析
呈現結構相對固定
根據學生認知思維發展的特點,低年級數學教材呈現一般以圖片或表格為主,雖然應用題在形式上能引起學生的注意,但呈現模式相對固定,即條件與問題一一對應,不存在多余或者缺少,但這樣根本無法提升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以及培養發展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在我看來,這不僅失去了應用題教學的意義,同時也使學生失去了對數學應用題學習的興趣。
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差甚遠
在小學數學中,出題者為了突出應用題的重要地位,傾向于選擇一些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距甚遠、學生比較陌生的內容作為題材,這樣可能導致學生讀不懂題目,思維訓練與提升也無從談起。考試結束后,學生抱怨:應用題真難。因為學生連題目都讀不懂。我不禁質疑:這樣的題目有意義嗎?數學應用題的初衷難道從鼓勵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轉移到文字游戲中去了嗎?
教學“模式化”現象嚴重
目前全國存在著不同版本的教材,其中關于應用題教學的內容以及編排上也是有所區別的。教師往往以書本作為參考,在把握應用題知識本質基礎上展開教學,但是許多課外輔導用書往往會把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應用題模式化,然后總結出解決這類問題的一套固定的方式方法,雖然學生再次碰到類似問題時能很快地寫出解題過程,但是他們并不理解其中的原因及本質。這樣模式化的應用題固化了學生的思維,使數學學科喪失了其原有的靈動性。
新課程標準指導下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
從簡到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
數量關系是指應用題中已知數量與已知數量、已知數量與未知數量之間的關系。基于此,教師要培養學生認真讀題、仔細思考的審題習慣,學生在審題的過程中必須要弄明白題目的意思是什么,并根據題意,排除干擾項,尋找與解決問題有關的數學條件。例如,小學三年級課本中有這樣一道題:楊樹有5棵,柳樹的棵數是楊樹的3倍,柳樹有多少棵?學生在審題時,首先需要明確題目中已知的數學條件,掌握數量之間的關系,即柳樹的棵數是楊樹的3倍,其中誰是單位“1”,然后再進一步思考通過什么方法解決問題。
層層遞進,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多角度思考問題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才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在審題結束后,應通過自我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探究,著重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并對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行全方位、多角度思考,以此形成自己的數學的理解。在低年級的應用題中,比多比少、比大比小這類題目很常見。
比如,教師可以組織一個拍手游戲:“同學們,我們先來玩一個拍手游戲,請注意看老師是怎樣拍的。”教師有節奏地拍了2下,然后讓學生模仿教師的動作拍掌3下,這時教師提問:“同學們,剛剛老師拍了2下,你們拍了3下,誰拍的次數多?多幾下呢?”學生回答:“我們比老師拍的多,多拍了1下。”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動手操作,幫助低年級學生形象地理解了數量之間的“多” 和 “少”的概念。
聯系生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價值
新課程標準中主張要充分提供有趣的與兒童生活背景相關的素材,題材宜多樣化,呈現方式應豐富多彩,即應用題的教學內容應生活化,呈現形式應多樣。在我看來,選擇的素材應是孩子熟知或者親身經歷過的事物,這樣他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為了讓學生能夠體會到數學的學習價值,教師可以將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實應用到課堂上來。例如在認識人民幣后,可以創設一個購物換錢的情境:星期天樂樂和媽媽帶了20元去超市買水果,他們買蘋果花了8元,買香蕉花了9元5角,他們帶的錢夠不夠?還剩多少錢呢?這樣一個問題,考查了學生元角分之間的單位換算以及數之間的大小比較與運算。通過這樣實際的買東西情境,學生更能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意義。
結語
隨著我國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的持續提升,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有效策略得到了良好落實。因此,作為一名一線的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深知:數學教學無止境,應用題教學的改革與創新任重道遠,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去積累,從而為小學數學教學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