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軍
重視語文課外閱讀有科學理論和教學實際支撐
葉圣陶先生說過:“課文無非只是個例子。”學生一個學期就算學二、三十篇課文,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原國家總督學柳斌也曾經說過:“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生是缺乏獲取新知識能力、缺乏發展潛能的學生;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家庭是平庸的,沒有智慧的家庭;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校肯定是一個呆板的沉滯的只會應試的學校;一個不重視閱讀的民族必然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他們都是為了引起我們對課外閱讀的重視。
《高中語文新課程》明確提出學生要“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明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文化品位。課外自讀文學名著(5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高考考試說明》也發出了這樣明確而堅定的指揮信號:以語文課本為跳板,通過擴展學生課外閱讀量,既拓寬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范圍,又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由此可見,在高中階段開展適當的課外閱讀,不但體現了國家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迎合了高考的考察方向,提升了人生認識。
重視語文課外閱讀具有現實急迫性
據《中學生百科》調查統計:有閱讀課外書習慣的學生占28.7℅,無聊時才看課外書的學生占43.2℅,極少閱讀課外書的學生占2.6℅。這里的課外書還包括一些品味低下的卡通漫畫、言情小說、網絡小說等書籍,可見,目前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不容樂觀。究其原因,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因素。首先,部分教師對課外閱讀的認識不足,認為課外閱讀會影響學生的課內學習,會導致學生成績下降;面對高考壓力,在課后拼命布置課內作業和開展大量的模擬試卷考試,對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課外閱讀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其次,部分學生家長認為,孩子上學就是為了學好課內知識,將來上好的大學,花費時間進行課外閱讀是不務正業, 會嚴重影響孩子考大學,不支持學生看課外書;最后,有些高中生雖然有進行課外閱讀,但他們卻把閱讀課外書當作學習減壓的手段,他們只喜歡武俠、言情小說和流行作品,而很少涉及名著名篇、思想著作、歷史傳記、革命故事等。
提高高中生課外閱讀興趣的方法
教師和家長要改變觀念
教師要深入闡讀《高考考試說明》和《高中語文新課程》,改變只重視灌輸課堂知識、忽視課外能力培養的觀念,把提高升學率轉移到提高學生的素質上來。教師要指引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目的,讓學生懂得通過課外閱讀有助于在高考中提高勝算。作為家長, 要改變培養孩子上大學的單一培養觀念,要認識到現實社會需求的是擁有全方位知識的人才,只有開闊了孩子的視野,增加了孩子知識面的教育培養,才是真正有利于孩子的培養。
教師對課外閱讀的指導
首先,教師要根據現階段課內學習的進度針對性地選擇閱讀書籍。例如,高一學習《荷塘月色》(散文單元)時,讓學生到圖書館借閱描寫環境的散文;高二學習《帕金森工廠》(人物傳記單元)時,讓學生到圖書館借閱描寫人物(指定對民族、對國家做出貢獻的)傳記,以此類推。這樣既鞏固了教師課堂知識,又拓展了學生知識,更通過這些課外文章的閱讀陶冶了情操,規范了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其次,教師要結合高考考綱指導學生“簡讀”“精讀”。教師可結合高考試題特點,指導學生閱讀時有針對性地去閱讀、去摘錄、去做讀書筆記。如2017年全國1卷文學類文本閱讀《天囂》的第四題(選擇題),ABCD四個選項分別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環境描寫、細節描寫和故事情節的分析鑒賞能力;又如2016年全國1卷文學類文本閱讀《鋤》第一題(選擇題),C項和D項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環境描寫與細節描寫的分析鑒賞能力。教師根據以上高考試題出題特點,指導學生在閱讀課外時,重點留意自然環境描寫、精彩細節描寫。這樣,既滿足了學生“一切為了高考”的學習需求,又達到了提高閱讀興趣的效果;最后,教師要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靈活多樣的跟蹤落實。如:每隔一段時間,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筆記進行抽查,寫上鼓勵性和贊美性的點評;也可以在班上設計課外閱讀精彩文段朗誦比賽、心得交流會、讀書筆記互換閱讀等活動。這樣不僅能起到督促作用,還能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促進閱讀興趣。
俗話說“牽一發而動全身”,而能“動”語文這龐大身軀的“一發”,往往就是被我們忽略的課外閱讀。其對提高學生語文閱讀興趣,提升語文成績,最終升華學生的思想品行等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基金項目:中小學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高中作文‘以讀帶寫教學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017LJYB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