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連云
在小學階段,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很重要的綜合性課程,它以緊密聯系學生生活的主題活動為基礎,教導學生在具體的生活中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品德與社會課程因其獨特的教學內容,意味著教師要重視學生教學的生活化。所以,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教學生活情境的創設、生活現象的捕捉以及讓學生走進生活去進行實踐,并通過這些靈活的教學方式的實施,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生活中所蘊含的道理,進而與課本知識相結合,逐漸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加深對人與物及社會的正確認識。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情感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除了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和諧、充滿互動的學習環境外,還應當注重生活情境的創設,進而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因為在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生活情境的創設可以讓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并引導學生在具體的生活實踐中付諸行動。因此,教師需要在正確教學目標的指引下,把課堂教學與學生所接觸到的生活背景相結合,努力創設生活情境,進而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生活情境的體驗中形成良好的品質。
例如,在教學《拉拉手,交朋友 》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初步體驗作為集體生活中一員的快樂,我通過生活情境的營造來進一步消除學生之間的陌生感,從而激發他們內在的情感,使其與新同學建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組織學生觀看了動畫片:一群小朋友第一天來到學校,他們分別做了自我介紹并且通過拍拍手、拉拉鉤成了新朋友。然后,我趁機問學生:“同學們,你們之間還不熟悉,想不想互相認識一下 ,成為新朋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互相認識一下吧!”通過這種生活情境的營造,能夠消除學生膽怯、不敢與人交流的心理,再通過接下來的“畫一畫、猜一猜我的好朋友”,更使他們增進了彼此之間的友誼。這種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的方式,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內在的情感,從而加強了與外界的進一步交流。
捕捉生活現象感悟道理
除了生活情境的創設,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中,教師還應當注重生活現象的捕捉。通過關注學生周邊發生的生活事例,讓他們進行談論分析,進而在熟悉的生活現象中激發學生的學生動機,激發學生學習課程的強烈欲望。所以,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自身要善于捕捉生活現象,進而再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心靈體會,用自己的方式參與探討,從中感悟道理。
例如,在教學《別把花草弄疼了》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花草樹木對人類生存的作用以及讓學生自覺養成保護環境的文明行為和習慣。我通過觀察到的“個別學生隨意踐踏花草,還有個別學生看到花兒開得很漂亮,便把它折下來帶到教室”這類不文明現象與學生進行討論,并將這種現象帶到課堂來引發學生討論。學生們對此活動非常感興趣,有的學生意識到自己不應該踐踏草坪,羞愧地低下了頭;還有的學生通過展示自己保護環境的小事件,為其他同學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可見,以這樣的教學方式,通過身邊的事例來打動學生的心,適時捕捉生活現象對學生進行教育,更能增強他們對道德認識的切身體會,進而感悟其中所蘊含的道理。
走進生活天地認識社會
除了課上的學習,教師的生活化教學還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即要將教學空間延伸到學校和課堂之外,通過課程內容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讓學生真正參與社會實踐,從而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逐步獲得經驗,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所以,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為學生創設條件,讓他們參加貼近生活的實踐活動,爭取使學生在每一次的社會實踐中加深自身社會感悟,從而提升自身實踐能力。
例如,在教學《請到我的家鄉來 》這一節課時,我讓學生親自去了解、熟悉岙底、藤橋及澤雅周邊的風景名勝、特產,進而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培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我還引導學生到社會中去調查,通過詢問長輩及鄰居了解家鄉有哪些風景名勝、傳說故事以及特產,并在調查中收集一些資料如照片、旅游方案等,讓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心靈親身體驗,親近家鄉,獲得認識。之后,再在課堂組織學生整理資料、交流討論,展示在調查中發現的家鄉之美,使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經驗,加深對家鄉的熱愛,從而獲得感性認識。
結語
總之,作為教師,我們要時刻將自己的教學活動生活化,因為生活是教育的載體,脫離了生活,課堂上所講授的知識都是空談;脫離了生活,學生品德就得不到真正的發展。因此,教師要注重教學課堂生活化,引導學生關注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進而讓學生養成正確的為人處世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真正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