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英
縱觀《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的有關內容,其明確指出:學校是落實系統德育工作的主要場所。也就是說,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借助多樣化的手段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使學生在道德的熏陶下獲得道德素養的提升。我國新課改核心部分的“回歸生活”這一理念,其指引著學校德育活動的開展。也就是說,教師在組織德育活動的時候,要樹立生活教育理念,借助生活化的手段來引導學生感知道德事件、領悟道德,從而樹立起良好的道德素養。翻閱《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指出了德育與生活的關系,即德育的內容主要從生活中搜集而來,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要從學生的生活入手,借助生活化的手段引導學生感知、理解道德內容,進而樹立良好的道德意識。那么,在小學德育活動開展中,我們要如何引入生活內容呢?
教育內容聯系學生生活實際
在傳統的德育活動開展中,大部分教師會借助教材中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但這樣照本宣科的方式使學生所獲得的德育知識大都屬于理論層面。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且學習能力不高的小學生來說,這些理論內容毫無使用價值,甚至是枯燥乏味的。道德來源于生活,這一點毋庸置疑,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為了使學生獲得良好的道德熏陶,樹立正確的道德行為,并將良好的道德行為在生活實踐中得以落實。由此可以看出,道德與生活無法相割裂。由此,在進行小學德育的時候,教師需要立足學生的現實生活,選取極具教育價值的內容作為教學內容,使學生在生活的感召下對教師所提供的內容進行分析,自主地發現其中所存在的不足以及提出正確的解決方法等。在此方式下,學生可以在已有的生活經驗的驅使下了解什么是道德,什么樣的行為是符合道德要求的,要如何踐行良好的道德行為等。我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時候,一般會向學生呈現一些極具代表性的且生活中經常見到的道德榜樣。
以我們班的小紅同學為例,該同學在上周看到一位老奶奶摔倒在地,在其他人視而不見的情況下,主動地給予老奶奶幫助。在組織德育活動的時候,我專門利用一節課組織了以“老人摔倒,扶不扶”為話題的討論會,在此次討論會上,學生們立足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暢所欲言,有的學生認為,看到老人摔倒,我們應該把他們扶起來,但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不能扶;有的學生認為,老人摔倒了,躺在地上很可憐,我們應該伸出援助之手,就算會有麻煩,還是應該把老人扶起來。針對學生的討論,我將小紅的事件引入其中,同時鼓勵小紅將自己當時的所思所想講述出來。在小紅的講述下,學生們仿佛看到了老人躺在地上的無力感,由此轉變了傳統的觀念,認為就算會招惹麻煩,但是我們還是應該把老人扶起來,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在此方式下,在道德榜樣的引導下,學生自然會意識到講道德的重要性,進而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審視,對自己的行為加以嚴格要求,以促進其良好道德行為的落實。
設計多樣化的教育形式
如上文所提及,在傳統的小學德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會借助灌輸道德知識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認知道德。但是,由于道德知識極具抽象性,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來說難以理解,甚至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削弱學生的道德學習積極性。對此,則需要教師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立足教學內容,借助生活化的手段來引導學生感知道德的力量。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各種各樣的活動有著濃厚的參與興趣,因此我抓住學生的這個特點,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借助創設活動的方式,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在親身實踐中使學生加深對道德的認知。
例如,以“關愛”為主題,我組織了一次德育教學活動。我利用周末的時間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養老院進行慰問活動。在本次慰問活動中,學生們看到老爺爺、老奶奶在沒有家人的陪伴下,顯得很可憐。為了逗老人開心,他們使出渾身解數,有的表演節目,有的唱歌,給予老人歡樂,而有的學生則默默地為老人打掃衛生。在參與本次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對老有所依有了一定的理解,同時意識到我們要對老人給予充分關注和關愛,使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有的學生在參與本次活動之后,回到家中會自覺地為自己的爺爺、奶奶甚至是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減輕家人的負擔。如此一來,不僅實現了道德教育,還實現了道德的落實。除了以上所提及的方式之外,教師還可以借助情境創設、角色扮演等方式來引導學生參與德育,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加深對道德的感知。
結語
總之,在小學階段,教師要對道德教育給予充分的重視,意識到道德與生活的關系,借助生活內容和生活方式來豐富德育,使學生在生活的包圍下理解、落實道德,實現道德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