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英
民間童謠,是我國民間文化發展歷程中留下的文化寶藏,是我國一代又一代人最為印象深刻的童年記憶,也是最基礎的藝術教育途徑之一,更是最基礎的文化教育途徑之一,其在學前教育領域的重要性顯然毋庸置疑。為此,應深入思考民間童謠傳承在幼兒藝術教育領域的應用,以促進教學質量及效率的提升。
運用民間童謠引導學生認字學詞
我們在幼兒時期學習文字與詞匯,除了通過父母及教師的引導之外,童謠也是引導我們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無論是配曲或是不配曲的童謠,都必須有韻腳,這會讓學生讀起來、唱起來更容易上口,而且其內容多數也與基礎的語言教育相關。
例如《親屬稱呼歌》這首童謠,內容便是以最基礎的文字詞匯認知教育為主:“爸爸的爸爸叫爺爺、爸爸的媽媽叫奶奶”,這樣的童謠結合了最基礎的語言教學以及音樂教育,是十分有利的引導途徑,因為認識文字與詞匯是所有技能與知識學習的基礎,所以在童謠當中引入最基本的文字教學內容幫助學生認字學詞,隨著學生認知的積累,后續的音樂學習也會更加順暢。
運用民間童謠引導學生聽音辨音
聽音辨音是藝術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最基礎的環節之一。而且音感的培養必須要盡早,要在學生聽力神經元尚處于發展階段的時候進行強化,一旦延遲便很難彌補。教師意識到這一點時,更要積極地運用民間童謠去引導學生學習聽音辨音,但是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如果為學生進行演唱示范,發音應當保證精準,而且要注重選材,所選童謠的節奏要盡可能清晰、明快、不單一。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適當配合如同指揮一樣高低起伏的手勢,幫助學生掌握高低音的走勢,并且明確輕重音,這樣一來,學生自然會學得更快。
如果學生始終采取集體式的學習方式,就無法見證每個人的學習成果,因此學習到一定程度后,教師可以采取單獨檢驗的方式,讓每個學生單獨演唱,了解學生的音準情況,分析學生是否存在聽音辨音不準的情況,這至關重要,關系到學生音樂能力的基礎建設。
運用民間童謠引導學生掌握節奏
我們經常會見到在演唱歌曲的時候無法跟上節奏的人,這樣的情況或許在一定程度上與個人的先天生理情況有關聯,但是也有因后天培養不到位而出現這類問題的情況。
為此,教師要懂得利用童謠引導學生掌握節奏節拍,例如在播放童謠歌曲讓學生學習跟唱時,要同時帶著學生一起拍雙手打節拍,為了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讓節奏更加明確,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打節奏的輔具(鈴鼓、響板等),讓節奏更加明確,讓學生在不斷訓練的過程中學會掌握節奏。
運用民間童謠引導學生學習發音
發音的學習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樂器演奏,還是聲樂演唱,音準都是重要的核心條件,有半分偏差都會影響到歌曲整體的基調。所以為了幫助學生學習正確的發音,教師在學生集體演唱時要更加認真地去聽,掌握每個學生發音的情況,發現不和諧感時便要讓學生單獨演唱,審核學生的音準,但是不可批評學生,而是要通過一定的引導去發現學生音準問題的根源,引導學生逐漸矯正,這樣的引導會讓學生明確強化的方向,特別是對于音準存在問題的學生來說,這樣的引導會幫助其一步一步地走出學習困境,走入正軌。
運用民間童謠體現民族文化特色
各個地區都有自身獨具特色的民謠風格與作品,這是我國民謠的自豪之處。我們廣袤的國土孕育了多元化的藝術風格,使得民謠這一基礎藝術形式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豐富,這是我們民族文化優勢的體現。所以在幼兒藝術階段,教師也要注重利用具有各地民族特色的民謠作品,讓學生對我國民族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選材范圍要盡可能廣泛,教師自身的民謠素材收集要盡可能豐富,這樣才能讓學生聽到更多民族特色的民謠,其不但能強化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也能讓學生對于民謠的認知得到進一步拓展。這樣的拓展性引導至關重要,特別是在國內外文化交流日漸頻繁的時代背景下,要更加注重培養下一代的民族自豪感,就要讓民謠中融入更多民族特色,吸引學生的關注。
結語
學前教育階段是對學生藝術技能及相關知識進行強化的關鍵時期,為了達成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礎,民間童謠的運用十分有利。為此,筆者對文中的應用要點展開了討論分析,望作為教學改革的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