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倩
英語學科是一門人文性很濃厚的學科,英語教學是德育滲透的有效途徑。英語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英語知識水平,促進學生用英語溝通、表達的能力,而且要對學生進行德育,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英語教材中涉及很多德育的內容,教師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使學生在掌握英語句子的表達方法之外,還要明白這節課所要表達的人文素養。中學英語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德育知識的滲透,使德育與英語學科教學相結合,促進學生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使學生樹立健康的生活目標。
例如,筆者在教“This is my sister”這節英語課時,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家庭關系,能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家人。知識目標是讓學生學會sister、parent、brother、grandmother、cousin、daughter、aunt等英文表達,使學生會用指示代詞來介紹人和物。筆者事先讓學生準備好自己家人的照片,然后運用這節課學習的“This is my……,that is my ……”句型向同學介紹自己的家人,學生在介紹完自己的家人之后,要和其他學生互換照片,再分別介紹同學的家人給其他同學。學生可以用“Is this your ……”“Is she ……”這個句型來進行提問。在學生學會了英語句子的表達之后,筆者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Do you think your father love you? Did you quarrel with him?” 學生們紛紛討論起來,學生都表示自己的父親都很愛自己,筆者引導學生想一想:自己可以為父親做些什么?學生們有的回答:“I can cook a meal for my father”, 有的學生回答:“I can buy a gift for my father ”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感受到了德育和家庭的溫暖,更懂得感恩自己的家人、愛自己的家人。
設置生活化的問題,促進學生知行統一
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設置與生活相關的問題和任務,這樣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會積極地思考問題。教師設置的任務和問題需要圍繞德育展開,這樣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可以圍繞這個話題進行討論,用英文談自己的想法,與其他的學生交流時也可以明白其他學生的想法。對于違反正確價值觀的言論,教師可以進行指正。所以,生活化的問題更容易激發學生討論的興趣,更利于進行德育。
例如,筆者在講“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這節課的知識時,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把自己去過旅游的地方介紹給大家,使同學們都能感受到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風俗習慣。這節課的德育目標是讓學生有分享的意識,學會用英語分享所見所聞。筆者讓學生在課前準備好要展示的旅游圖片,并把圖片上的內容用英語表達出來。筆者把2個學生分為一組,進行小組練習。一個學生詢問:“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另一個學生回答:“I went to ……”最后,筆者選擇幾個小組上講臺來展示自己的圖片。
生活化的教學場景可以使學生有話可說,使學生能夠更容易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這一過程中也使學生對我國的風景名勝產生了喜愛、贊美之情,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
分組合作學習,加強學生對他人的關懷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分組合作教學的方式。分組合作教學時,學生之間可以進行討論,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講授者,而是教學的引導者。教師在學生對德育的問題進行討論時,可以在一旁進行指導,并點撥學生。通過分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幫助、相互討論,學生在討論中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想法和正確的價值觀是否產生偏差,然后對偏差的想法進行糾正。
筆者在講“When is your birthday?”這節課時,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學習序數詞的構成、名詞所有格的構成以及日期的表達法,學會談論父母、同學和自己的生日。這節課的德育目標是讓學生能夠關心身邊的人,了解周圍人的生日情況,并在親人、朋友生日時給予自己的祝福。筆者在講這節課時,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學習,把4個學生分為一個小組,小組成員運用所學的“When is your birthday ?”這個句型來詢問組員的生日。
學生要在對方說出自己的生日之后,對對方的生日進行記憶,之后,第三個學生提問其中的一個學生:“When is Lisa's birthday? ”學生根據剛才的對話進行回答:“Her birthday is ……”學生在相互討論的過程中,記住了同學的生日,并能夠在同學生日當天送上自己的祝福,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使學生之間的關系更加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