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珍超
摘 要:現在的中小學班級的管理,往往沒有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沒有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從而不能實現個人和集體的良好發展。在目前時代下教育理念更新之下,大家一致認為應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結合學習過程和學習目標,讓學生在幸福愉快的成長同時,讓自己能夠得到一定的提升。小學教育應該注重集體的建設活動,讓學生們都有參與感,讓學生的身心和健康都可以全面的發展,是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學生在成才的同時也要修身立德。
關鍵詞:小學;集體活動;學生;參與感;班級管理
一 小學班集體建設中參與感問題
雖然目前有些班主任的業務水平還有待提高,沒有科學的理論方法額指導,但是相信在實踐活動的不斷探索之下會不斷的得到完善。小學生的自主管理水平較低,通過完善班級管理系統,可以讓小學生養成自律的好習慣。不恰當的評價體系,讓班主任的工作重心都集中在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衛生紀律上,特別是期末的考試狀況,直接評定了班主任工作的好壞與否。這種評價體系造成的弊端極其明顯,在這種體系下,班級管理者不能充分的發揮作用,從而導致學生在校生活參與感差。據了解大部分小學的學生,普遍認為班主任的教育方式主要體現在批評上,這種批評教育,學生不能從根本上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造成的不良影響也無法輕易消除,而學生對所犯錯誤的改正更無從談起。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小學從事班主任及教學工作,深入學習研究,把研究與實踐相結合,經過總結認為,抓好班級管理,需要從以下工作入手。
二 班集體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一)提升班主任的專業化綜合素質
班級的運行狀態決定了一所學校的好壞,班主任在集體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班級管理能力,尤為重要。小學生對班級管理的參與感也會隨著班主任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增強。這也就對班主任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職業道德方面有了更嚴格的要求。班主任在教學過程中,讓每個小學生,都能從集體活動中找到參與感,首先要從根本上扭轉班主任的教學狀態,給班主任的學習創造條件,其次是要讓班主任從根本上認識到提高自己的班級管理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制定班集體自主奮斗目標
班級管理的目標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既滿足學生的期望,又能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增強學生對學校生活的參與感,才能讓學生自覺要求自己講文明,守秩序,待人有禮貌,熱愛集體。
(三)培養班集體的核心力量
班委會是班集體的核心,是由班干部組成的。班干部在實現班級目標中起到了榜樣的作用,與此同時班干部也是班級管理中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在選拔班干部的時候,主張全員參與,定期教育,最大化執行輪值班長制度,多組織集體活動鍛煉班干部隊伍。
(四)大力開展各項班集體活動
班主任要適時的放開手,才能培養班干部自主管理的能力,只有不斷的磨練才能帶來成長。考慮到小學生的執行能力,班主任需要適當給予指導和幫助,這樣讓班干部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是有助于班級管理提升的。與此同時班主任要針對班干部的威信樹立有意識的指導幫助,在犯錯誤的時候及時批評教育,幫助班干部工作能力的提高,在班級教育學生的時候要提出尊重和服從班干部的領導,正確引導。
學校的活動不能割裂家長的參與,引導家長參與教學中的集體活動,為教育服務,能夠讓家長主動的參加教育過程,達到家、校和社會三方聯動,共同對教育問題進行有效的磨合和探討。學校的集體活動,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集體力量的平臺,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帶動學生的積極心理。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讓學生的關注點,轉移到精神層面上的豐富上來,需要學校以及班級組織針對小學生要有正確價值導向并且可以豐富精神世界的系列活動。除了學校的活動,班主任及班干部也要充分發揮班級管理的責任,正確的引導學生的價值取向,帶動班級的風氣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五)建立科學的班級管理評價體系
小學學生集體活動參與感的調查,對于班主任班級管理意義,家長學生積極參與調查,將有助于深入了解學生對活動的真實感受與興趣,為改善班級集體活動指明方向。
對于學生集體活動參與感的調查:
一是調查形式的豐富性,明確調查的目的與意義,學生和家長明白,參與小學集體活動的重要性。調查目的是為了解家長與學生真實需求和普遍性問題。
二是學校對組織學生集體活動制度的靈活性,需要打破陳規,敢于接受反饋意見。對未有過往經驗活動嘗試,促進學生家長對集體活動參與期待值。
三是,學校及時反饋問題評估,班主任及時吸收普遍問題經驗。班主任針對自身班級集體活動調整,改進班級管理活動組織效率和方向,溝通校內外活動承接方,促進校內學習和集體活動的有效互動和延伸。
結語:
總之,了解小學生集體活動參與感是一件非?;A又很重要的工作。通過改善普遍性反饋的問題,分析集體活動成功因素,推進集體活動的參與感。更多提升學生集體活動參與感的方法,班主任的班級管理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查麗萱.小學班干部管理現狀與對策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9.
[2]周莉.人本主義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應用[J].文學教育(下),2019(01):180.
[3]陳曦.小學儀式的意義表達[D].安徽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