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芳
摘 要:對于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生的年齡段比較低,學習的語文知識也比較簡單,對語文知識的接觸時間比較少,所以,需要不斷的培養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和綜合能力。此時,教師需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閱讀能力、積累能力,不斷的提高學生對語言藝術的感知能力。寫作能力是考驗學生的語言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力是否達標的一種體現,擁有優秀的寫作能力的學生,其語文知識功底也會非常的雄厚。
關鍵詞:低年級語文;寫作能力;規范書寫;積累素材;加強閱讀
寫作能力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促進;首先是需要教師在教授課堂中規范學生的書寫,學生在書寫作文的時候需要按照格式去書寫漢字,達到卷面的整潔;其次是學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廣泛的積累寫作素材,收集大量的相關寫作資料去豐富自己的作文;最后是要養成閱讀課外文章的習慣,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對課外知識的閱讀,利用閱讀去促進寫作。這樣一來,學生對語言的欣賞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會逐步提升,學生能夠從閱讀中感受到優秀的作文的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從中借鑒和引用。
一 規范學生漢字書寫
教師在教授課本文章的時候,就需要在日常的作業和學習當中不斷的強調書寫的重要性,加強學生對規范書寫的認識和重視程度。讓學生能夠意識書寫對整篇作文的影響,從而規范好自己的漢字書寫。俗話說:“字如其人。”一個人寫出來的字決定著一個人的品性和特征。可見,漢字的書寫是十分重要的。學生寫得一手好字也能夠讓教師對其作文產生更好的印象,從而從整體上提高判卷者的愉悅程度,從主觀上提高了學生作文得更高的分數的可能性。
例如,教師在教授《日月潭》這一篇文章的知識內容時, 因為書寫也是占有一定的卷面分的,所以,教師絕對不可以忽視對學生書寫的培養。《日月潭》這一篇文章,是一篇描述景色的優秀文章,其運用了許多描寫景色的優秀好句,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摘抄或者是文章欣賞,不斷的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書寫能力。比如,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購買練字本,每一天課堂上給學生布置相應文章的練習任務,慢慢的讓學生養成寫好字的習慣,使學生的書寫卷面更加整潔。學生在進行每一篇課本文章的書寫練習的時候也能夠相應的去記憶住文章的內容和優秀的寫作方式,從不斷的文化熏陶中去欣賞文章,借鑒文章,培養文化內涵。
二 廣泛積累寫作素材
學生要學會廣泛的積累寫作素材,在日常的課本知識學習之余,還需要將更多的心思放在積累素材上面。一個內容豐富、題材新穎的文章需要更多的素材去填充文章,使文章的層次更加高、內容更加豐富。這個時候,學生的課外積累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學生需要不斷的積累不同類型的作文素材和作文題材,通過寫作素材去將自己的作文充實起來。
例如,教師在教授《曹沖稱象》這一篇文章的知識內容時,《曹沖稱象》是一篇寓言故事的文章,講述了一定的歷史故事和哲學道理,可以很好的運用于文章的道理講述中,也可以成為作文中的一個例子引用。而學生在寫作時,就需要不斷的加強對其類型故事的了解才能夠合理的運用寓言故事去豐富文章內容。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堂之外去閱讀更多與課本知識相關的書籍,也可以在教授完這一篇文章之后總結更多相關的知識和故事去補充給學生,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了解。比如,教師可以布置作業讓學生去積累更多的寓言故事,也可以讓學生去尋找更多的名言警句,將這些內容都記錄在積累本上,不斷的進行閱讀和學習,增加自己的寫作素材。
三 加強閱讀以讀促寫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生的寫作能力還比較薄弱,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增加閱讀量,讓學生能夠通過閱讀去提高對文章的欣賞能力,從而學會優秀文章的寫作方式和表達技巧,促進學生的寫作。學生在不斷的閱讀中能夠很好的借鑒文章中其優秀的成分,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作文當中。從大量的閱讀當中,學生也能夠總結出文章的類型和寫作風格,總結出寫作方面的一些具體經驗,從而進行效仿和學習,將閱讀到的東西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例如,教師在教授“口語交際:長大以后做什么”這一部分的知識內容時,就需要教師要求學生提高自己的閱讀量,在日常生活中養成閱讀文章的習慣。僅憑書本上的文章知識去進行寫作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還需要閱讀更多的知識和文章去豐富自己的寫作內容,學生可購買《讀者》、《作文大全》、《二年級語文報》等書籍,從中去閱讀更多的文學作品。寫景的文章與寫人的文章不同,寫人的文章與寫實的文章不同,所以,學生要根據文章類型去進行閱讀和分析,參照自己所閱讀到的優秀文章去進行寫作。比如,學生在閱讀文章《我和我的祖國》時,學生就能夠從文章當中了解到作者描寫“我”對我的祖國表達的深厚的情誼,以及作者的文章構建結構,從而去借鑒作者的方法和表述方式。
總而言之,教師在培養低年級學生語文寫作能力的時候要注意規范學生的漢字書寫,要求學生廣泛的去積累素材,加強學生的閱讀,讓學生能夠積累到豐富的語文知識和語文寫作方式,培養學生的語言欣賞能力,情感表達能力,故事編織能力。
參考文獻:
[1]田靜.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有效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