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利
摘 要:當前,我國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政府不斷提高對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建設的重視度。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與文化建設不僅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水平還是評價鄉村振興質量的重要指標。不斷加強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與文化建設,建成美麗鄉村,不僅是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舉措,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我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途徑。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鄉村振興,要求堅持走文明發展道路,為農村居民創造優良的生產和生活環境,這是在國家層面對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與文化建設作出的重要指導,為其指明了前進方向。良好的農村人居環境和文化底蘊是激發農村居民歸屬感,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基于此,本文簡要分析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與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關鍵詞: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文化建設;重要性;
近年來,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經濟取得了較大發展,但以往的發展模式導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較為滯后,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深化發展,農村人口外流問題十分嚴重,農村生態環境也遭受了極大的破壞,農村的人居環境日漸惡劣,政府對此十分重視,提出了許多建設要求和標準,這給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文化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導。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農村地區的人居環境建設與文化建設還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農村經濟的高速發展,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造成了極大的不利影響。因此,有關部門必須提高認識,積極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與文化建設的投入,確保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為新農村建設做出應有貢獻。
一、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與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生態環境嚴重惡化
當前,由于農村地區的建設缺乏科學的指導和規劃,盲目建設問題凸顯,沿公路建房現象突出,居住點十分散亂,農用耕地被任意占用,垃圾任意堆放,生活污水隨意排放,水土流失、環境污染、水資源污染等問題日漸嚴重,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
(二)市政基礎設施落后
由于以往的發展模式的緣故,鄉村建設比城市建設落后很多,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例如,農村道路里程數少,交通不便問題十分明顯。此外,農村的供水系統非常不完善,排水系統也不健全,用水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尤其是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導致大量水資源被污染,嚴重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農村地區的人居環境質量下降十分明顯。
(三)公共服務設施欠缺
目前,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極不健全,現有公共服務設施要么由于年久失修無法使用,要么就是缺乏管理,使用效果低下,公共服務的水平和質量非常堪憂,給農村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極大的不便。與此同時,農村地區還嚴重缺乏公共活動場所,公共活動空間十分狹小,鄰里交流日漸被忽視,歸屬感消失殆盡。
(四)文化建設嚴重缺位
近年來,由于農村人口外流問題的加劇,農村地區常住人口越來越少,這給忽視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找到了一個恰當的借口,有些主管部門認為由于現有居住人口較少,開展文化建設的效果十分低下,因此就選擇不予開展文化建設工作或者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地發揮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其實,正是由于農村人口外流,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嚴重,價值觀受到較大的打擊,農村應有的和諧溫馨也變得日漸寡淡。因此,有關部門必須端正態度,加強文化建設,逐步培養起居民的歸屬感,建立獨特的農村文化,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為農村和諧的人居環境的建設提供強大的思想指導。
二、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與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改善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
如前文所述,由于農村無規劃的建設和發展,其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這對農村的居住質量的提升造成了極大的消極影響,所以如果想要改善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就必須加強農村地區的人居環境建設與文化建設。其實,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本身就是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一種表達,如果要建設好農村的人居環境,首先就必須保護好農村的生態,將農村建設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堂,不斷改善農村當前的生態環境,以此來提高農村人居環境的建設質量。此外,文化建設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極為重要,因為文化教育可以提高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進而推廣綠色的生活方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二)有利于完善市政基礎設施
由于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較為落后,所以必須加大投入,重點建設農村的市政基礎設施,市政基礎設施的建設正是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的應有之義,一個優良的農村人居環境勢必具有完善的市政基礎設施,換言之,完善的市政基礎設施是構成和諧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除此之外,文化建設對于農村市政基礎設施的完善的意義也十分重大,在農村地區加強文化建設,不僅可以提高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還可以讓農村地區的管理者意識到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
(三)有利于改進農村的公共服務設施
眾所周知,農村的公共服務設施十分落后,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非常低下,這給優美和諧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帶來了巨大影響。農村人居環境建設不僅要求環境建設與基礎設施建設,對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有著更為嚴格的要求,因為人居環境改善的最終目標就是為了服務人民,讓其能擁有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而美好的生活環境和高質量的生活必然建立在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的基礎之上,例如,學校、醫院、公共活動場所等都是衡量人居環境質量的重要指標。與此同時,在農村開展文化建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進農村的公共服務設施。
(四)有利于培養居民的歸屬感
由于人口外流問題和不良思想的沖擊,農村的主流價值觀遭受嚴重打擊,居民歸屬感十分薄弱,對農村沒有了以往的熱情和向往,這對農村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措施就是加強農村的文化建設。
結語
總之,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與文化建設的意義十分重大,對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有著極大幫助,有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 孫慧波,趙霞.中國農村人居環境質量評價及差異化治理策略[J/OL].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1[2019-05-1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329.C.20181205.1634.002.html.
[2] 梁雪君.淺談新農村建設中人居環境的營造[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8(16):186-187.
[3] 精準發力 示范引領 加快建設田園秀美新農村[J].吉林農業,2017(07):26-27.
[4] 孫嵐嵐.對改善我國當前農村人居環境狀況的幾點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17(06):6-7.
[5]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讓鄉村文明在當下重生[J].農業發展與金融,2016(08):18.
[6] 賈麗,韓志才,葉佳佳.優化農村人居環境的策略研究——基于美好鄉村建設背景[J].當代經濟,2015(36):25-27.
(作者單位:新疆自治區昌吉州奇臺縣古城鄉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