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鋒 張世濤
摘要: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電臺作為當今互聯網上的一種新興的傳播形態,在我國出現時間較晚,但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本文將介紹網絡電臺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動態,以及分析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和實踐方式的改進。
關鍵詞:網絡電臺;新媒體;實踐方式
隨著以互聯網和手機為用戶終端的新媒體傳播技術的迅速發展,受眾也由單純的“接受者”轉變為具有“接受者”和“傳播者”這兩重身份的用戶。所有人都掌握著信息的話語權,每個人都能夠利用這種新媒體環境更便捷地發布信息。同樣,網絡電臺作為新媒體環境中的一種新興傳播媒介,相較于傳統媒體具有傳播渠道廣泛,制作便捷且能私人定制的優勢,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電臺推廣,用戶黏性,電臺同質化及節目定向模糊的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進行剖析,可以由此延展出網絡電臺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供解決方法,從而對網絡電臺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
一、網絡電臺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動態
我們以“網絡電臺”為關鍵詞分別在中國知網、百度學術、萬方資源等數據庫中進行搜索,發現在有關研究專著中,基本都是從網絡電臺的運營模式、版權內容之爭發展現狀等角度來對網絡電臺進行研究。如孫婷婷的《我國網絡電臺運營模式研究》主要研究新媒體環境下我國網絡電臺運行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案、盈利模式等等。《新金融觀察》的記者曹驍龍在《網絡電臺版權困境》提到網絡電臺版權意識不足,盈利模式單一有業內人士指出盜播、侵犯版權等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內容的稀缺。此外,蔣墨雅的《探析新媒體時代網絡電臺的發展》,對新媒體環境下網絡電臺區別于傳統廣播的傳播特征進行了分析解釋,指出了其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以“網絡電臺”為主題在中網知網上進行搜索,共搜索到國內文獻論文675條。以"Internet Radio"為主題進行搜索,在新聞與傳媒學科下共有國外文獻論文452條。Ching-Lan Tsai和Shrang-Kuang Chou在《A Study on Audience Behavior in the Internet》中探討了在新媒體環境下聽眾收聽電臺的影響因素,并針對研究之結果,提出了對業界和學界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
卡爾·馬拉默德在1993年推出了一臺名為“Internet Talk Radio”的脫口秀節目,這檔節目當時是通過互聯網進行的同步播出,這也就是最開始的網絡電臺欄目。美國的 WXYC 電臺是第一個進入到互聯網領域中的傳統無線廣播電臺,這是在1994年11月7日發生的。1995年NetRadio.com 成立,同時也正式可以能在網絡即時播音應用軟件 RealAudio,這樣的發展使網絡電臺越來越多。我國的網絡電臺事業起步較晚,我國第一家通過官方網站創立的網絡電臺是國際在線網絡,于2005年7月13日正式開播。在此之后,“新浪微電臺”、“豆瓣FM”等大型的網絡電臺開始逐漸出現。近幾年,“荔枝FM”、“喜馬拉雅FM”等 APP 開始涌現。這些網絡電臺的出現,改變了傳統電臺的網絡版的模式,同時也令網絡電臺的載體由PC向手機、ipad 等移動智能終端轉移,這樣的發展打破了傳統網絡電臺的格局[1]。
二、網絡電臺現有問題及改進方式概述
(一)內容定位不明確問題
第一在保證節目內容原創的大前提下,根據自己具有的知識儲備等條件優化節目形式,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第二在前期試運營電臺時,做多種不同類型的節目,進行市場調研,觀察各個節目的收聽數據,整理出受眾最喜歡的節目類型和節目內容。聽取聽眾的意見反饋,最后選出一個明確的受眾喜愛的電臺定位,并以此為基礎來制作新的節目。
第三研究電臺各個頻道排行榜的主播和新晉主播,將它們的電臺內容進行表格與數據整合,分析發現他們上榜的規律和制作電臺的特點,吸取經驗并引用到自身的電臺中。
(二)電臺同質化問題
電臺同質化的問題本質是內容之爭,因此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是以用戶需求和體驗來構建內容板塊。當然,避免同質化,并不是要弱化對傳統電臺資源的運用,而是要求在節目編排更適應全新的傳播體系,并結合新媒體時代的特點,善用其優勢。將音頻與視頻、FLASH、有聲漫畫等多樣形式相融合,使受眾享受到視覺與聽覺上的盛宴。
其次,如今網絡電臺的節目形式多為提前錄制,定點播出,導致內容或者新聞信息不新鮮,而這兩點正是加強內容個性化的關鍵部分。所以,網絡電臺節目為增加自己的個性可以采取網絡電臺直播的模式,讓主持人定期和受眾分享心得,聊天,貼近受眾。利用新媒體實現聽眾的參與分享。但也由于這個解決方案,提升了對主持人的業務水平、臨場反應能力的要求。
(三)推廣問題
微博,微信作為當前的微型媒體,因其符合了信息碎片化的新媒體環境的特點,被大眾廣泛使用。據今微博用戶達到了3.4億,微信用戶達到了10億。成為現在較廣泛的傳播媒介。
微信公眾號創立門檻低,因此可以將電臺載入公眾號中,將兩者結合。但是微信公眾號也因其門檻低,導致當前公眾號創立后沒有流量和問題。因此,首先要加強與廣告商的合作,確保公眾號的流量與維持資金。將自己的自媒體公眾號細分市場,把公眾號放在一個細分的領域。
其次,創立所屬官方微博,在各大網絡電臺找到精準的粉絲,不是大流量不好,而是不精確的流量費時費力,不討好,你要的是忠實的粉絲,所以就要找能找到精確粉絲的地方去推廣,這是又一個與受眾更好實時互動的方式。利用微博評論的便捷性,收集受眾對電臺及電臺內容的意見和看法。
推廣分為主動推廣與被動推廣,主動推廣可以在電臺論壇上主動的發表節目鏈接,或者主動的在QQ群、微群里面添加目標粉絲,或者是組織粉絲活動,利用獎勵等手段主動的要求關注,增加粉絲。被動推廣即可以聯系更知名的自媒體平臺留下自己的自媒體公眾號等信息,等待感興趣有需求的粉絲主動的添加自己。
(四)用戶黏性問題
首先,節目內容是保持聽眾黏性的根本。網絡電臺要做到內容上的“人無我有”即文案的選擇要符合大眾的審美和喜好。選擇當下比較熱火的文案,或者自行撰寫大眾喜愛的原創文案都可,還要做到“人有我特”——發現新穎的解讀角度。增強電臺的記憶點和個性,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在題材定位,內容取舍,感情傾向,播報方式等方面貼近聽眾。
其次,要保證節目的創新形式——節目要呈現適應碎片化時代的需求。碎片化時代,人們的注意力也在退化,無法接受長時間集中精力地閱讀,渴望個性化、多樣化地消費和閱讀能吸引自己注意力的內容。微博上140字的發言限制,就要求善用煽情、渲染、夸張等表達方式,做到內容上一針見血,以刺激受眾的神經。而為了適應這種接收信息的心理預期的轉變,廣播也應該更加注重用戶的體驗,找到用戶的需求,在節目編排中摒棄舊模式,重新組織,管理,聚合信息,使每一個信息點的呈現都更適應全新的傳播體系。
最后,利用新媒體與受眾進行互動。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為廣播提供了更多與聽眾互動的手段與可能。在節目的初始策劃階段,可以在微博微信上發布選題,引發聽眾的討論,通過投票的方式來確定下一期節目的選題,以此提高節目的收聽率和互動性。后期挑選一些優質的反饋意見,與這些受眾聯系,收集更多聽眾喜愛的信息,從中確定節目制作的方向,迎合受眾市場。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的環境下,電臺的從業工作者面對著更大的機遇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從業者應該充分地認識網絡電臺在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如文中提到的內容定位不明確、電臺同質化、推廣、用戶黏性等問題。并積極了解其解決方式,積極實踐,結合實踐改進自身。
參考文獻:
[1]孫婷婷.我國當前網絡電臺版權問題的探究[J].《今傳媒》,2015 (1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