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如意
摘要:在公眾眼中,甚至相當一部分傳統紙媒從業者眼中,傳統紙媒的衰落已成定局,無力回天。但是筆者認為,傳統紙媒的境況,雖然不是如日中天,卻似乎也沒有那么糟糕。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紙媒;逆勢突圍
近年來,新媒體作為一個熱門詞匯不斷地沖擊著人們的眼球。說起新媒體的優勢,一個行外人都能說得頭頭是道:時效性強、傳播速度快、閱讀群體廣、公眾參與度高……在公眾眼中,甚至相當一部分傳統紙媒從業者眼中,傳統紙媒的衰落已成定局,無力回天。但是筆者認為,傳統紙媒的境況,雖然不是如日中天,卻似乎也沒有那么糟糕。
《2017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報告》指出,傳統報刊業務仍下滑,但利潤止跌回升。報紙出版總印數、總印張降幅收窄。各種因素拉動報紙出版利潤總額增長24.6%。單純從以上數據來看,傳統紙媒的嚴冬還遠未來臨。
傳統紙媒是行將就木,還是可以逆勢突圍?作為一名省級黨報記者,一名傳統紙媒的從業人員,現就傳統紙媒如何挖掘自身優勢,更好地應對新媒體的崛起進行一些探討。
一、擁有一批專業性強的編輯記者
傳統紙媒,一般都擁有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的辦報歷史,培養了一批熟悉業務的編輯記者,他們都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具備對專業性新聞的敏感性。以筆者所在的山西日報社為例,至今已經成立69年,一直深耕于山西各個領域的新聞宣傳報道。報社在招聘編輯記者時,各部門都會有選擇地招聘一些與本部門所從事報道相關的專業人才,再經過老同志的傳幫帶和長期的從業實踐,每個編輯記者都有自己所專長的新聞報道領域,其熟悉程度遠遠超過了所謂新媒體從業人員。他們寫的稿件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深度,具備較大的不可替代性。
二、傳統紙媒具備較強的權威性
總的來說,不管是傳統紙媒還是新媒體,都只是一種信息的傳播方式,都只是信息的一種載體,最終能夠吸引受眾的還是高品質的信息。新媒體經過多次革命,發展到現在,經歷了網站——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等。新媒體最大的特點就是公眾的參與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需要專業的設備,只要一部手機一臺電腦,每個人都可以參與信息的發布。這是它的優勢,同時又是它天然的缺點。為了達到吸引人眼球的目的,或者由于專業素養不夠,或者為了達到別有用心的目的,很多新媒體的發布者會選擇性地發布對自己有利的新聞要件,或者干脆歪曲事實。即便是專門微信運營平臺也主要是依靠轉發其他渠道的信息,沒有嚴格的檢查核實機制,所發布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難以保證。而目前,我國對這類行為還沒有行之有效的法律性規范。久而久之,新媒體自身的權威性必然大打折扣。但是,我國長期實行黨管宣傳的新聞體制。傳統紙媒在發布消息時,要受到諸多限制,所經手的新聞都要經過仔細核實,認真審查,保證了其真實性和權威性,這一點是新媒體難以替代的。
三、傳統紙媒讀者群體的穩定性較強
熟話說,有利則有弊。新媒體在給人們帶來超乎尋常的便利性和參與性的同時,對人的生理機能和正常生活秩序的損害也是顯而易見的。現在年輕人喜歡運動的少了,頸椎普遍不好了;與家人的交流少了,宅男宅女多了;鄰里間走動的少了,遠親不如近鄰的感覺淡化了。
由于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從上個世紀走過來的中老年人的閱讀喜好還是偏向于紙質媒體,而這一群體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越來越大。根據2013年6月2日至5日,第六十五屆世界報業大會發布的數據,目前全球有超過半數的成年人閱讀報紙,其中25億人閱讀紙質報紙,超過6億人在線閱讀報紙。報紙仍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媒介,位居新聞消費的主體地位。
另外一方面,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從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看,農業人口占比仍然接近半數。也就是還有6億多的人口生活在農村。除了極少數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外,由于硬件設備的欠缺,以及文化素養的不足,人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和主觀意愿普遍較低,對新媒體的接觸還處于初級階段。這就決定了傳統紙媒仍然在廣大農村地區具有可觀的市場,且短時間內難以改變。
四、全面、深度報道的優勢是其他形式的媒體難以企及的
新聞報道的即時性和深度性是一對天然的、難以調和的矛盾。新媒體的“新”,一個最主要的方面就體現在其傳播方式的“快”上。除去轉載的內容,不管是博客(微博),還是微信,一般其追求的就是用最簡練的語言和最直接的方式,對新聞事件作出表述。而傳統紙媒則不一樣,除了對相關政策作出準確的解讀外,還力求對新聞事件的本質作出最深刻的剖析。
例如,筆者所在的山西日報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2008年奧運會、山西歷屆煤博會、山西歷屆農博會、山西歷屆文博會、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等重要事件發生時,都不惜版面進行了全面、深刻報道、解讀。這是以追求簡潔、快速的新媒體難以匹敵的。
五、傳統紙媒有著更強的包容性和適應性
由于擁有穩定的信息采集隊伍,可以產出高質量的新聞報道,傳統紙媒在面對新媒體的沖擊時,可以作出針對性的、及時的應對措施。在網站、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先后興盛起來后,山西日報也順勢開通了自己的網站、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等新媒體集群,在傳播形式上與報紙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可以在留住傳統受眾的同時,最大程度地吸引發展新的受眾。
總之,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媒體,傳統紙媒不能掉以輕心,但也不可妄自菲薄,應該找準自身的優勢,沉著應對,順勢而為。
參考文獻:
[1]胡正榮.全媒體時代傳統媒介顛覆與重構[J].新聞戰線,2013年2期.
[2]朱夏炎.“內容為王”的實質不會改變[J].中國記者,2011年第11期.
[3]吳靜怡.傳統媒體核心媒體的發展趨勢[J].文學界,2010年第4期.
[4]余清楚.紙媒依舊有春天[J].新聞戰線,2010年第2期.
[5]侯樹和.互聯網時代——平面媒體的生死存亡時代[J].今傳媒,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