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靜
摘要:青年亞文化是各個時期處于邊緣地位的青年創(chuàng)造的群體文化,通過各種媒介的傳播,對社會主流文化造成一定的顛覆性和批判性。青年亞文化也一直在解構、顛覆傳統與經典,常常與主流文化形成對抗。亞文化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就國內而言,從早期的“非主流”“殺馬特”到現在隨著新媒介的發(fā)展亞文化的類型也在不斷增多,比如表情包斗圖文化、喪文化、佛系文化、惡搞文化、小清新文化、彈幕文化以及段子文化等等。總體而言,主導文化是亞文化創(chuàng)作的土壤,亞文化某一群體所認同的觀念和傾向的生活方式。但青年亞文化并非總是與主流文化形成對抗,有時被主流文化收編或打擊肅清,有時被商業(yè)資本收編,有時也可以與住到文化和諧并存,不斷激活并創(chuàng)新主流文化。
關鍵詞:青年群體;新媒體;亞文化
一、青年“亞文化”的研究起源與發(fā)展
“芝加哥學派”最早開始研究青年亞文化,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芝加哥學派”的學者通過對移民、犯罪青少年等亞文化群體的一系列研究提出了“亞文化”這一概念。最早對“亞文化”提出明確解釋的是美國學者大衛(wèi)·雷斯曼,他認為亞文化是“具有顛覆精神的文化,積極地尋求一種小眾的風格”[1]。
英國伯明翰學派認為亞文化出現的原因傾向于社會結構的作用,尤其是階級、種族的因素。不同的階級與種族使得每個群體在現實生活中的處境不同,比如戰(zhàn)后的青年工人階級和其父輩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工人階級生活并沒有因為社會的發(fā)展而有所實質性的改變,黑人、移民等弱勢群體生存處境仍然舉步維艱,為了釋放現實生活中被壓抑的苦惱和憤懣的情緒,青年群體們通過自己獨特的話語方式進行宣泄,隨之即以標新立異的服裝、配飾、音樂等與霸權階級進行挑戰(zhàn)與反抗,以這些文化樣式作為其存在的態(tài)度表達。
青年亞文化的形態(tài)在不同時代也有不同表現,在某個時代被視為亞文化的部分會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發(fā)展會逐漸被主流文化兼并,在另一個時代成為稀疏平常的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在以前有刺青紋身的青年會被貼上某種標簽,但現在人們的態(tài)度就會更加包容,以前的“社會人”多指橫行霸道的黑社會,現在更多的則是一種戲謔調侃。
二、青年“亞文化”的產生原因及特征
青年亞文化產生的原因是伯明翰學派發(fā)展先前的“世代解釋”模式進一步提出了“結構解釋”模式。“世代解釋”理論強調一代人由于年齡的因素和上一代人形成代溝從而形成了青年亞文化。而“結構解釋”是另一種亞文化譯碼模式,它認為青年亞文化的產生與青年的社會階級、地位、結構因素相關聯。青年亞文化產生源于社會結構矛盾、階級問題以及相應產生的文化矛盾,目的是解決主流文化中仍然存在的階層矛盾問題,為各種社會問題提供“象征性的解決方案”,盡管這種抵抗最終無法解決實際問題但能通過風格化的抵抗表達出青年群體的要求,表達出草根青年群體對強勢文化的不滿和弱勢群體的同情[2]。
有關青年亞文化的特點,迪克·赫伯迪格用“抵抗、風格、收編”三個詞闡釋了青年亞文化的特征與精神內涵,指出青年亞文化在態(tài)度、內容特征和未來出路三個方面的特征。[3]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有一定的對抗性,青年亞文化也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代表著許多青年人的觀點與立場,但是許多青年亞文化形態(tài)免不了被收編的命運,要么被主流文化吸納招安,要么被資本商業(yè)收編,失去其自主性與獨立性。
青年亞文化在表達內容上更加個性化,每一個青年亞文化的“趣緣群體”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與特點;表達的主體更以自我為中心,更傾向于個體情緒的宣泄與觀念態(tài)度的表達;表達的目的更加娛樂化,青年亞文化的一些表達方式也成為大眾的娛樂方式,比如盛行于社交媒體的表情包,觀看網絡視頻時層層重疊的彈幕。青年亞文化以顛覆的、幽默的表達方式來解構權威、表達自我、諷刺現實,通過特定的形式獲得儀式性的狂歡。
三、青年亞文化的發(fā)展現狀
青年亞文化是一個總稱,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與媒介的發(fā)展,小眾風格亞文化群體層出不窮。在新媒介空間里,青年亞文化形式多樣,分為不同的“趣緣群體”,“趣緣群體”的形成是以相同的興趣為基礎而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所以青年亞文化是各種不同風格的亞文化總稱,又因為不同的興趣愛好等因素分為不同的群體。
相比較之前的青年亞文化,在媒介發(fā)達的今天,青年亞文化的“趣緣”共同體的類型蓬勃發(fā)展。殺馬特、非主流只是以夸張的服飾和發(fā)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網絡新媒介介入人們的生活后,風格迥異的青年亞文化紛紛登場。表情包文化以娛樂為目的,以拼接、戲仿等為手段,對原材料進行解構與建構,表現出戲謔反諷的風格,2016年帝吧出征的表情包大戰(zhàn)臺灣網友便是代表性事件;粉絲文化則體現為各家明星粉絲為了支持偶像所進行的一系列線上線下活動,粉絲文化也帶動了粉絲經濟,一些低口碑高票房的電影就是例子;段子文化則滲透在表情包、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媒體中;“網絡游戲”的沉迷者大部分為青年學生群體,所以電競文化長期被邊緣化,與暴力、成癮等污名化,遭到蔑視與扼制。現今青年亞文化當然不僅僅局限于這一種,此外還有cosplay文化、惡搞文化、小清新文化、彈幕文化等等。在現實生活中,不同的亞文化群體的成員不是固定一成不變,一個成員可能隸屬于好幾個不同亞文化“趣緣”群體。
文化本具有多樣性,青年亞文化最具有活力、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形式多樣的亞文化也是是青年人獨特的話語表達方式,同時也反映青年群體的價值觀與人生觀。青年亞文化作為一種邊緣化的、非主流的文化形態(tài),一直以來被邊緣化。網絡迅速發(fā)展與新媒體社交平臺的出現拓寬了青年亞文化的生存空間并且使亞文化的各個趣緣群體交流更加便捷,同時,青年亞文化也日益凸顯出其文化活力與社會價值。所以,青年亞文化有時與主流文化呈現對抗的狀態(tài),但某種程度上青年亞文化也可以與主導文化以及其他類型的文化和諧眾生,青年亞文化亦可煥發(fā)出主導文化的活力,以自身的獨特風格激活并創(chuàng)新主導文化。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文化的多樣化格局逐漸形成,新媒體技術的進步為青年亞文化的蓬勃發(fā)展提供了沃土。青年群體作為青年亞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此種文化形態(tài)無疑是一種洋溢著激情與活力的文化,它用獨特的話語方式不斷地沖撞、激活其他的文化形態(tài)。彈幕作為青年亞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更多的呈現在網絡空間,現在逐漸也被主流文化所接受,例如2017年國慶節(jié)假日期間中央電視臺《厲害了我的國》欄目與觀眾以彈幕的方式進行互動交流,彈幕不再是網絡媒介的專屬,主流媒介也會加以應用,某種程度上,青年亞文化與主導文化是可以和諧共生的。
四、用辯證的眼光看待青年亞文化
很多時候,人們往往聚焦于亞文化對主導文化的沖擊,認為亞文化多半是消極的甚至是墮落的。對于青年亞文化的歸宿,芝加哥學派和伯明翰學派均認為作為會被政治或商業(yè)收編。但是就現如今媒介與青年亞文化同步發(fā)展的情況而言,最終結果未必如此。
一些青年亞文化會最終被商業(yè)收編,比如以前11月11日這個日期被調侃為“光棍節(jié)”,廣大青年還會組織相應的活動來過節(jié)以示調侃,然而現在提起11月11日,已經成為被商業(yè)收編的“網購狂歡節(jié)”。青年群體是一個很大的消費群體,所以商業(yè)資本也在時時刻刻關注著青年群體的行為與動向,不知不覺中將商業(yè)資本滲透到青年亞文化群體中。
青年亞文化很多時候扮演的是中性角色,是一部分人的愛好與生活方式,比如cosplay、小清新,一些青年亞文化對主導文化也有提示警醒的作用,例如網絡中一些反諷的視頻、段子既表達了青年群體的情緒與態(tài)度,也揭示了社會發(fā)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與問題,對主導文化起到了矯正的作用,所以亞文化并非總是與主導文化是以抵抗的形式而存在,很多時候他們也可以是互補、和諧并存的。
關于亞文化的宿命,也并非都是被政治或商業(yè)收編,雖然有被政治收編或肅清的亞文化,比如以前被視為青年亞文化的牛仔衣,在時代發(fā)展過程中被主導文化吸納融合,現在這種服飾已經被我們視為平常;《中國有嘻哈》真人秀節(jié)目冠軍PGone因嘻哈歌曲中歌詞粗俗,極度不尊重、侮辱女性,便被多家主流媒體點名批評并被肅清封殺,這是青年亞文化中被主導文化打擊肅清的例子。研究青年亞文化初始,研究者對青年亞文化持消極態(tài)度,在后來的研究中,研究者逐漸放棄了這一觀點,青年亞文化未必都是消極的,亞文化是青年情緒、觀點、處世態(tài)度的一種表達,比如大量的表情包在社交媒體廣泛傳播,它以形象貼切的表情圖像傳達個人情感情緒,它的生產與傳播發(fā)生在日常生活中,從而達到了表達情感與追求個性的目的。它不僅是網絡時代中青年人文字語言與肢體語言的替代品,也是一種日常文化實踐[4]。新媒介語境下的青年亞文化不僅是當下文化情境的癥候式表達,折射出主流文化的裂變和離散,而且也是以青年群體特有的方式,構建的與主流文化的溝通與對話,從而為這個時代的文化創(chuàng)造提供了多元的、開放的可能[5]。
青年是一個民族喧鬧的和更為引人注目的部分,他們的觀點與態(tài)度應當受到主導文化的關注。青年亞文化中也有一些應該被剔除的糟粕部分,比如涉及到黃賭毒違背道德與法律的內容,如果不及時清除便可能會影響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但與此同時,我們對青年亞文化也應該予以開放包容的樂觀態(tài)度,相信青年亞文化在不斷發(fā)展的規(guī)程中會進行自我調適,在表達自我的同時也會自我修正。
五、結語
互聯網與新媒體快速發(fā)展以及不斷涌現的各個社交平臺提高了青年亞文化的發(fā)展速度,青年亞文化的呈現方式、表達方式、趣緣群體也紛繁多樣,一方面是因為技術與網絡的支持,另外一方面是因為青年本來就是一個充滿活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群體,所以亞文化的生命力才會如此頑強,在與主流文化的對抗中得以生存。青年人的活力與創(chuàng)造力,是多元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青少年作為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想法、態(tài)度、觀點值得社會與主導文化的關注,創(chuàng)新、獨特的內容值得主導文化借鑒,青年亞文化中過度或糟粕部分,也需要主導文化的引導與矯正,比如校園暴力、青少年過度沉溺于網絡游戲而嚴重影響到生活學習等現象。
青年亞文化并非都是消極的,現今的社會在不斷的發(fā)展中更加開放包容,對于亞文化的存在與發(fā)展也應該持有包容的心態(tài)。這個世界上不只是有非黑即白,青年亞文化與主導文化會產生一定的對抗性,但并非都是不可協商,青年亞文化也是社會發(fā)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矛盾的正衣鏡,有些時候,亞文化也是主導文化的補充,亦可以與主流文化和諧并存。
參考文獻:
[1]張芮源,臧燕.新媒體時代的亞文化:游走在邊緣與中心之間[J].青少年學刊,2017 (6):16.
[2]王璐.11月11日:從文化建構到商業(yè)收編——對“光棍節(jié)”和“網購狂歡節(jié)”的分析[J].青年研究,2014 (3):74—75.
[3]張寧.消解作為抵抗:“表情包大戰(zhàn)”的青年亞文化解析[J].現代傳播,2016 (9):127.
[4]楊嫚.網絡表情包的亞文化風格構建:從自我表達到公共空間[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5):88.
[5]馬中紅.新媒介與青年亞文化轉向[J].文藝研究,2010 (12):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