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賓 孫靖皓
摘要:就業質量的高低是衡量當今大學生就業狀況的重要指標,高質量就業不僅能提升大學生自身水平,同時,對學校的發展和政府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民辦高校2018屆畢業生為數據樣本,結合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對畢業生就業數據質量進行統計分析,從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兩個特征變量來探討各個因素對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影響作用,并對實現高質量就業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民辦高校;高質量就業;路徑探析
隨著高校畢業生數量的不斷增加,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大學生就業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高質量就業作為衡量大學生就業狀況的重要指標,目前,民辦院校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辦高校的畢業生在社會經濟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分析民辦高校的就業影響因素,能夠指導高校建立合理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科學化就業指導工作,最終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就業質量。
一、研究對象與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文以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為調查內容,通過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2018屆民辦高校畢業生為調查對象,主要涉及工學、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經濟學等五個學科門類20個本科專業。本文共發放問卷500份,實地發放問卷300份,網絡調查問卷200份,回收問卷487份,回收率97.4%,剔除無效問卷26份,有效問卷共461份,有效率為92.2%。旨在通過此次調查,探析實現高質量就業的路徑,對相關部門制定就業政策和高校的就業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畢業生就業質量滿意度調查統計分析
就業薪酬、職業發展前景,工作穩定性、工作質量水平是決定就業質量的幾個重要指標,學生對四個指標的滿意與否,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就業質量的高低。根據調查數據統計分析顯示,民辦高校畢業生對初次就業的薪酬滿意度為24.17%,33.49%的畢業生可以接受目前的薪酬,42.34%的畢業生對于目前的薪酬表示不滿意,但暫時又無法找到更高薪酬的工作;職業發展前景層面,畢業生滿意度為42.83%,可以接受為30.47%,不滿意占比26.7%;工作穩定性層面,滿意度為35.98%,可以接受為23.16%,不滿意占比40.86%;工作質量層面,滿意度為13.11%,可以接受為15.69%,不滿意占比71.2%。通過數據統計分析得出民辦高校畢業生對當前工作質量水平不滿意,其他三個層面滿意度也不明顯,就業質量水平相對較低。
(二)畢業生就業地域流向統計分析
根據調查數據統計分析可以看出,民辦高校2018屆畢業生就業地域在遼寧省內就業最多,達到79.58%,河南4.14%、河北4.37%,天津2.58%、甘肅1.26%,其他省、市、自治區占比不足10%。通過與學生生源結構的對比分析,畢業生的就業地域與生源地高度吻合,可以得出,生源地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學生就業地域的選擇。
(三)畢業生就業去向統計分析
根據調查數據統計分析可以看出,民辦高校2018屆畢業生畢業流向主要集中在國企、其他企業和升學三個方面,分別占比8.63%、65.87%、4.45%。從就業去向統計分析圖表可以得出,企業是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渠道,企業自身的發展建設將決定著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就業水平。
二、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影響因素
就業質量是一個綜合概念,就業質量的高低,不是單一因素所決定的,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包括國家、政府出臺的相關就業政策,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和戰略發展,同時,學校的就業指導和學生自身的就業能力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本文從高校的視角出發,著重探討和分析人力資本特征變量和社會資本特征變量對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就業的作用。
(一)人力資本對就業質量的影響
人力資本是研究大學生就業質量的重要角度,20世紀60年代初,舒爾茨創立的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教育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形式,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勞動生產率,進而提高個人的貨幣收益和非貨幣收益,并促進經濟增長[2]。人力資本主要包括學習成績、外語水平、計算機水平、是否擔任學生干部、獲獎情況、校園活動經歷,職業資格證書、兼職經歷、就業意愿等指標。
根據統計分析得出,就業意愿對于就業行業和工作機會有顯著影響,分別占比67.55%和38.76%,兼職經歷會對畢業生的求職行業產生顯著影響;在薪酬待遇方面,各因素的影響程度并不明顯;學生干部經歷比較容易得到企業的青睞,由此可以看出,企業對于人才的選撥是多方面的。
(二)社會資本對就業質量的影響
社會資本概念強調人的社會屬性,社會學家布迪厄(Bourdieu)認為社會資本是一種通過對“體制外關系網絡”的占有而獲取的實際或潛在資源的集合體,是個人和團體有意識投資的產物[1]。筆者認為,對于大學畢業生,社會資本主要體現在家庭關系上,因此將以家庭背景、父母職業、收入,校園招聘會、校外招聘會,網絡招聘會、老師推薦等為社會資本指標。
根據統計分析得出,在社會資本特征變量中,校園招聘會,校外招聘會及網絡招聘會等公共社會資本資源,對于學生的就業質量并無顯著影響。父母職業、收入和家庭背景對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影響分別為78.48%和83.02%,畢業生的兩個先賦社會資本變量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畢業生就業質量。
(三)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對比分析
通過對樣本數據的統計分析,65.37%的學生認為,在畢業生擇業階段,人力資本的相關因素對于畢業生的就業、擇業高于社會資本的變量因素,他們認為,雖然社會資本的變量因素會對就業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在新的時代環境下,社會制度日益完善,企業用人機制日益健全,社會資本產生的影響在不斷減少。
綜上所述,社會資本特征變量對于大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的作用逐漸弱化,人力資本特征變量的作用日益凸顯,高質量就業是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共同作用的結果,人力資本為主,社會資本為輔,大學生在校期間要增強自身能力建設,不斷提高個人綜合素質水平,增加人力資本積累,積極參加校內校外實踐活動,鍛煉自己,為將來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民辦高校畢業生實現高質量就業的對策建議
在互聯網和新媒體的時代背景下,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工作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要順應時代潮流,不斷創新工作模式,改進工作方法,努力探索實現高質量就業的新途徑。
(一)加強市場宏觀調控,健全法律法規
國家是政策的制定者和監督者,國家相關部門和機構應密切關注大學生的就業現狀,時刻把握當今社會的就業形勢,政策的制定要以大學生的就業為根本出發點,通過政策的出臺,加強就業市場的宏觀調控,實現資源的優化合理配置,使大學生找到工作,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提高就業質量。其次,國家和有關部門,要健全和完善就業方面的法律法規,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有利的保障,保證畢業生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最后,國家要加強對民辦院校的政策扶持,民辦院校與公辦院校相比處于弱勢,對于二者的管理不能同日而語,應根據院校的性質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進而實現真正意義的教育公平。
(二)遵守法律法規,營造良好就業環境
通過調查分析,可以看到企業就業是畢業生工作的“首選”,所以,用人單位要時刻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尊重勞動者的合理勞動,營造公平、公正的就業機會,在人才選撥機制中,要一視同仁,不搞性別歧視、地域歧視,公平地對待每一位競選者;其次,作為用人單位,要為畢業生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營造舒適融洽的工作氛圍,建立和健全人才培養體系,對每一位新入職的員工都有相應培養計劃,增強企業員工的歸屬感和向心力;最后,完善薪酬福利和績效考核機制,用人單位要保證每一位員工都能明晰公司的薪酬福利和績效考核機制,提高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同時促進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三)合理設置專業結構,加強學生就業指導
民辦高校的專業設置應以就業為導向,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結構性調整。應用型人才是當今社會的普遍需求,民辦高校要利用自身優勢,合理設置專業結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由單純的理論教育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轉變。提升在校大學生的實操能力和動手能力,真正的符合市場需求,實現大學畢業生到職場的華麗轉身;其次,高校要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就業指導不應只停留在學生就業階段開展,應貫穿于大學生活的每一個階段,建立完善的就業體系,使學生意識到就業指導的重要性,具備一定的就業知識,提升其就業質量。最后,學校要加強學生在實習階段的管理,使每一位學生都應真正的進入到實際的工作崗位,在工作崗位中鍛煉自己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并將自己的專業知識運用的實際的工作崗位中去,做到學有所用,為自己的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提升自身就業能力
大學生是社會建設的主力軍,民辦高校大學生與公辦院校學生相比,具有一定的弱勢,所以,在就業形式如此嚴峻的今天,民辦院校大學生提高自己的就業質量,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至關重要。首先,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求職意愿和求職計劃,切記好高騖遠,對于工作的選擇不應只停留在大城市、薪酬高,要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其次,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在校期間要認真學習專業基礎知識,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同時積極參加院、校組織的各項活動,提高自己的組織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通過實習、兼職等社會實踐,了解社會的人才需求,不斷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最后,開拓思維,自主創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當代畢業生,不斷提升自己的創新思維,根據自身的能力水平和實際情況,將自主創業作為就業的選擇渠道。
四、結語
民辦高校是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的建設和社會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和就業質量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實現高質量的就業是學校和家長的共同需求和殷切希望,所以,國家、社會、高校和學生個人要通力合作,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不斷提升學生的就業質量,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BOURDIEUP.The forms of capital[M].//RICHARDSON N J.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New York:Greenwood,1986:241-258.
[2]Schultz T W.1961,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1.
[3]陳曦.大學生初次就業質量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1.
[4]白玉芳.社會資本、人力資本與大學生就業[J].理論探索,2014 (4):102-105.
[5]黃敬寶.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影響[J].北京社會科學,2012 (3):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