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丹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高速公路的建設也在不斷增加,我國對高速公路的管理需求也越來越高,機電系統設備數量越來越大、種類越來越繁多,這對高速公路機電設備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系統研究了國內外設備管理發展的研究概況,探討了當前我國高速公路機電設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高速公路;設備管理;發展;維修;問題
1 國外設備管理發展及研究概況
自人類使用機械以來,就伴隨有設備的管理工作,由于當時的設備簡單,設備的管理工作僅憑操作者個人的經驗行事。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設備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設備管理工作得到重視和發展,逐步成為一門獨立的設備管理學科。設備管理的發展歷史大體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1.1 事后維修階段
資本主義生產剛剛開始時,由于設備的簡陋,一般都是在設備使用到出現故障時才進行修理,并且由有經驗的操作工人自行修復,這就是事后維修制度。工業革命以后,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設備的數量和復雜度增加,操作工人兼做修理工人的工作狀態已經不能滿足需求,因此,逐漸從操作人員中分離出一部分人專門從事設備維修工作,隨之也產生了簡單的設備管理。
1.2 預防維修階段
1925年前后,美國首先提出了預防維修的概念,設備管理開始進入防止故障、減少損失的預防維修階段。美國提出的預防維修,其基本含義是對影響設備正常運行的故障采取“預防為主”、“防患于未然”的措施,即在設備使用中加強維護保養,預防發生故障,盡可能在設備發生故障前作預防維修,以降低停工損失費用和維修費用。在美國提出預防維修的概念后,在30年代和40年代,前蘇聯開始推行設備預防維修制度,稱為“計劃預修制”。這是一種以修理復雜系數和修理周期為基礎的一種維修制度,按待修設備的復雜程度制定出各種修理定額作為制定預防性檢修計劃的依據,除了對設備進行定期檢查和計劃修理外還強調設備的日常維護。
1.3 設備系統管理階段
1954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提出了“生產維修”的概念,強調要系統地管理設備,對關鍵設備采取重點維護政策,以提高企業的綜合經濟效益。到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企業界又提出了設備管理“后勤學”的觀點。它是從“后勤支援”的要求出發,強調對設備的系統管理,設備在設計階段就考慮其可靠性、維修性及其必要的后勤支援方案。設備出廠后,要在圖紙資料、技術參數和檢測手段、備件供應以及人員培訓方面為用戶提供良好的、周到的服務,以使用戶達到設備壽命周期費用最經濟的目標。
2 國內設備管理的發展
建國以來,我國的設備管理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恢復、引進階段(1949年到 1958年)
我國經過三年經濟恢復時期,1953年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工程和大型現代企業相繼建立,與之相應的企業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1956年在引入了前蘇聯的計劃預修制以后,設備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軌。
第二階段:提高發展階段(1958年到 1965年)
在這期間,在實行前蘇聯計劃預修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創造出了“專群結合、專管成線、群管成網”、“三級保養”、“四項紀律”、“五項要求”、“包機制”等許多好方法、好制度。嚴重失修和損壞的設備很快得到了整頓和修復,對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第三階段:恢復發展階段(1987 年到 90 年代末)
設備管理工作與其他工作一樣,在十年內亂中遭受巨創,管理工作幾近癱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過企業整頓,設備管理與維修工作又得到了整頓、恢復和發展。通過學習和借鑒國外設備管理與維修工作的科學方法,創造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設備管理新方法。1987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全民所有制工業交通企業設備管理條例》,標志著我國設備管理工作的新起點。90年代以后,設備管理沿著綜合管理的方向發展,重點突出“五全管理”,將設備管理推向了一個高潮。
3 我國高速公路機電設備管理現狀及存在問題
隨著我國高速公路的不斷發展,高速公路管理部門在機電系統管理水平上有了很大提高,然而隨著對企業規范化、精細化、信息化管理要求的不斷提高,在我國高速公路機電設備管理中仍然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不重視設備分類、編碼工作,導致設備檔案管理工作混亂,管理效率低。對設備進行分類、編碼的目的,一是可以根據編碼直接判斷設備的屬類信息,二是可以根據類別統計不同屬類設備的個數。因此,對設備進行分類、編碼是設備管理的基礎。然而,目前很多高速公路機電設備管理部門為了硬性的滿足設備完好率的要求,更加關注的是設備故障維修的工作,而忽略了對設備進行分類、編碼。這樣,容易發生設備與檔案無法匹配以及設備檔案檢索困難,實際上嚴重影響了設備管理的效率。
(2)多數高速公路機電管理部門缺少切實可行的設備狀態評價機制,對設備的運行情況掌握不清,使采購、更新、專項維護、報廢等工作帶有盲目性。客觀準確的評價設備的實際運行狀態是機電設備管理的重要內容,它為設備的采購、更新、維護、維修、報廢等工作提供依據。目前雖然針對機電設備狀態評價的方法有很多,但由于設備數據管理混亂、評價方法復雜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低等原因,都不能有效的被機電管理部門所應用。不能準確的評價設備的運行狀態,就會導致采購、更新、維護、維修、報廢等工作的執行缺乏依據帶有盲目性,往往成為設備出現問題后的補救措施,失去了原有的管理意義。
(3)缺乏有效手段預測設備故障,對設備的管理仍然停留在事后維修階段。設備檔案管理混亂,使得機電管理部門往往難以準確記錄、檢索設備的歷史故障維修數據,再加上設備的分類粗略,故障往往是針對某一臺具體設備,不利于對某一類設備的故障信息進行統計與分析,使得有效預測設備故障變得很困難,絕大多數高速公路機電設備管理部門對于設備故障維修的管理方式仍然停留在事后維修階段,這樣既增大了機電設備的管理難度,也增加的設備的管理費用。
(4)不善于總結發生過的設備故障,不能為常發設備故障建立知識庫,降低了設備維修的效率。針對某一臺設備建立的故障檔案雖然在實際業務中非常重要,但是并不利于故障的統計與分析工作,因為針對某一類的設備故障信息在統計與分析上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由于設備分類粗略,使高速公路機電管理部門得到的故障信息往往是針對某一臺具體設備的,而設備的常發故障又往往在故障原因、故障影響程度和維修方法上有相似之處,這對于故障維修是有用的知識信息,不能充分利用這些知識也會使設備的維修效率降低。
參考文獻:
[1] 翁小熊.高速公路機電系統[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6~10.
[2] 薛繼雷,馮云洪.高速公路交通機電系統[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13(9):19~22.
[3] 趙忠杰.公路隧道機電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