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欣姝
摘要:新媒體時代下,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媒介融合之勢襲來,全媒體快速發展,新聞生產模式在不斷創新,眾籌與眾包新聞正是在技術的革新與不斷提高的民主參與度下生成的產物。在這樣的新型新聞生產模式中,時代的變化賦予記者和媒體新的角色定位和認知。本論文通過分析眾籌與眾包新聞的運作機制來探究職業記者及媒體角色的變化與沖擊,同時由這種新型新聞生產模式的發展弊端來探究記者如何通過發揮自身專業性對其進行完善和優化。并由此審視在整個新媒體環境下,記者的角色和認知定位的轉變。
關鍵詞:眾籌新聞;眾包新聞;職業記者;角色定位
一、眾包新聞與眾籌新聞
(一)眾包與眾包新聞
眾包最先應用于商業領域,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生產專業化越來越強,分工也逐步細化,導致一種產品因其公司的內部能力限制,使得其不同部分可能來自世界各地,為的則是一個更優化產品的發行。當然,隨著眾包模式在商業領域的不斷發展,傳媒領域也開始嘗試新聞外包的形式,由媒體機構或個人作為發起人,把原由記者等新聞從業人員的各環節工作外包給大眾,從資金到選題,再到信息生產等等,這便是所謂的眾包新聞,眾包新聞可分為內容型眾包新聞和資源整合型眾包新聞,資源整合型眾包新聞就是新聞報道發起者向網絡受眾征集報道費用的融資行為,即眾籌新聞。
(二)眾籌與眾籌新聞
眾籌一詞,最早由美國學者邁克爾·薩利文使用,他對眾籌的定義為:“眾籌描述的是群體合作,人們通過互聯網匯集資金,以支持由他人或組織發起的項目。(1)”眾籌新聞就是以眾籌的形式發起的新聞報道,即自媒體或是職業媒體人利用眾籌平臺籌集報道所花費用的資金,而項目支持者也會在此平臺對報道內容建言獻策,與其進行實時互動。
二、相關個案淺析
(一)“內容型”眾包新聞——新華客戶端“我在現場”
眾包新聞在我國有個典型的案例,即新華客戶端的“我在現場”,“我在現場”由新移傳媒發起,是新華社推行新媒體的一個產品。其業務主要召集大眾參與新聞的制作,其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參與認證記者發起的新聞,上傳視頻或圖片,并加以文字說明;第二種是在“創建現場”中由受眾新發起一個選題。由此看來,這樣一個新聞信息平臺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來自受眾的。據筆者研究,“我在現場”正是一個由專業記者團隊引導的新聞外包平臺,既是收集受眾所知信息的工具,又是提供新聞閱讀的應用。
(二)“資源整合型”眾包新聞——眾籌網
眾籌在傳媒領域的應用在眾包模式中最為廣泛,眾籌新聞就是由相關人員通過一定平臺發起,大眾以小額投資形式支持采訪、寫稿及編輯等各環節的新聞制作模式,此種模式突破了傳統新聞受眾被動接受信息的線型傳播鏈,而是使得受眾參與度大大提升,不僅決定了選題的去留,還參與到新聞采訪制作過程中,不斷給予記者意見和建議。當然,在此種新聞制作模式下,不可或缺的是互聯網這個巨大的平臺,反言之,也正是這個平臺創造了眾籌眾包新聞模式。例如國外著名眾籌網Spot.Us,國內的眾籌網,均以互聯網為依托,籌辦者與大眾線上線下充分互動,使得新聞不僅僅是媒體的產物,同樣也是受眾期待的產物。
三、兩種新聞模式下職業記者的重新定位
據上述分析可知,所謂眾包新聞就是把原屬于職業媒體編輯部內部的工作環節或資金,以自愿的形式外包給受眾。這種機制是新聞制作模式的一大創新,其顛覆了以往媒體單方面輸出信息,受眾被動接受信息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受眾似乎成為信息的提供者,而不是坐享成果,其主動性大大提升。同時,在眾籌模式下,受眾成為資金的提供者,記者的責任意識也有了相應的轉變。因此眾包新聞的這種模式帶來的不僅僅是新聞生產模式的創新,同時也突破了傳統的媒體與受眾之間的關系,二者角色定位的轉變值得深思。
(一)“內容型”眾包新聞中職業記者的角色變化
1.受眾與記者角色關系發生變化
在“內容型”眾包新聞模式中,選題和內容是其主要的兩個方面。以新華客戶端的“我在現場”為例,受眾可以通過“我要創建現場”來上傳自己認為有新聞價值的事件,這是為媒體提供了新聞備選,也就是選題。另一種方式是媒體給定新聞選題,而將新聞的內容外包給大眾,征集各地網絡用戶發布的文字、圖片、視頻等素材。
在此種新聞制作模式中,受眾參與性得到了大大地提升,以往受眾只是在傳播鏈的最后一端,后來有了反饋的環節,而在眾包模式下,受眾已經參與到處在傳播鏈初端的傳播者位置,當然,受眾不是完全包攬了整個新聞的制作,但為媒體提供了素材和觀點意見,這就體現了記者和受眾在內容生產環節的交融,此時的“傳”“受”并不單一,而是交互的過程。
2.記者職能重心的變化
在傳統新聞生產模式中,記者在既定的框架下按一定的方向專業地尋找信息,而被眾包出去的內容所反饋的信息卻是海量且魚龍混雜的。此時職業記者對信息的把關和整合便顯得尤為重要,也與傳統模式有所不同。在眾包新聞模式中,記者的把關不僅僅是傳統模式中編輯內部的自我把關,還是對公民所發布的“碎片化”信息的質量把關。同時由于信息的“碎片化”和大量性,記者的信息整合成為稿件完整呈現最重要的一步,這也是職業記者在“內容型”眾包新聞中角色扮演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傳統新聞生產模式下記者采集信息的走訪活動被弱化了,相反被加重的則是對信息的高度把關和篩選能力。
3.職業記者的角色在眾包新聞中被強化
由于用戶來源的不同和匿名性,其發布信息的質量和真實性需要判斷,此時需要的是專業記者對信息的把關,即記者對事實的判斷和對信息文字的修改,必要時還需要對信息進行核實。由此看來,在眾包新聞中,記者的角色在這些環節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同時,受眾的不同和海量的信息也要求記者更高程度地發揮其專業性。
(二)資源整合型眾包新聞中職業記者作為
眾籌與眾包新聞在我國的發展處于萌芽階段,雖然眾籌網已受到廣泛的關注和應用,但僅限于在商業領域的快速發展,眾籌網的新聞項目寥寥無幾。另外,已上線的眾籌新聞也并未受到廣泛關注,以至于現今的眾籌新聞發展步履維艱。因此,在分析這種新聞制作模式下職業記者的角色定位,首先要分析其發展緩慢的原因,從而考慮記者作為媒體從業者是如何在其模式中發揮專業性的。
1.記者的職業身份和個人身份相融合
在新媒體環境下,尤其是在網絡世界中,記者往往以個人身份進行新聞傳播活動,在眾籌新聞這種模式中,記者就是以個人名義為其報道融資,最終的報道又會以職業記者或是其所屬媒體身份發布,以擴大其影響力。由此可見,眾籌新聞模式中記者的職業身份和個人身份是高度統一的。在眾籌新聞中,也有一些像候繼勇這樣的職業記者協調把握了二者角色的協調性,充分利用眾籌新聞的優勢,為自己籌得資金和公眾意志,呈現出了頗具創新且優秀的深度調查性新聞。
2.新聞眾籌模式下職業媒體何為
新聞眾籌在中國雖已存在五年,但仍處于萌芽階段,國內眾籌網中新聞項目也是寥寥無幾。通過本論文調查研究,一些職業記者利用自身的專業性,正在幫助眾籌新聞走出發展停滯的困境,同時也使得自己在新型新聞運作模式下找準自身的定位和職責所在。
(1)知名媒體人引領新聞眾籌風潮
新聞眾籌在資金吸引方面的不足利用了知名媒體人或是知名媒體機構的影響力增強,受眾不愿為新聞制作過程買單,其中也有對發起人的不信任因素,而此時行內知名人士或是以著名機構名義發起的項目就為其大大增加了信任度和影響力。據調查,眾籌網中業內社會影響力較大的媒體人發起的新聞眾籌項目比影響力一般的記者會更快吸引到資金和支持者,其報道也會更加順利的進行。
(2)職業記者提升了自身專業度,更加強化新聞專業主義
在眾籌新聞發展的模式中,職業記者主要扮演兩個角色,其一為發起報道并進行常規的采訪、寫稿;其二為與持續跟蹤報道進度的支持者進行互動交流。此種模式下的記者面對的規制看似放開了,實則他們的最大監督人是受眾,但這些受眾對報道的操控卻不一定會讓報道向專業化方向進展,此時這些參與眾籌新聞的職業記者便選擇守住自己的專業素養,嚴格遵守新聞專業主義,在倡導新聞自由的同時維護新聞報道的客觀性、中立性。
(3)記者的責任感和誠信意識加強
眾籌新聞模式改變了職業記者的工作動機,原本記者是給機構內部寫稿,記者的責任感在于自己的稿件出自某媒體,那么自己就要對媒體的名譽及關注該媒體的讀者負責,而當媒體人擺脫了機構的牽制時,作為個人就僅需對自己的受眾負責,目前看來范圍在一定程度上是縮小的,但是記者仍將自己定位為職業的記者,盡管稿件的發布平臺是眾籌網,并非專業媒機構,但記者也依然以行內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將自己定位為職業記者,而非隨意的撰稿人。同時,記者在進行采訪寫稿的一系列資金均來自受眾,這也更加激發記者對受眾的責任感,也就分外注重報道的質量和后期取得的效益。
四、結語
綜上論述,眾包與眾籌新聞作為眾包的整體對職業記者角色定位影響巨大,以“我在現場”客戶端為例的內容型眾包對記者的角色認知有了重新的審視,而以眾籌網為例的資源整合型眾包則對職業記者的專業性發揮有了更具體的要求。
縱觀新聞發展史,專業從事新聞工作者的地位變化是巨大的,直到現今眾籌與眾包新聞的出現,其地位可謂是顛覆性的。最初的記者是宣傳者,受眾只能聽,完全沒有提出異議的權利和意識,后來新聞從業者的角色演變為傳播者,受眾有了對信息做出反饋的能力,而在中包新聞的兩種模式下,人人都可當記者的公民記者時代到來,并出現了大量的參與式新聞。記者以往如“神壇”般的地位,現如今也變成需要為受眾利益和興趣著想的公民服務者。尤其在市場化的媒體環境中,職業記者和媒體間形成了競爭關系,而唯一評判勝負的標準就是受眾的獲取量。
如此看來,時代的變更為記者帶來的沖擊和改變是多方面的,職業記者和媒體也在不斷運用自己的新聞敏感度審視自身角色的轉變,以盡快適應這個持續更替變換的媒體環境。
注釋:
康菊霜.自媒體時代新聞眾籌的發展與對策[J].今傳媒,2015,36.
參考文獻:
[1]劉居星.眾包模式下的參與式新聞[J].傳播與版權,2015,(06).
[2]唐佳梅.從眾包新聞到眾智新聞[J].現代傳播,2016,(235).
[3]滕瀚.媒介融合視域下眾包新聞的三重角色[J].新聞研究導刊,2014,(18).
[4]王云曉.淺析眾包新聞的生產運作機制[J].新聞研究導刊,2016,(17).
[5]陳敬良,林芷羽.新聞眾包的社會化內容生產把關機制探討[J].今傳媒,2016,(07).
[6]滕瀚.眾包新聞:未來新聞報道模式中的一匹黑馬[J].傳媒觀察,2014,(08).
[7]陳鳳玉.“眾籌新聞”——新聞生產方式的新嘗試[J].新聞研究導刊,2016,(07).
[8]鄭夢琛.從眾籌新聞看網絡時代新聞生產的模式變革[D].安徽大學,2016.
[9]韓曉寧,易新航,任甜甜,王軍.基于技術接受模型的傳媒眾籌支持意向影響因素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6,(02).
[10]李萌.基于眾籌背景下的公民新聞的發展[J].新聞傳播,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