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強 吳力娟 許英冬
【摘? 要】目的:分析動脈內尿激酶介入對急性腦梗死的治療作用。方法:對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8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資料實施臨床分析,任意編號法納入介入組與常規組(n=41)。常規組根據患者癥狀實施基礎治療,介入組在此基礎上應用尿激酶介入動脈實施溶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癥狀控制率及自主生活能力。結果:介入組患者的癥狀控制率為97.56%,常規組患者的癥狀控制率為82.93%,差值對比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介入組患者的進食、入廁、床椅移動及平地行走評分均高于常規組患者,數據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動脈內尿激酶介入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效果較好,整體治療有效率較高,增強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適合于臨床應用。
【關鍵詞】動脈內尿激酶介入;急性腦梗死;神經功能
急性腦梗死主要是因為腦動脈急性閉塞所造成,缺血性腦梗死狀態下,患者局部腦組織區域性血液供應發生障礙,致使患者腦組織缺氧、缺血,患者的神經功能狀態較差[1]。為了深入調查動脈內尿激酶介入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效果,文章對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8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資料實施臨床分析,根據數據調查的結果展開討論,且將內容整理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8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資料實施臨床分析,任意編號法納入介入組與常規組(n=41)。介入組患者中男女占比為21:20,年齡取值44-75歲,均值為(61.42±2.43)歲。常規組患者中男女占比為22:19,年齡取值44-76歲,均值為(61.46±2.47)歲。組間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區別,可以實施分組調查(p>0.05)。
1.2 方法
常規組根據患者癥狀實施基礎治療,具體包含脫水、抗凝、清除氧自由基以及降壓治療等。為患者實施急性腦CT檢查,血常規檢查、心電圖檢查等,明確患者的出凝血時間、心率指標等。
介入組在此基礎上應用尿激酶介入動脈實施溶栓治療,應用seldinger技術,經股動脈穿刺插管,實施全身肝素化治療。明確患者栓塞的具體位置,出血的情況以及側支循環的狀態。微導管置入血栓附近閉塞血管位置實施溶栓治療。血管內持續泵入10萬U尿激酶,融入到10ml生理鹽水中,流速1.0-1.2萬U/min。
1.3 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癥狀控制率,顯效即為癥狀消失,好轉即為癥狀改善,無效則為癥狀未見好轉或者死亡(癥狀控制率=顯效率+好轉率)[2]。采用Barthel指數(barthel index,巴塞爾指數,簡稱BI)評分對比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分數越高則患者自主生活能力越強[3]。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x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水準=0.05。
2 結果
2.1 介入組與常規組患者的癥狀控制率對比
介入組患者的癥狀控制率為97.56%,常規組患者的癥狀控制率為82.93%,差值對比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2.2 介入組與常規組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評分對比
介入組患者的進食、入廁、床椅移動及平地行走評分均高于常規組患者,數據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3 討論
急性腦梗死發病較急,病情變化速度較快。尿激酶能夠直接作用于內源性纖維蛋白溶解系統,講解血循環中纖維蛋白原,溶栓效果較好。陳光輝,葉飛,秦碧勇[4]在研究報道中,以156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調查對象,其中78例納入對照組接受基礎治療,78例納入治療組接受尿激酶介入動脈溶栓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9.7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52%。尿激酶介入動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效果顯著,患者神經功能狀態恢復效果較好。
本次數據調查結果顯示,介入組患者的癥狀控制率為97.56%,常規組患者的癥狀控制率為82.93%,介入組患者的癥狀控制率較高,治療無效的患者數量較少。介入組患者的進食、入廁、床椅移動及平地行走評分均高于常規組患者。相較于常規治療方式,尿激酶動脈溶栓治療后,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能夠得到顯著提升,為提升患者生活質量的有效途徑。
綜合上述內容,動脈內尿激酶介入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效果較好,整體治療有效率較高,增強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適合于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王林.尿激酶經導管選擇性腦動脈內介入溶栓術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術后NIHSS評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8,30(15): 43-45.
[2]翟羽佳.尿激酶介入動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48例效果觀察[J].中國處方藥,2015,13(03):15-16.
[3]程提龍,霍世會,謝莉莉.尿激酶介入動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9):397-398.
[4]陳光輝,葉飛,秦碧勇,等.尿激酶介入動脈溶栓治療26例急性腦梗死臨床分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0,10(24):4710-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