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歡
【摘 ?要】目的:探析單點及多點射頻消融術(RFCA)治療肝癌患者的并發癥情況,并探討圍術期護理方法。方法:回顧性研究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我院接受RFCA治療的75例肝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比分析單點RFCA和多點RFCA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4點RFCA患者術后惡心、發熱、皮膚灼傷、肝損傷發生率分別為33.3%、23.8%、23.8%、14.3%,分別高于2~4點RFCA患者的15.4%、11.5%、11.5%、7.7%,均高于單點RFCA的3.6%、0、0、0,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結論:單點RFCA治療肝癌的并發癥率顯著低于多點RFCA,且隨點數增加發生率增高,應根據手術制定針對、全面的圍術期護理方案,以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
【關鍵詞】視頻消融術;肝癌;并發癥;護理
肝癌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發病較隱匿,在確診時大多為中晚期,已喪失手術時機,死亡率較高。近年來,隨著臨床醫療技術創新和發展,RFCA在肝臟腫瘤治療中有著良好應用[1]。RFCA就是通過電磁波的熱效應讓腫瘤組織持續升溫,進而讓其死亡,達到控制和延緩病情發展的目的。但因肝癌患者病灶不同,一般會采取單點或者多點RFCA治療,但可能在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上有所差異,當前相關研究較少,圍術期護理方法和經驗尚未規范。本文主要對肝癌患者實施單點及多點RFCA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圍術期護理進行分析和總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接治的75例RFCA治療肝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均經病理學、細胞學等檢查確診,符合肝癌診斷標準[2]。納入標準:(1)生存期>6個;(2)符合RFCA術指征;(3)患者及其家屬對手術知情并同意。排除意識障礙、心肺功能不全、凝血機制障礙、癌細胞擴散等患者。本研究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其中,男患者45例,女患者30例;43~75歲,平均(51.6±4.3)歲;Child肝功能分級:A級31例,B級14例;病灶數:單個40例,2個27例,3個及以上8例;腫瘤直徑<3.0cm有28例,3~5cm有26例,>5cm有21例。
1.2方法
2組患者均行RFCA治療,均做好術前常規查體;指導患者行平臥體位,或者根據患者病灶位行30°~45°右側臥位,通過CT引導選定穿刺點,對手術位充分消毒。創建靜脈通路,對穿刺部位給予1%利多卡因5mL局麻。接通手術設備電源,檢查設備是否正常運行,開啟冷循環,讓針頭溫度降到20℃以下。再在CT引導下把射頻針直接置入腫瘤消融區。通常把溫度設在70~105℃,時間設為5~15min,射頻能量設為80~120W;對于腫瘤直徑<3.0cm病灶行單點消融,對于3.0~5.0cm病灶采取2~3 點消融,>5.0cm病灶采取4~6點消融。CT動態監測消融過程。倘若病灶數較多,大小不等,且總范圍比較大,可行≥2次手術。術后均應用透氣性敷料壓迫手術位并妥善固定。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單點RFCA和多點RFCA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主要是惡心、發熱、皮膚灼傷及肝損傷等。
1.4統計方法
應用SPSS20.0軟件統計處理,計數數據用例數(%)表示,通過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意義。
2 結果
通過比較,>4點RFCA患者術后惡心、發熱、皮膚灼傷、肝損傷等發生率均高于2~4點RFCA患者,且均高于單點RFCA患者,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
3 討論
近年來,伴RFCA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于既往腫瘤直徑3cm以內,且病灶數3個以下的肝癌RFCA適應證已被擴展,對于多病灶或直徑較大單病灶采取多點消融逐步增加。但從本研究結果看,多點RFCA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整體高于單點RFCA患者(P<0.05),且隨消融點數增加而增高[3]。
為確?;颊逺FCA治療安全,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應根據手術時機情況制定針對性圍術期護理措施,具體包括:
參考文獻:
[1]田素紅.預見性護理干預在肝癌射頻消融術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4,28(18):2245-2246.
[2]王家,李紹白.肝臟病學(第3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85-187.
[3]陳盈,陳惠敏,蔡汝珠.肝癌射頻消融術后相關并發癥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24):53-55.
[4]吉麗萍,顧雪萍.原發性肝癌患者射頻消融術后綜合護理干預效果[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6,23(06):734-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