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孟武
【摘? 要】目的:總結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聯療法治療消化性潰瘍臨床療效。方法:以我院2016年7月-2017年8月期間收治8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為例,均分為三聯組與常規組各40例,三聯組患者予以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聯療法治療,常規組進行常規治療,對比療效。結果:三聯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Hp根除率均高于常規組,且三聯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對比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三聯療法治療消化性潰瘍臨床效果較高,且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治療安全有效,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消化性潰瘍;三聯療法;療效;Hp根除率;不良反應
消化性潰瘍為消化內科常見病癥,其病理特征為十二指腸或者胃內部形成慢性潰瘍,主要臨床表現為慢性反復發作上腹痛。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日益改變,消化性潰瘍發病率日益增長。臨床針對該病治療方法多,但由于消化性潰瘍跟Hp(幽門螺桿菌)感染存在密切關系,一些常規治療對Hp根除效果并不顯著,因而臨床效果受到一定影響,本文主要總結采取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聯療法治療消化性潰瘍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6年7月-2017年8月期間收治8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為例,均分為三聯組與常規組各40例。其中三聯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28-71歲,平均年齡(44.6±3.7)歲,病程時間3-124月,平均病程(36.4±6.4)月;常規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27-72歲,平均年齡(44.4±3.5)歲,病程時間3-128月,平均病程(35.8±6.3)月。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對比價值。
1.2方法
常規組患者運用常規藥物治療,包括阿莫西林、甲硝唑、雷尼替丁等。其中,阿莫西林用法同上;甲硝唑(上海信宜萬象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1020379),2~3片/次,3次/d。雷尼替丁(浙江瑞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0472),1粒/次,2次/d。
三聯組患者為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聯治療,奧美拉唑(山東新時代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44871),20mg/次,2次/d;阿莫西林(珠海聯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44021351),1000mg/次,2次/d;克拉霉素(浙江震元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58305),200mg/次,2次/d。聯合服用1周后,改為單獨服用奧美拉唑3周。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給予常規飲食、心理護理,并加強運動指導。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Hp根除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療效判定:①顯效:所有潰瘍面都已愈合,胃鏡下發現潰瘍消失或只有一些瘢痕;②有效:潰瘍面大部分消失,縮小面積為原來潰瘍面積的一半以上;③無效:潰瘍面與之前無明顯變化,甚至擴大。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 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以均值±標準差(
)和百分比(%)表示,用方差t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常規組患者治療顯效21例、有效12例,無效7例,三聯組患者顯效、有效、無效例數分別為26例、13例、1例,三聯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7.5%)高于常規組(82.5%),P<0.05。
2.2兩組患者Hp根除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三聯組患者Hp根除率(87.5%)高于常規組(72.5%),且三聯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2.5%)低于常規組(12.5%),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增多,消化性潰瘍在人群中的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該病主要是幽門螺桿菌感染所引起,現階段臨床可采取一種質子泵抑制劑與兩種抗生素的三聯療法進行治療,重點在于抑制患者胃酸分泌,并有效清除幽門螺桿菌。
本文三聯療法藥物選擇為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其中奧美拉唑為質子泵抑制劑,其作用機理是與H+-K+-ATP酶可進行可逆性結合,從而使此酶喪失活性,胃壁細胞內的H+則無法進入管腔內,達到迅速抑制胃酸分泌的目的[1]。克拉霉素為抗感染藥,可抑制消化鏈球菌及支原體,相對于紅霉素來說,其對于一些革蘭陽性菌的抗菌效果較好。阿莫西林則為廣譜抗生素,抗Hp效果明顯,可直接作用于Hp,在細菌增殖中抑制RNA轉譯細胞壁蛋白的活動,從而阻礙細菌的有絲分裂,達到殺菌的作用[2]。通過口服的形式應用阿莫西林,胃腸道吸收更好,從而在抑制或者根除革蘭陰性桿菌的效果較強,達到殺滅Hp的目的。
總而言之,三聯療法治療消化性潰瘍臨床效果較高,且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治療安全有效,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何麗敏.瑞巴派特聯合抗生素三聯療法治療老年胃潰瘍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8,12(23):98-99.
[2]肜祎.西醫三聯療法配合針灸治療胃潰瘍的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7,38(12):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