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培豐
【摘? 要】作者以本院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質量工程建設出發,積極探索構建“以就業為導向、以提升職業競爭力為主線”的高職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就業為導向的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建設研究與實踐成果與經驗。
【關鍵詞】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康復教育;專業建設
我院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作為內蒙古地區同類院校中開辦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最早、規模最大的院校,在專業建設伊始,緊密圍繞康復治療領域,對接就業崗位需求,充分發揮民族教育優勢、突出蒙漢雙語教學特色,找準自身發展定位,堅持走“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之路,推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康復治療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帶動了本地區健康產業的發展,為地區行業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尤其為內蒙古培養了蒙漢兼備的康復治療人才,更填補了錫盟地區基層康復治療人員的空白。
1 專業建設主要成效
1.1創新康復治療人才培養模式
確立以“培養就業競爭力強的實用型康復治療技術人才”為核心主旨的“校企合作、康教融合、愛心助殘”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學校人才培養標準與行業用人標準的對接、教學過程與康復治療工作實踐對接、職業教育與人文素質培養對接的“四對接”,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
1.2構建基于康復治療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
以“四對接”為指導思想,圍繞“診斷技術、評定技術、康復技術”三大專業核心能力設置開發各相關課程,將崗位認知、職業道德、專業素養、從業素質等培養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形成了職業素質、專業理論、專業技能“三維融合”的現代康復融合中蒙醫特色的課程體系。
1.3打造優勢互補的新型教學團隊
行業專家或一線帶教老師與校內任課教師共同擔任專業帶頭人和核心課程的負責人,組建 “校企融合、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教學團隊。
1.4建成“五位一體”開放式校內實訓基地
圍繞培養學生“從業素養+職業技能”這一核心主旨,將校內實驗實訓室整合建成集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鑒定、職業技能競賽和社會服務“五位一體”的開放式校內實訓基地,將“教-學-做-練-賽-崗”有機融合、逐級遞進,破解了學生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的難題。
1.5建成現代化附屬康復醫院
附屬康復醫院的建成,從根本上解決了學生臨床見習資源不足的問題,為康復治療術專業學生提供了崗位認識、技能培養和課間見習的便利條件,開啟了“校中廠、廠中校”的 “產教融合、協同發展”的新育人模式的探索,專業建設向縱深發展。
1.6大力推行符合高職教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充分利用“五位一體”實訓平臺和附屬康復醫院,運用“任務驅動”、“理實一體”、床旁教學等模式,通過課內實訓、專項實訓、綜合實訓、課間見習、頂崗實習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從易到難、由單項到綜合逐步遞進,將職業素質和人文教育貫穿始終,實現了培養“融康復、臨床、人文、心理等知識為一體,集專業技術、崗位能力、職業素養于一身,溝通與合作能力更強的康復治療技術技能型人才”目標。
1.7加強課間見習和強頂崗實習的考核
采用過程性考核+終結性考核的方式,將課間見習和頂崗實習階段的考核也作為考評內容,尤其注重學生實習期間的品德操行的評價、崗位(見習)實習的能力和成果評價。全人全程考核利于學生人文素質、職業道德、從業素養的養成,全方位提升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就業質量。
1.8人才培養形成就業招生良性循環
我院康復人才培養過程中得到全面應用,顯著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5屆404名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均達100%,對口就業率始終保持在85%以上,畢業生中79.9%廣泛就職于“蒙京新疆”地區的各級醫療康復機構、殘聯、特教學校、職業院校等,為地區行業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為新疆、內蒙、云南等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培養了緊缺人才,尤其是填補了錫盟地區基層康復治療人員的空白。通過畢業生跟蹤調查,多數已成為單位骨干或科室負責人。高質量的就業帶來了良好的社會聲望,報考人數逐年遞增,招生規模連續居全區首位。
1.9惠及相關專業及兄弟院校發展
成果帶動2名教師參加3門課程的國家職業教育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項目建設;推進了我院蒙醫本科(運動康復方向)專業“蒙醫+現代康復醫學”課程體系的構建;吸引了興安職業學院、呼倫貝爾職業學院等6所高校30余人來我院交流學習,普遍認為我院康復治療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實習帶動就業等方面具有示范作用,值得借鑒推廣。
1.10服務地方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依托本專業的地域優勢,我院現已承擔起錫盟地區衛生康復人員(300余人)的技術培訓,殘疾人(60余人)保健按摩師培訓等社會服務。5屆畢業生中46人就職于錫盟地區的各類醫療康復機構,極大解決了我盟康復人員短缺問題。
2016年被中殘聯、教育部確立為“職業院校殘疾人康復人才培養改革試點”,進行殘疾人康復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和實踐,助推了少數民族邊疆地區殘疾人小康建設進程。
在對外交流中,承擔針對蒙古國學員的蒙醫傳統康復技術培訓(4期200人次),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反響良好。
1.11帶動本地區健康產業有序發展
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快速發展與附屬康復醫院的建立,高度契合了國家及自治區提倡的“醫養康”相結合的健康產業發展思路,尤其是附屬醫院作為錫盟地區唯一一家現代化二級康復專科醫院,不僅完備了錫盟地區的醫療體系,而且是學院實施“十三五”建設一所容量大約2000戶左右的健康養老社區的核心主體,將康、教、產、研、殘疾人小康進程高度融合,為地方健康產業有序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
1.12阻斷內蒙、新疆地區農牧民貧困家庭代際傳遞
我院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畢業生中,家庭背景為農牧民、農民工的占比為71.53%以上(畢業生404人,其中農村生源243人,牧區生源46人),90%以上的就業在阻止貧困代際傳遞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 結論
我院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建設過程中解決了如何面向康復領域的社會需求,將相應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融入和貫穿到人才培養全過程中的問題。
(2)解決了以往行業醫院與人才培養環節的合作只停留于提供實習等表層,而難以真正實現協同育人的問題。
(3)解決了傳統學生考核評價方法難以適應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全過程質量考核的問題。
(4)解決了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的問題。
(5)解決了面向蒙古族及新疆籍學生的蒙漢雙語授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