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韋彩云
【摘 要】目的:對早期腦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采取綜合康復治療,并觀察其療效與發病到開始治療時間的關系。方法: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進行治療的80例早期腦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將患者按發病時間分為三組:24小時組(n=38)、2—7天組(n=32)、8—14天組(n=10)。三組均給予綜合康復治療。結果:治療前后均使用洼田飲水試驗評分,治療有效率24小時組均優于2—7天組、8—14天組(P<0.05)。結論:對早期腦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采取綜合康復治療能夠改善吞咽功能障礙,而且只要生命征平穩在發病24小時內即可給予吞咽治療并取得最好療效。
【關鍵詞】腦梗死;吞咽功能;康復治療
吞咽是一項極為復雜的反射活動,患者出現吞咽功能障礙后,容易出現誤吸并造成肺炎,嚴重可危及患者生命。同時,吞咽功能障礙也是患者腦梗死后營養不良的重要原因,為改善患者吞咽功能障礙,本文將對早期腦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采取綜合康復治療,并觀察其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進行治療的80例早期腦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按發病時間分為三組。24小時組38例,男性26例,女性12例,年齡50~78歲,平均年齡(66.18±7.10)歲。、2—7天組32例,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齡44~79歲,平均年齡(67.09±6.84)歲。、8—14天組10例,男性5例,女性5例,年齡66~80歲,平均年齡(69.89±7.24)歲。
1.2方法
所有患者采取綜合康復治療,具體包括:(1)吞咽訓練:采取冷刺激、舌肌訓練等方式,輕微刺激患者軟腭、舌根、咽后壁等部位,并指導患者完成吞咽訓練,被動牽拉舌,使其反復伸展;進行鼓腮、咬合動作訓練,提高患者對頰肌的控制力;(2)發聲訓練:指導患者完成發聲練習,患者在軟墊或軟椅上保持坐立姿勢,雙手支撐椅面,緩慢推壓,屏住呼吸,然后逐步放開雙手,呼出氣體,發出聲音;(3)攝食訓練:進行循序漸進的攝食訓練,首先以進食密度均勻、不易誤咽的食物為主,隨后過渡至糊狀食物及流質類食物;(4)低頻電刺激:利用吞咽治療儀進行低頻電刺激,1~2次/d,30min/d,可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調節電流強度;(5)針灸康復:為患者安排針灸康復治療,1次/d,20min/次。
1.3評價標準
使用洼田飲水試驗評價患者康復效果,分為5級,級別與吞咽功能呈正相關。每天治療后評估,治療效果與前次評估對比分為:1、治愈;2、顯效;3、有效;4、無效。分別對比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無效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21.0進行數據處理,康復效果等計量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1周后,治愈率、顯效率24小時組均優于2—7天組、8—14天組。差異明顯(P<0.05),見表1。
3 討論
腦梗死是我國中老年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由于患者多處于退行性變階段,肌肉反應遲鈍,神經末梢敏感度下降,吞咽功能障礙發生率較高。吞咽功能障礙不僅影響患者的營養攝入,還可能引起吸入性肺炎等嚴重并發癥,造成患者死亡。研究發現[1],綜合康復治療能夠促進吞咽功能的恢復,臨床上已將其作為腦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礙的重要治療方案。
在本次研究中,治療1周后,治愈率、顯效率24小時組均優于2—7天組、8—14天組(P<0.05),提示對早期腦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采取綜合康復治療能夠改善吞咽功能障礙,而且只要生命征平穩在發病24小時內即可給予吞咽治療并取得最好療效。首先,吞咽訓練、發聲訓練、攝食訓練是吞咽功能障礙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常用手段,能夠改善咀嚼、吞咽肌群功能,提高患者咽反射靈敏性,保證營養物質的攝入,預防肌群萎縮。同時,近年來,大量研究顯示,神經肌肉電刺激對改善吞咽障礙病人臨床癥狀具有積極作用,低直流電刺激能夠選擇性作用于損傷肌肉,產生震動性收縮效果,促進血管擴張,改善咽喉部血液供應,刺激喉返神經、吞咽神經,有利于損傷神經的恢復。此外,針灸康復療法在臨床應用中也取得了良好成果,研究顯示[2],針灸能夠刺激腦皮層神經細胞興奮,從而提升神經功能恢復效果。
綜上所述,對早期腦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采取綜合康復治療能夠改善吞咽功能障礙,而且只要生命征平穩在發病24小時內即可給予吞咽治療并取得最好療效,值得采納推廣。
參考文獻:
[1]吳曉瑜.綜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67):38+41.
[2]高杏.綜合康復治療腦卒中吞咽障礙的療效研究及分析[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18,2(10):180.
合同編號:(貴科轉150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