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瑩瑩
【摘 要】目的:研究急診院前急救中初級創傷救治體系的應用。方法:選擇50例常規院前急救病患及50例初級創傷救治體系下的院前急救病患,比較急救速度及急救效果。結果: 初級創傷救治體系下觀察組現場救治、在急診科停留耗時更短,死亡率為4%,對照組達到14%。結論:初級創傷救治體系更強調院前急救處理的時效性,救治操作更具規范化,可有效提升院前急救有效性。
【關鍵詞】院前急救;初級創傷救治體系;急救效果
隨著我國交通事故以及災害事故造成死亡人數的不斷上升,在院前急救中強調救治效率性已經成為了急救的首要任務[1]。初級創傷救治體系是一套創傷管理措施,針對嚴重創傷患者給予更具實用性、快速性、規范性的救治方案,目前已經廣泛推行[2]。本次研究以對比形式觀察了在急診科院前急救期間應用初級創傷救治體系對急救速度以及急救效果的有益影響。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在2017年6月-次2018年7月期間收治的病患共100例,將其中未使用初級創傷救治體系的50例病患歸為對照組,其中男女比例為27:23;年齡區間處于19-62歲,平均年齡(41.39±4.25)歲。將使用了初級創傷救治體系的50例病患歸為觀察組,其中男女比例為28:22;年齡區間處于21-63歲,平均年齡(42.89±4.17)歲。組間基礎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納入標準:因棍棒傷、刀刺、車禍、高處墜落引起骨折、腹部創傷、胸部創傷、腦創傷、四肢出血、復合傷等。
剔除標準:接受救治時神志不清、急救處理前已經因傷死亡者。
1.2一般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急救處理方式,在趕赴現場后觀察患者是否存在脫位、骨折、活動性出血,查看其意識狀態等一般情況[3]。向周邊目擊者簡要詢問受傷原因、病史等,包扎止血,將患者使用擔架抬上救護車后轉入專科病房。觀察組實施初級創傷救治體系,具體操作如下。
1.2.1基礎處理
評估患者呼吸狀況,首先保護頸椎。查看患者是否存在呼吸費力,是否可正常說話。若存在呼吸道梗阻則立即將異物清除,讓患者將分泌物吐出。將病患下頦位置抬高,通過氣管插管、放置口咽通氣道等方式解除氣管梗阻。
1.2.2呼吸處理
進一步查看呼吸狀況,觀察患者是否存在血胸或無張力性氣胸情況。若存在氣胸應立即引流解壓,若患者已經處于呼吸衰竭程度可通過球囊實現人工輔助通氣。
1.2.3身體循環管理
查看指端末梢循環狀況或直接測量血壓,若存在周圍循環衰竭或活動性出血情況應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并給與葡萄糖鹽水補液或平衡液,確保循環穩定。根據AVPU系統對患者意識狀態展開詳細評估。
1.2.4創傷處理
充分暴露創傷位置,從頭到腳查看是否存在活動性出血或隱秘性出血。若出血程度較輕則簡單止血,若存在骨折則簡單固定、復位或給予牽引。初級處理必須在2-5分鐘內完成,與此同時由其他人員向周邊人群了解患者病史及受傷原因。處理完畢后用擔架抬上救護車,期間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動態數據,做好搶救準備。
1.3觀察指標[4]
從急救反應、現場救治、在急診科停留耗時三方面比較兩組急救速度;統計兩組內出現的死亡病例數及危險因素(呼吸困難、因傷昏迷、失血性休克)發生率。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急救速度耗時以均數±標準差表示,以t檢驗;急救效果(存活、死亡)以[n(%)]表示,以卡方檢驗。若p<0.05表示組間數據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急救速度
比較兩組急救反應、現場救治、在急診科停留耗時,顯示兩組急救反應時間相差不大,但觀察組另兩項耗時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2.2急救效果
統計兩組中死亡率、出現呼吸困難、因傷昏迷、失血性休克人數,結果顯示觀察組死亡率更低,其它幾項不良因素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急診科院前急救病例中多人受傷、多發傷、嚴重創傷等患者數量逐漸增多,此類病患殘率高、病情變化快、死亡率相對較高,必須在院前急救中注重效率。
初級創傷救治體系在具體操作上符合創傷患者病情進程的三個死亡高峰規律:第一為受傷后數分鐘、第二為受傷后6-8小時、第三為數天或數周。對于院前急救而言,必須把握好第一個死亡高峰期,在院前急救中除了簡單緊急處理以及有效分診外對患者實施系統性救治。相對于普通院前急救方案而言,初級創傷救治體系的應用更側重于以下幾點。首先,在保護頸椎的同時解除呼吸道梗阻,遵循通氣第一的首要原則,通過輔助技術并清除口鼻異物等方式確保患者呼吸道通暢。其次為止血與保溫,避免患者由于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同時考慮到院外急救環境低溫狀態對凝血功能的影響,通過壓迫止血等方式對活動性出血與以遏制。第三為AVPU系神經系統評估,也就是清醒、無應答、疼痛刺激無反應、無反應四個方面,若患者被評估為昏迷狀態,需尤其注意保護氣道。最后為急診模式與一體化模式的緊密配合以及出診人員的緊密配合,為搶救贏得更多時間。
根據研究結果,實施了初級創傷救治體系的觀察組急救死亡率明顯低于常規院前急救的對照組且急救速度更快,證實了該救治體系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梁旭光,周繼紅,葛兵,肖代莉,王和偉.貴陽市市級醫院院前創傷急救流程的規范研究[J]. 傷害醫學(電子版),2017,6(02):41-46.
[2]杜斌,許湘.院前急救中初級創傷救治原則的應用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7,23(20):50-51.
[3]蓋群,朱秀麗,位蘭玲,苗蕾. 初級創傷救治模式在院前急救中的應用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22):107-108.
[4]郝永連.創傷患者自行來院與經“120”出診院前應用初級創傷救治的療效比較[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17):3437+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