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水國
【摘 要】目的:探討MR與CT診斷椎間盤突出的應用價值。方法:在醫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期間診治的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選取91例作研究對象,并分別予以MR、CT診斷,以臨床病理學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就MR與CT兩種診斷方法的診斷準確率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MR對于本組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準確率是96.70%,高于CT的 89.01%(P<0.05)。結論:與CT相比,MR對于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準確率更高,且具備無放射作用等優勢,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CT;MRI;準確率;椎間盤突出癥
椎間盤突出癥作為一種退行性疾病,是因椎間盤髓核突出、壓迫周圍神經組織所引發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其發生原因同外力作用、椎間盤自身解剖因素、椎間盤退行性病變等相關,以步態不穩、腰部鈍痛、下肢麻木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可對患者日常生活與工作造成不良影響[1]。據報道,對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早期診斷和治療,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因而應選擇恰當的診斷工具進行檢測。目前,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多采取MR、CT等影像學工具診斷,但關于采用何種診斷方法?臨床上尚無統一定論[2]。本研究旨在明確MR與CT診斷椎間盤突出的應用價值,對一組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分別實施MR與CT檢測,現報道MR和CT的診斷價值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組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共91例,均為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期間納入本研究,男46例,女45例;年齡為26~76歲,平均年齡為(48.64±3.15)歲;病程是2~27年,平均病程是(15.67±1.48)周。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椎間盤臨床診斷標準:脊柱有側彎現象,腰椎生理弧度消失,且病變部位椎旁存在壓痛癥狀,腰部活動受限,腰部有慢性勞損、外傷、寒濕史,下肢神經支配區域的感覺遲鈍,有肌肉萎縮現象,跟腱反射和膝部反射消失,經X線片檢查顯示其椎間盤變窄,其相鄰邊緣有骨贅增生情況;②患者病歷資料與影像學資料均完整,不影響結果判定;
(2)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疾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②診斷期間配合行為較差者;
1.3檢查方法
(1)CT檢查:選取西門子64排CT診斷儀,指導患者保持仰臥位,軟枕置于其臀部下方,指導患者輕微屈伸雙腿,定位后保持椎間盤連線同掃描基線平行,骨窗的窗位是300~600,而軟組織窗位是200`400,骨窗的窗寬是1200~2000,窗位是30~50,層厚為3mm,間隔設置成3mm,對L3~L4、LS~S1、L4~L5椎間盤進行掃描處理,檢測結果則發送到工作站進行后處理;
(2)MR檢查:應用西門子1.5T磁共振,進行三平面定位處理,對腰椎進行矢狀位SE序列T2掃描、T1掃描,并對大部分椎間盤進行掃描一層,而小部分椎間盤進行掃描三層,全部患者均進行矢狀位、橫斷位掃描,必要時予以冠狀位掃描;兩組患者的結果圖像掃描應選擇有經驗的放射科醫師兩名閱片。
1.4觀察指標
(1)以臨床病理學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統計MR、CT對本組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準確率;
1.5統計學方法
SPSS20.0統計學軟件:定性資對比實行c2檢驗;若存在統計學差異,則以P<0.05描述。
2 結果
MR對于本組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準確率是96.70%,CT對于本組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準確率 89.01%,MR對于本組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準確率高于CT,其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椎間盤突出癥作為青壯年時期多發病、常見病之一,以慢性勞損為主要發病因素,伴隨年齡增長,椎間盤變形程度會進一步加重,若髓核干燥、碎裂,其腰部纖維會斷裂,朝向周圍膨出,從而導致椎間盤高度變低,最終突出至側方、后方、后外側等方向[3]。據報道[4],椎間盤突出癥若不能及時治療,可引發直腸癥狀、膀胱癥狀等并發癥,嚴重時可危及患者身體健康乃至生活質量。因此,早期診斷、治療對于改善患者預后十分重要。
椎間盤突出癥在CT掃描中的主要影像學表現是椎間盤脫出、椎間盤膨出、椎間盤突出、椎間盤脫出髓核游離,伴發征象包括椎體、大小關節的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鈣化、椎管變窄、側隱窩變窄、椎間盤真空征、黃韌帶增厚等,而小部分病例還有神經根受壓表現;椎間盤突出癥在MR掃描檢查中的影像學表現為:①椎間盤突出,即從矢狀面可見椎間盤變扁,并呈舌狀,超出椎體后緣,朝向椎管方突出;②椎間盤膨出,從矢狀位可見其椎間隙變窄,而椎間盤的含水量大幅度減少,且髓核信號異常,椎間盤變薄而朝向后方膨出,其硬膜囊的前緣受壓;③椎間盤髓核游離狀態在矢狀位可見脫出髓核疝入患者椎間盤,與椎管分離,上下移位在1cm以內,而橫斷位可見其椎間盤層面沒有椎間盤組織,常伴發椎間盤真空癥、椎體與小關節骨質增生等現象[5]。MR屬于多角度、多層面掃描,組織分辨率、空間分辨率均較高,可全方位檢查椎間盤病變,減少誤診、漏診情況,且在觀察游離髓核形態、位置等方面較CT更具優勢。
結果提示:MR對于本組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準確率是96.70%,高于CT的 89.01%,印證了上述分析,證明了MR診斷椎間盤突出的顯著價值,優于CT,可推廣。
參考文獻
[1]王忠明, 楊宏濤. CT與MRI在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癥中的診斷價值分析[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6, 15(20):2055-2057.
[2]陳明, 王艷芹, 呂培敬. MRI和CT在腰椎間盤突出診斷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7, 15(6):142-144.
[3]楊志強, 袁牧. 椎間盤突出的HRI與CT診斷價值的臨床對照分析[J].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7, 15(2):131-132.
[4]張鋒, 王為剛, 周鋼,等. CT掃描與X線平片在消防員腰椎間盤突出癥中的診斷價值[J]. 山西醫藥雜志, 2016, 45(18):2132-2133.
[5]馮志學, 羅少生, 余裕珍,等. 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癥狀體征與CT影像學表現的相關性研究[J]. 實用骨科雜志, 2016, 22(1):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