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超然
【摘 要】目的:對康復訓練對運動性肩袖損傷微創術后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進行觀察。方法: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行微創手術的運動性肩袖損傷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常規抗炎藥治療及磁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進行康復訓練。訓練計劃按照運動性肩袖損傷術后康復計劃進行。分析手術前后組間肩關節功能差異。結果:術后經相應治療,觀察組患者肩部疼痛功能、主動前屈活動度、前屈力量、主觀滿意度各項指標評分及UCLA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明顯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康復訓練可以促進運動性肩袖損傷微創術后患者肩關節功能的恢復,成效顯著,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康復訓練;運動性肩袖損傷;微創術;肩關節功能
肩袖的組成部分包括4個肌肉:肩胛下肌、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1],肩袖的主要作用是對關節進行支撐使關節維持正常功能穩定,如果肩袖功能受損會嚴重影響肩部活動,造成肩部疼痛,同時使得患者雙臂運動不協調,傳統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通常采用肩關節下輔助小切口手術對肩部進行修復[2],這種手術方式對患者肩部損傷較小,患者可以盡快恢復,對患者生活造成的影響較小,同時術后產生的各種并發癥也較少[3]。但是在治療過程中需要進行相關康復訓練促進患者盡早恢復健康,研究表明康復訓練應用于肩袖損傷微創術后患者可以促進患者盡早恢復健康,基于此本院選用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入治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治療,其中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康復訓練,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現作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行微創手術的運動性肩袖損傷患者10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27例,女23例,年齡分布為25-68歲,平均年齡為(46.52±1.23)歲,損傷程度:I度27例,II度20例,III度3例;觀察組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齡分布為26-64歲,平均年齡為(40.12±1.69)歲,損傷程度:I度26例,II度20例,III度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以進行統計分析。兩組患者均自愿加入實驗研究,并簽署相關協議。入院后均經肩關節核磁共振檢查及關節鏡探查確診,均行微創手術治療。入組患者中無肩關節多向不穩定者,無伴盂肱韌帶肱骨止點撕脫傷、上盂唇前后損傷、肱骨頭后方壓縮骨折損傷、肩關節囊缺損及肩袖巨大撕裂者。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與觀察組患者術后均進行常規治療,治療方式為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和短波、脈沖磁療治療,其中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進行康復訓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內容:(1)第一階段:制動康復訓練,在手術結束一天后,醫生對患者傷患狀況進行了解,同時對患者患肢進行簡單鍛煉,主要包括簡單伸展運動,肘關節,同時對腕關節以及手的握力手臂擺動進行訓練。在手術完成一周之后,對肩部肌肉進行訓練,對肩部各個方向循環進行鍛煉,動作應該簡單避免造成患者傷患狀況加重,讓患者做簡單的拉伸運動,在活動完成后對手臂進行冰敷,時間為15-30分鐘,活動次數每天2-3次。(2)第二階段:通過滑輪、棍棒、肩梯等輔助器械進行訓練恢復,在肩平面以下活動肩關節,通過支具或者固定裝置對肩部進行無痛范圍內運動,同時通過多種途徑對肩周肌進行訓練,活動肩胛骨,保證被動活動與主動助力活動可以無痛進行。活動次數為每天2-3次,每次15-20下。(3)第三階段:進行肌力增強訓練,通過輔助裝置對肩部進行訓練,在無痛范圍內對關節進行最大程度活動,同時對患者岡上肌、肩袖肌和肱二頭肌肌肉進行阻力訓練,從開始低負荷循序漸進,逐漸增加量,使得關節活動恢復到正常范圍中,對患者訓練姿勢進行糾正指導,使患者保證每天運動量,每天2-3次,每次30-40次。(4)第四階段:對患者三角肌以及肩袖肌肌力進行訓練,同時對患者肩部靈活性進行鍛煉,可以通過負重訓練以及投擲訓練等方式練習,每天進行2-3次,每次半小時到一小時。
1.3觀察指標
通過兩組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后加州大學肩評分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shoulder scores,UCLA)對患者手術前后的肩關節功能進行評分,患者分數越高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越佳[5]。
1.4統計學標準
統計學分析工具選用SPSS19.0軟件,涉及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現;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以百分率的形式表現。若兩組數據差異顯著且符合統計學意義則P<0.05。
2 結果
術后經相應治療,觀察組患者肩部疼痛功能、主動前屈活動度、前屈力量、主觀滿意度各項指標評分分別達到了(6.85±2.58)分、(6.45±1.52)分、(6.12±1.20)分、(6.45±1.05)分,均明顯大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UCLA總評分為(27.89±1.86)分,也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明顯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
3 討論
肩袖對于肩部運動至關重要,肩袖可以支持盂肱關節同時穩定其正常工作[4],當肩袖肌肉無法收縮時會造成患者肩部上舉功能無法正常執行,同時造成肱骨頭無法在肩盂中心固定[5],通常肩部活動是以肩關節為軸心進行旋轉及四周運動,患者肩袖受到損傷后會使肩關節諸多功能無法正常進行,如前伸展、后伸展外展、內收、旋轉等,同時肩袖受損會對患者的三角肌收縮正常帶來影響,造成三角肌無法完成對于肱骨頭的緩沖作用[6]。肩關節肩袖部位容易造成損傷,肩袖損傷會導致患者肩部結構、功能受到破壞,肩部無法完成對于盂肱關節的支撐作用,肩關節伸展以及旋轉功能受到影響、穩定性受到破壞,常規治療手段為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和短波、脈沖磁療治療,對患者狀況恢復具有較好作用,研究表明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可以較好改進患者治療效果,基于此,本院選取動性肩袖損傷微創術后患者100例,進行對比研究,其中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治療基礎上加以康復訓練,主要分為三個階段進行訓練:包括第一階段制動康復訓練,第二階段通過滑輪、棍棒、肩梯等輔助器械進行訓練恢復,第三階段肌力增強訓練,第四階段對患者三角肌以及肩袖肌肌力進行訓練,同時對患者肩部靈活性進行鍛煉,訓練每天按時按量進行,循序漸進。四個階段的康復訓練嚴格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具有較強的針對性,通過以上一系列的康復訓練患者肩關節局部水腫及炎癥反應可以得到有效改善,減輕疼痛感,促進受損組織修復,有利于術后肩關節功能的早期恢復。本次研究得出術后在常規抗炎治療及磁療的基礎上加用康復訓練的觀察組患者其肩部疼痛功能、主動前屈活動度、前屈力量、主觀滿意度各項指標評分及UCLA總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可見康復訓練的應用有效地促進了術后患者肩關節功能的恢復,有助于患者術后早日開始正常的生活活動。
綜上所述,康復訓練可以促進運動性肩袖損傷微創術后患者肩關節功能的恢復,成效顯著,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崔芳,王惠芳,王予彬,等.康復訓練對運動性肩袖損傷微創術后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1):37-39.
[2]朱鳳濤.康復訓練對運動性肩袖損傷微創術后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8,(2):117-118.
[3]郭詩毅,卓玉雙.康復訓練對運動性肩袖損傷微創術后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壇,2016,(23):3235-3236.
[3]宋學良,于紅英,鈄曉帆.關節鏡下微創手術治療運動性肩袖損傷50例康復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27):7-8.
[5]葉彩霞.關節鏡下微創手術治療運動性肩袖損傷的康復護理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6,(28):4011-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