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蔓蔓
【摘 要】目的:將中醫養生保健理論應用于患者的慢性病防治,促進患者的康復。方法:選取醫院一個時間段收治的86例慢性病患者作為研究樣本,隨機分為對照與觀察兩組,各43例。其中對照組采用基礎治療的方法,而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采取中醫養生保健的治療方法,然后對兩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通過數據分析得知,觀察組患者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大大減輕了病痛對患者的折磨。結論:在慢性病臨床防治中,可以采用中醫養生保健的方法,能夠促進患者疾病的康復,減少并發癥發生的機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在今后臨床中可大力推廣。
【關鍵詞】中醫養生;慢性??;防治;效果
慢性病主要是指一種不構成傳染且病因復雜, 同時需要長時間積累而形成的一類疾病,臨床上屬于多發性病癥,以糖尿病、高血壓、慢阻肺、冠心病等疾病為主,病程長、病因復雜、并發癥多,若病發后不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將嚴重損害患者臟器,危害生命健康[1]。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的施行與《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 (2017-2025) 》 (國辦發[2017]12號) 的頒布, 國家發展中醫藥在預防保健等相關領域已上升到法律層面, 并已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進行統籌與實施。再結合中醫“治未病”、整體觀等預防保健方面的理論, 可以發現中醫在防控慢性病方面具有有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小等優勢。中醫藥作為我國傳統文化, 具有更好的群眾基礎與文化底蘊, 當前社會應用中醫防控慢性病, 符合我國當前政策形勢與醫療形勢, 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前我國慢性病高死亡率的嚴峻形勢, 對我國慢性病防控事業與中醫藥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資料和方法
1.1資料
本次對象為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2月收治慢性病患者86例,將其隨機分成兩組:43例觀察組中,女性19例(44.2%),男性24例(55.8%),年齡54-84歲,平均(72.2±1.9)歲;疾病類型:冠心病18例(41.9%),高血壓20例(46.5%),糖尿病5例(11.6%);43例對照組中,女性18例(41.9%),男性25例(58.1%),年齡55-85歲,平均(72.3±2.0)歲;疾病類型:冠心病17例(39.5%),高血壓20例(46.5%),糖尿病6例(14.0%)。2組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基礎資料上統計無差異(P>0.05)。
1.2方法
43例對照組實施基礎治療,如根據患者疾病類型選用合適藥物對癥治療,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和運動;43例觀察組實施中醫養生保健,包括中醫情志養生保健、中醫運動養生保健、中醫食療養生保健、中醫技術保健。
1.3判定項目
首先統計兩組的治療結果,標準:癥狀消失,精神狀態良好,為疾病控制;癥狀改善,精神狀態良好,為疾病緩解;癥狀、精神狀態未變化,或病情惡化,為治療無效;然后統計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用SF-36量表判定,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包SPSS18.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卡方檢驗,P<0.05,統計有差異。
2 結果
2.1治療結果分析
觀察組控制20例,緩解21例,無效2例,緩解率為95.3%。對照組控制14例,緩解20例,無效9例,緩解率為79.1%,統計有差異(χ2=5.108,P=0.024)。
2.2兩組生活質量分析
治療前,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為(4.62±1.01)分,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為(4.65±1.15)分,統計無差異(t=0.129,P=0.898);治療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為(9.18±1.54)分,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為(7.91±2.10)分,統計有差異(t=3.198,P=0.002)。
3 討論
慢性病是由各因素引發的疾病,以中老年人為主,損害重要臟器,致殘率高,危害身心健康[2]。并且,這種疾病的治療費用也比較昂貴,增加經濟負擔。報告顯示,慢性病治療中強化中醫養生保健,能改善生活質量,提高治療結果[3]。當前,臨床上常用的中醫養生保健主要包括這樣幾種:
3.1中醫情志養生保健
由于慢性病的特殊性,患者長時間受疾病折磨,降低機體功能,出現不安、焦慮等情緒。因此,需加強對患者的情志養生,并基于實際進行調整。同時,還要配合中醫整體觀念、辯證施護原理,均衡患者情志和臟腑,預防疾病進展。
3.2中醫運動養生保健[4]
根據患者情況選用合適的運動方法,如慢跑、步行、醫療體操、太極拳、游泳等,若患者身體素質好可快速步行,每分鐘110-120步;身體素質弱或體型適中者可慢走,每分鐘60-100步[5]。當然,還要叮囑患者堅持運動,便于控制病情,改善身體機能。
3.3中醫食療養生保健
在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時,應結合飲食習慣、季節變化、體質等制定飲食方案,從而改善身體營養,提高生活質量。如高血壓患者以低脂、低糖、高維生素食物為主,多吃新鮮蔬果;冠心病患者則以清淡類食物為主,多吃具備降血脂功效的食物;糖尿病患者選用高纖維、低熱量的食物;(4)中醫技術保健。慢性病治療中除選用上述療法外,還要實施針灸、足浴、拔罐、按摩等療法。高血壓患者按摩時可用左手拇指、食指夾住右手拇指根旋轉揉搓,隨后再用拇指邊緣夾住根部緩慢揉搓,便于擴張血管,改善血壓指標;冠心病患者按摩內關穴、足三里、外關穴等,每個穴位2-5分鐘;糖尿病患者按摩三陰交、涌泉穴、中脘穴等穴位,每個穴位2-5分鐘。此外,還要叮囑患者睡前溫水泡腳,時間為30分鐘,改善血液循環,增強養生保健效果。
在面對慢性病發病率與死亡率上升的嚴峻趨勢同時, 還要重視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將大數據、網絡、云計算等人工智能技術加入到用戶數據分析系統中。同時, 中醫健康干預系統要綜合運用辨證論治、“治未病”思想及整體觀等特色理念, 對慢性病進行更為標準化分類, 通過數據分析系統提供的數據對不同用戶的情況進行判斷, 并結合診斷學、運動學及養生保健等知識, 給出更為個性化的健康干預方案, 實現中醫健康干預。
4 結語
綜上分析,本研究中,觀察組經由中醫養生保健后,緩解率為95.3%,明顯高于基礎治療對照組的79.1%,統計有差異(P<0.05);而且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也高于對照組。慢性病防治中實施中藥養生保健效果顯著,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生存質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孟晴,肖雪,姚新.中醫養生保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7,38(06):1139-1141.
[2]孔霞.社會工作介入城市社區老人養生保健研究[D].安徽大學,2017.
[3]金紀鎖.城市社區老人慢性病患病情況和中醫防治知識需求情況分析[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4,22(08):1362-1363.
[4]王芬芬.社區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狀況及中醫保健知識需求情況調查[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3,21(04):352-353.
[5]饒新華.中醫養生與體質辨證理論對社區慢性病的飲食指導[J].中國衛生產業,2013,10(02):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