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春英
【摘 要】目的:探討血液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A組所選研究對象為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某省中心醫院收治的地中海貧血患者45例,B組所選研究對象為同期收治的缺鐵性貧血患者45例,C組為同期于本院體檢的健康體檢者45例。3組研究對象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并自愿進行血液檢驗,比較分析血液檢驗結果。結果:C組血紅蛋白水平高于A組、B組,且B組低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C組平均紅細胞容積高于A組、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C組、B組紅細胞計數均低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C組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高于A組、B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C組、B組紅細胞計數與平均紅細胞容積比值均低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B組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高于A組、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血液檢驗應用于診斷鑒別缺鐵性貧血與地中海貧血中效果理想。
【關鍵字】貧血;鑒別和診斷;血液檢驗;效果
導言
在血液性疾病患者中,最常見到的疾病種類就是貧血。貧血在臨床中的主要表現就是血紅細胞容量減少,并且低于正常的范圍。臨床中比較多見的貧血類型主要包括地中海貧血、溶血性品許、缺鐵性貧血、巨幼性紅細胞貧血、出血性貧血以及再生功能障礙貧血。作為臨床中一種比較嚴重的血液性疾病,地中海貧血與缺鐵性貧血是貧血研究、治療及鑒別診斷的重點。在對該兩類患者進行血常規檢查的過程中就會發現檢測結果非常相似,很難進行有效的鑒別與診斷[2]。針對這樣一種情況,在對貧血進行血液診斷與鑒別的過程中,血液中RDW、MCH、RBC、Hb、RBC/MVCV、MCV指標成為判斷標準。本文探討了血液檢驗在貧血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方法
根據患者自身所患疾病種類將其分為兩個小組,其中患有缺鐵性貧血癥者共158例,其血液檢驗數據記錄為A組;剩余的99例患者則均患有地中海貧血癥,其檢驗結果記錄為B組。檢查項目分別為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平均體積、平均血紅蛋白濃度以及血紅蛋白含量四項。
在檢驗前1天均需告知兩組患者檢查具體時間(第二天早6點),患者在檢驗前均至少需空腹8 h,以保證檢驗結果不受影響。每位患者選擇在左臂肘窩處采集靜脈血,劑量為3 mL,血液樣本均需要放置在含有肝素的專用試管當中[1]。檢驗時選擇全自動生化檢測儀,要求操作人員嚴格按照設備規程檢查,并準確記錄檢測結果。
1.2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3 觀察指標
記錄 3 組研究對象的血液檢查結果,檢測指標為:血紅細胞計數(RBC)、平均紅細胞體積(MCV)、RBC/ MCV、平均血紅蛋白含量(MCH)、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及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Hb)。比較兩組貧血患者的檢驗特異性、敏感度以與符合率。
2 結果
將兩組貧血患者血液檢驗數據進行整理,具體如下所示:
A組患者的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為(19.52±2.51)%,而B組則為(12.27±1.38)%,A組數據明顯大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8.7187,P<0.05)。
A組患者的紅細胞平均體積為(70.72±4.16)fl,B組則為(68.42±3.12)fl,A組數據明顯大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3175,P<0.05)。
A組患者的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為(271.32±6.27)g/L,B組則為(323.16±4.08)g/L,A組數據明顯小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6.5048,P<0.05)。
A組患者的血紅蛋白含量為(22.87±3.52)pq,B組則為(23.09±3.38)pq,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0.4583,P>0.05)。
3 討論
血液疾病目前發病率正在呈上升趨勢,其中貧血癥的頑固難愈性一直困擾著醫療工作者,概因貧血的誘因較多,很多血液、神經,甚至外傷性病癥都會導致貧血癥的出現。目前臨床常見的貧血癥包括缺鐵性、地中海、功能障礙性、溶血性等,雖然這類病癥的發病原因有著一定的區別,但患者的臨床癥狀十分相似,經血常規檢查其血紅細胞數量也十分相近,需要利用血液檢驗進行進一步的診斷和鑒別。
本文選擇了缺鐵性貧血和地中海貧血癥進行對比分析,其中缺鐵性貧血癥主要是由于人體對鐵元素代謝出現異常,自身無法合成足夠的鐵元素輔助血紅素的合成,長期處于缺血狀態還會導致紅細胞體積縮小,因而引起貧血癥狀。地中海貧血癥則屬于遺傳基因缺陷所引發的疾病,患者血液當中的珠蛋白合成基因存在明顯的缺失或斷裂的情況,導致血紅蛋白合成中珠蛋白鏈無法發揮正常的功能,導致血紅細胞體積大幅度縮減。從臨床癥狀上來看,二者血常規檢查當中兩種疾病患者的血紅細胞體積、血紅蛋白計數均呈異常降低,無法準確地分辨這兩種疾病。從本次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利用血液檢驗方式可以從血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平均體積以及血紅蛋白的濃度三項指標當中區別兩種疾病,其中缺鐵性貧血患者的血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和平均體積均要明顯大于地中海貧血癥,而血紅蛋白濃度則明顯低于后者,這一結果符合兩種疾病各自的發病原因,有助于準確甄別兩種疾病。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診斷和鑒別診斷貧血患者的過程中,RDW、MCH、RBC、Hb、RBC/MVCV、MCV均可以作為臨床診斷的標準,與此同時這些標準還有利于不同類型貧血患者的診斷與鑒別,對貧血患者進行鑒別診斷與診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于洋,孫曉琳,馬春婭,等.61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血型血清學特征及輸血療效評估[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3,21(5):1275- 1279.
[2]蔡眉,費新娣.網織紅細胞血紅蛋白量和低色素紅細胞百分比檢測在孕婦缺鐵性貧血篩檢中的作用[J].檢驗醫學,2013,28(2):106-110.
[3]楊軍.貧血鑒別診斷中采取血液檢驗辦法的臨床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40):118-119.
[4]劉敏.對不同類型貧血患者血液檢驗結果的分析[J].醫療裝備,2016,29(16):157-158.
[6]梁洪煥.血常規紅細胞參數檢驗在地中海貧血和缺鐵性貧血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實用檢驗醫師雜志. 2015(04);
[7]王志華.貧血鑒別診斷中采取血液檢驗的臨床效果分析[J]. 當代醫學. 2015(26);
[8]倪曉艷.貧血鑒別診斷中血液檢驗的臨床效果觀察[J]. 中國醫藥指南. 2018(07);
[9]徐東成.貧血鑒別診斷中血液檢驗臨床效果探究[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8(29);
[10]馬寶金.血液檢驗在貧血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價值分析[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7(91);
[11]范甜甜.血液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效果觀察[J]. 大醫生. 2017(05);
[12]張永鋼.血液檢驗在貧血診斷與鑒別診斷的臨床價值分析[J]. 名醫. 2018(01)。
[13]徐兩蒲,黃海龍,王燕,等.福建省籍各地市人群地中海貧血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醫學遺傳學雜志,2013,30(4):403-406.
[14]謝漢瑛.血常規紅細胞參數檢驗在地中海貧血和缺鐵性貧血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基層醫學論壇. 2016(29);
[15]邱曉丹,陳淮林,鄭艷斌.地中海貧血和缺鐵性貧血鑒別診斷中血常規檢測應用價值分析[J]. 中外醫學研究. 2016(24);
[16]唐仁強,李彬,李輝.平均紅細胞含量、平均紅細胞體積及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在缺鐵性貧血與地中海貧血鑒別診斷中的意義[J]. 中國臨床醫生雜志. 2016(08);
[17]張衛云,楊雄攀,李林海,孫朝暉,石玉玲.MCH、MCV、RDW-CV、HbA2和紅細胞脆性試驗在地中海貧血和缺鐵性貧血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 生物技術通訊. 2016(02);
[18]張偉,丁大朋.網織紅細胞及紅細胞相關參數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