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勇
摘 要: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教與學活動的全過程。微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方法的時空限制,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相關的移動設備進行觀看和學習,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本文就微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展開論述,旨在進一步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并提升初中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微課 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 應用
微課件中,語文知識得以圖文并茂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與教材文本相關的課外知識也可以系統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在擴大學生知識視野的同時,有效地提升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了語文科目的魅力。因此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要科學有效地應用微課,使之更好地推動語文課堂教學的發展。[1]
一、應用微課幫助學生進行高效地課前預習
有效地課前預習對于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學生通過預習,能夠對課堂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能夠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欠缺,進而在課堂上有所側重地展開學習。傳統的預習方式,教師只是讓學生把書本瀏覽一遍,把課文中的生字標注出來,有些學生看過課文之后,模模糊糊地有些印象,甚至有些學生轉眼就把課文內容給忘記了,預習的有效性非常一般,長此以往,學生對待預習就只是敷衍了事。而微課背景下,教師會將課文中的生字和新詞集中呈現出來,讓學生對生字標注拼音,讓學生解釋生詞,讓學生回答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從而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深入的理解和感知,進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預習的有效性。
例如教學《春》,教師會提前制作好引導學生有效預習的微課件,在該微課件中,教師會明確該節課的學習目標:了解朱自清的生平背景,學習課文中運用到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教師要出示一些與朱自清個人簡介相關的填空題目,如朱自清的代表作,等;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生字“漲、醞釀,應和,薄煙,鳥巢”等注音,對新詞“朗潤,呼朋引伴,花枝招展,吹面不含楊柳風,宛轉”等進行解釋;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回答問題,問題一,課文開頭連用兩個“盼望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問題二,文章最后三個自然段分別概括出春天哪些方面的特點,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問題三,你最喜歡文中的哪些句子,為什么?問題四:寫出若干個含有春的成語和古詩句。[2]
當學生把以上預習《春》的微課件中的題目都進行認真的練習和解答之后,學生們肯定對《春》這篇課文有了深入的學習和理解,學生們預習的有效性肯定會提高不少。
二、應用微課展開分層教學
學生之間是存在個體差異的,課堂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因材施教地進行分層教學。傳統教學方式背景下,教師也能認識到分層教學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課堂時間和教師精力的限制,分層教學的實施總是力不從心。而微課件的應用,對分層教學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使得課堂教學能夠真正地面向全體學生。
例如教學《秋天的懷念》,這是史鐵生先生描寫的一篇懷念他母親的文章。課堂教學之前,我們教師可以結合班級中不同學生的認知基礎,制作不同層次的微課件。如針對學困生的微課件,在該微課件中,教師只是讓學生概括出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的思路就可以。教師可以給學生畫出一個表格,讓學生把母親小心安撫我,把母親隱瞞病情,把母親央求我北海看花,把母親臨終牽掛我們,把妹妹推我北海看菊等事件總結出來就可以;如針對班級中等生的微課件,在該微課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初步揣度人物的心理狀態,體會人物情感。如課文的第一部分,作者雙腿癱瘓后,他的脾氣秉性發生了什么變化,他的母親又是怎樣對他的,他當時有沒有考慮母親的感受,等等;如針對優秀生的微課件,在該微課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該文章的題目和文章中作者關于生命的感悟,就是要引導這部分學生深入作者的內心深處,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課堂上,教師要由易到難地播放這三個不同層次的微課件,并且在播放不同的微課件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將一些簡單問題和任務留給學困生,將一些難度比較大的問題留給優秀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到構建知識的快樂,都能體驗到解決語文題目的成就感。
另外,微課件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假如學生在課堂上沒有有效完成學習目標,那么他們在課下可以重復觀看微課件。而且對于學習意愿比較強的學生而言,他們還可以通過網絡搜索一些名師微課,對知識進行橫向和縱向的延伸,從而進一步提升其語文能力。
總而言之,隨著互聯網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我們教師要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技術和教學理念,要科學合理地應用微課,使得微課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預習新課,使得微課更好地幫助教師展開分層教學,使得微課更好地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讓語文課堂向著務實高效的方向發展,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實質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聰菊.《夜雨寄北》微課設計與分析[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09).
[2]劉偉強.微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