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這樣深情寄語年輕一代:“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突顯。
關鍵詞:素質教育 培養 對策
大學生的全面素質發展,不僅關系到其自身的成長與發展,還將決定著國家未來的發展和方向。隨著高職院校招生形式多樣化,如:現代學徒制、學考、3+2培養模式等,學生素質整體不盡人意。如何提高高職大學生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
一、素質教育內涵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 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素質教育包含基本素質教育和專業素質教育兩方面。基本素質是指作為一個自然人在社會中生存所應具備的水平與能力, 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質、創新能力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等; 專業素質是指從業人員所必須具備的專業技術知識與能力, 主要包括專業技能素質、就業技能素質等。”[2]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高校文化素質教育重點是指人文素質教育,就是通過對大學生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
基礎素質教育大概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1)思想政治道德素質。
當代大學生應該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解放思想、與時俱進。[3]
(2)科學文化素質。
為使大學生更好地從學校過渡到社會,必然要培育提升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如:自然、經濟、歷史、管理、社會知識等方面的學習,從而提升大學生的藝術修養及人際交往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興趣愛好,達到更高的精神追求。
(3)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能素質。
中國的創新社會正在快速發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走進現實生活。因此在素質教育中要注重大學生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大學期間,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良好的表達能力、組織管理協調能力和社交能力,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二、高職學生基礎素質缺失的原因分析
1.當前高職學生的時代特征
目前在校大學生都是“95后”甚至有“00后”且多為獨生子女,他們生在一個網絡發達、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的時代,在成長路上被動的接受家人的安排和幫助,導致他們過度依賴外力,缺乏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理想和目標;心理抗壓能力非常差,心理問題突發情況日益凸顯。同時網絡的發達帶給他們大量的信息沖擊,雖然可以廣泛的了解世界但基于年齡僅了解表面并無深刻認識,是非觀淺薄;手機、電腦占據了大部分閑暇時間,不喜歡主動閱讀,思想不夠成熟。在其人格尚未完全建立的階段,因不能很好的辨別和處理一些信息,甚至只是往往會影響到他們人格與思想的形成。
2.高職院校素質教育課程設計缺失
高職院校與本科不同,旨在培養能快速適應工作崗位的高技能人才,在課程教學設置上, 出現重專業能力、輕科學文化素質的傾向,所以高職院校的人文社科課程(含選修)開設較少,從而在發展素質教育的需求道路上舉步維艱。[4]
三、加強高職學生基礎素質教育的思路與對策
1.以學生為本,注重個性化培養教育。
大學是學生從學校到社會過渡的一個中轉平臺,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品德是高校工作的首要任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要培養學生可以獨立學習生活、獨立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思路。現在學生個性化突出,因此高職學校可幫助學生發掘其自身獨有的個性和特長。利用開展社會實踐、興趣特長社團、第二課堂、專題報告會、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等形式,讓學生從實踐活動中發現興趣特長,樹立自信,學會做人做事,以此來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文化底蘊。[5]
2.利用新媒體開展高職學生素質教育工作
新媒體的誕生,使學生參與學習、生活的形式更加地多樣化了,利用新媒體可以更方便有效的與高職學生進行溝通、實施素質教育。輔導員是與學生接觸較多的管理人員,因此輔導員可以通過建立自己特色博客、微信公眾號,從思想、學習、生活、心理等多方面進行滲透教育引導,深入與學生交流溝通。
3.高職院校設立主修與輔修相結合的基礎素質教育課程。
高職院校根據學校的定位和服務對象及學生生源基本情況設立有自己特色的素質教育課程, 這個特色體現在與社會、與行業、與服務對象密切聯系上。把基礎素質教育課程納入教學計劃。課程的安排可以采用必修和選修相結合的形式, 有些知識可以進行課程綜合化, 科學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既要注重深淺合理, 有利于學生接受, 又要注重概括性和兼容性, 使不同專業的學生都可以選學。
參考文獻
[1]王婕妤,劉晗.高校00后學生管理思考.廣東蠶業,2017(09).
[2]王南山,徐淑華.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現狀與教育對策.機械職業教育,2007(03).
[3]王麗華.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教育目標定位分析.教育與職業,2005(12).
[4]姜奕陽.加強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探討.機械職業教育,2007(03).
[5]肖波.新媒體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研究——以東莞市為例.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7(05).
作者簡介
王淑妍,(1987-6),女,漢,內蒙古赤峰,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區域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