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穎超
摘 要:福文化是中國傳統社會中影響較為廣泛的民俗文化之一,中國傳統建筑則是福文化傳承中的一個載體。本文分析了傳統福文化的意識基礎,對傳統建筑中福文化應用展開研究,并提出福文化的現代傳承發展方向,總結福文化應用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傳統建筑;福文化;建筑裝飾;場景意向
1 建筑“福”文化的意識基礎
福字是中國古老的漢字之一,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殷墟甲骨文中,“福”字是表示古代祭祀場景的象形字,“雙手捧酒澆于祭臺之上”,表達了古人以酒祭神求福的希望。在商朝《尚書·洪范》中,“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其認為福包括五個方面:長壽、富有、康寧、德厚和善終。古人認為的五福,包括了物質生活的渴望,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精神生活的追求。
福文化影響和改變了中國人的社會心理,行為模式,價值標準,在此基礎上也形成了特定的建筑文化環境。福文化在中國傳統建筑中的表現形式,多以建筑裝飾出現,裝飾形式包括“福”字和“福”形圖案。其中,“福”字是中國古代建筑裝飾藝術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無論廳堂建筑還是官式建筑的福文化表達,將“福”字出現在門、墻壁上的處理方法均很常見,以此種直接的方式來對人們形成心理暗示,提升環境氛圍。
2 傳統建筑中“福文化”應用
在古代建筑嚴謹和較為固定的建筑形制背景下,福文化較多影響了傳統建筑的外部空間和建筑裝飾處理,對傳統建筑空間環境進行生活化的提升,營造順應人們心意的“福地”,滿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2.1 建筑外部空間
傳統建筑布局中的的外部空間處理講究營造恰當的山水體系,將建筑布于山水環境之中,依山涉水設置亭臺樓閣,使得外部空間布局蘊含吉祥之意,整體環境的和諧形成了特定的福文化,如北京頤和園的萬壽山形似蝙蝠,昆明湖則被布置為壽桃的形狀,謂之福山壽海,整體戶外空間形成山水呼應,滿足使用者對“福”和“壽”的追求。
在古典園林建筑中,庭院空間景觀的布置也能夠呼應福文化。北京恭王府素有“萬福園”之稱,府內的花園名“萃錦園”,其布局以“福”為主題。其中一處蝙蝠形水池,名“蝠池”,池周一圍榆樹。春暖花開時,榆錢成熟飄落池中,洋洋灑灑一池“福榆”,呼應“福”的主題。
2.2 “福”字照壁
照壁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筑特有的部分,是中國受風水意識影響而產生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除遮擋外人的視線、擋風、對空間起過渡作用外,其有著美化和裝飾空間的作用。照壁上常常有著各種樣式的裝飾圖案,“福”字是最主要的一種,其能夠在建筑空間序列的一開始,滿足人們祈福求吉的心理。北京四合院入口倒座中的照壁是重要的裝飾壁面,人們在進出宅門時,迎面看到是鑲刻有吉辭頌語,疊砌考究、雕飾精美的墻面,美化后的出入口給人形成開門接福的心理感受。
2.3 梁架裝飾
木構架是中國傳統建筑的代表結構體系。傳統建筑的內裝修與裝飾是和構架與構件緊密聯系的。梁架經過裝飾就會成為建筑內表現空間藝術氣質的重要界面。勞動人民充分發揮木構的材料性能,利用各種加工和裝飾的手法,如雕刻、油漆、彩畫、貼面等技巧,使裝飾內容有更多人文思想,表達出人們對傳統福文化的追求,精美的裝飾表達出人們的精神寄托和撫慰。如官式建筑中的和璽彩畫、旋子彩畫等建筑彩畫;傳統民居的堂面正貼上的高浮雕和鏤雕,花卉紋樣、翎毛走獸和幾何紋樣等。
2.4 門窗雕飾
門窗是古代建筑中重要的建筑構件,傳統門窗多以木材作為材料,其相對于建筑墻面更具可塑性,故成為建筑“福”文化裝飾的主要載體。在江西民居中,天井式民居比較重視面向天井四個界面的門窗裝飾,這些門窗幾乎都做成精細和伴以雕刻的槅扇和檻窗。在吉安渼陂古村的一棟民宅中堂六樘槅扇均勻的雕刻著一百個不同姿態飛翔的蝙蝠,形成百福槅扇;槅扇多做五抹形式,上中部的滌環板多采用如跳龍門、魚戲水、中三元、喜臨門、勾手萬字、歲歲平安、萬象更新等吉祥喜慶的傳統紋樣。
傳統民居中也常采用外墻設置漏窗的形式進行裝飾,漏窗的窗花多為滿地錦,直方幾何圖形和開光團花等吉祥紋樣。
2.5 瓦當與柱礎
瓦當是瓦的頭端,用于古建筑的屋面,便于防水和保護檐頭,起到一定的裝飾作用。古建筑的瓦當上常會刻上“福”、“壽”等字,或繪制象征“福氣”的抽象圖紋和植物花紋。
柱礎在傳統建筑中既有保護柱身和防潮的功能,同時也是很重要的裝飾構件。明清后期,傳統建筑對柱礎的處理技巧更為精湛,多數柱礎都飾以蓮瓣、如意、穿枝花卉等紋樣;有的裝飾手法用剔地起突技巧,鑿出各種圖案,如暗八仙、佛八寶、四時花、祥瑞獸等。
通過將祈盼、敬畏、避諱等心理寄托,轉化到建筑瓦當和柱礎等建筑構件上,以達到人們對美好生活和幸福的祈盼。
3 建筑福文化的現代傳承
3.1 建筑裝飾符號化應用
“傳統建筑裝飾元素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的藝術精華,滲透著濃厚的民族文化氣息,其內容基本上是人們在生產勞動的過程中形成的,大多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當下,在中國本土化的建筑設計中,是將“福”文化的傳統建筑裝飾元素進行抽象化。結合原有建筑本身的文化特色,直接地在建筑物上添加傳統建筑裝飾符號,使裝飾圖案在現代建筑中顯示出傳統“福”文化的韻味。當下,“福”文化所表現出來的裝飾形式也還在不斷豐富和發展。
3.2 傳統生活場景保護開發
中國傳統文化下的勞動及生活包含著人們對“福”的祈盼和福文化的傳承。人們對傳統生活的營造結合人們對福文化的心理需求,產生不同建筑環境下特定的生活意向場景,如傳統的村落布局、園林建筑的庭院意向。現今規劃及場地設計可借鑒傳統的建筑外部空間的結構體系和布局,形成較為豐富的空間結構和文化意義。而現代建筑的院落空間可提取傳統庭院空間意向,設計“福樹”與“福池”相映的意向場景,從場所營造中為現代建筑傳遞福文化意向。
4 結論
建筑的“褔”文化裝飾對豐富建筑空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義。它一方面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一種形象表達,直觀的反映出先民思想意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它也強化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成果,起到了宣傳“福”文化的作用。人們在這種裝飾所產生的心理暗示下,達到心理平衡。
總的來說“褔”文化代表著人民大眾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態。“褔”裝飾文化的發展,提升了傳統建筑的空間意向和外部環境。在當今,科學技術已經打破了部分“褔”裝飾文化存在的思想基礎,但人們依舊存在對“福”祈求的心理,人們還是會借用先民的表達形式以達到心理滿足,并且會創造更多新的形式裝飾建筑。
參考文獻:
[1] 劉瑞華.傳統福文化的價值精神與現代意義[J].學術探索,2016(4).
[2] 史志偉,王銀船,李平等.中國傳統建筑的"福"裝飾及其文化意義[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10(5):224~225.
[3] 黃浩.江西民居[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4] 章明,張姿.當代中國建筑的文化價值認同分析(1978-2008)[J].時代建筑,2009(3).
[5] 吳陪秀.試論中國傳統建筑裝飾的民俗文化特征[J].藝術百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