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遂英
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對小學生而言,數學內容邏輯性強,過于枯燥乏味,導致小學生對這門課程沒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且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而言,小學數學教師注重數學知識的傳授,以題海戰術為主,缺乏變通能力,以至于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學習積極性不高,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低下。而如何改善此種情況,并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成了小學數學教師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應構建生活化的小學數學課堂,通過創設有趣的生活情境,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把數學知識與生活相聯系,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在生活中探討數學規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文從構建生活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入手,對此進行分析探討。
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生活化教學情境,顧名思義,就是把數學內容以現實生活為背景進行情境的創設,使數學內容與生活相聯系,降低小學生對數學的畏懼心理,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的距離,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數學生活化教學情境中了解數學知識的應用,提升數學思維,探索數學規律。
例如,教師在教授小學生學習《圓的認識》這一課時,便可創設生活情境,提出如下問題:“同學們,你們喝過的飲料瓶、見過呼啦圈、汽車輪子是什么形狀的?”讓小學生在生活中找到圖形的原型,發揮他們的思維想象力,使學生對圓的形狀產生直觀的了解。
除此之外,教師也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圓形的圖片或視頻,加強小學生對圓的認識產生,通過建立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讓小學生了解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習興趣,訓練其數學思維能力。
把數學問題與實際生活相聯系
數學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常言道:“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由此可知,數學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具有很大的作用。教師把實際生活與課本知識相結合,構建生活化的教學,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問題。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沒有形成明確的思考思維,所以教師要引導他們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教師在教授過程中,需要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把數學問題帶入學生所經歷過的事情或所看過的事物中。
例如:在買文具時,小紅有5塊錢,一支鉛筆0.5元,一塊橡皮1元,小紅買了三支鉛筆與一塊橡皮,問小紅花費了多少錢?還剩多少錢?這樣的事情在小學生買文具時都會遇到,如此便可以迅速地把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拉近,把學生與數學問題的距離拉近,拉進了師生之間的關系,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積極地回答問題及發言,不僅有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還能讓學生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進而體會到數學知識的魅力。
以小組合作模式探究生活問題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是最為親切和貼近現實的,因此在教學中建立小組合作是很重要的。學生之間的合作是情感的體現,學生之間和諧的交流可以提升自身的認知能力,進而獲得精神上的愉悅體驗,不斷提高自身的各項能力,同時在合作交流中逐漸學會尊重、理解和欣賞自己的同伴。不僅如此,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的思維經過相互碰撞,在增進彼此友誼的同時,還開闊了視野,從而得到很大的進步和發展。
此外,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既是學生的長輩,更是學生的朋友,應當理解和包容學生,主動與學生進行交流,不僅是學習的問題,更可以是生活方面的話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要職責是活躍課堂氛圍,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課堂中了解學生。因此,可以在課堂中增設情景演練等,尤其對于年級較低的學生來說,可以創設趣味性的情景,把學習的知識內容與他們的興趣相結合,進行小組討論及實踐,比如可以在課堂上創設人們買菜的場景,通過購買不同的蔬菜提高學生們的運算能力,并通過模仿來加深他們的記憶,以便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
課后作業生活化
布置課后作業是小學數學教師的一項必然工作,能夠幫助小學生鞏固課堂知識,訓練其數學能力,但由于數學課本習題缺乏實際生活內容,以小學生的認識能力無法進行理解,容易造成學生對數學習題產生厭惡。因此,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需要靈活變通,把題目內容以生活化的語言來進行表述,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小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運用,進而使小學生在遇到類似情景時,能夠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對數學感到熟悉和親切,在無形中對數學產生了興趣,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提升了數學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將數學聯系實際生活,構建生活化的小學數學課堂,利用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數學問題聯系生活實際、以小組合作模式探究生活問題、課后作業生活化方式,有助于提高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的妙處,從而促進其知識能力的全面發展,最終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