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珂
一所學校,教師和學生是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教育的主體是學生,但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教師隊伍素養的整體發展和提升是一所優質學校的關鍵所在,只有重視教師的專業成長,學校才有持續發展的生命力。為此,我們提出了“135”教師的成長計劃:一年站穩講臺,遵循教育規律和基本常規獨立開展教學,成為新生力量;三年成為新秀,明確自己的研究主題和發展方向,成為主要力量;五年成為骨干,樹立自己的風格,擁有研究成果,成為骨干力量。目標固然重要,但沒有合適的土壤和營養,再優質的種子也無法生根發芽。
當下不再是單打獨斗的時代,只有加強團隊建設,打造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同時在共同體中找準定位,借助共同的智慧,明確方向、少走彎路、不走歧路,提煉個性鮮明的風格和成果,促進自身快速成長,這才是成長的力量。我們圍繞幸福課堂的構建,依托成長共同體的建設,有效促進了各層級教師的發展。
共同體1.0版,為藍青工程奠定基礎
在“135”計劃初期,成長共同體的構建主要側重于“藍青工程”的實施,由一位資深教師與一位新教師結對,進行一對一的專業指導,從教學示范到平日里瑣碎而扎實的備課、上課、改作、研討等環節,甚至在教學中的一言一行,都事無巨細地言傳身教。“藍青工程”的力量是強大的,成效是顯而易見的,在這樣細心的指導下,新教師修煉了扎實的基本功,快速站穩講臺。
共同體2.0版,為“1+N團隊”指明方向
在“135”計劃的第二階段,當年輕教師需要明確研究方向、塑造風格的時候,我們通過雙向選擇,讓他們加入研究主題一致的“1+N”成長共同體來幫助他們尋找,并借助團隊的力量促進自身發展。
構建“1+N”,匯聚團隊的力量
構建“1+N”成長共同體,主要抓實四支隊伍的建設。一是充分發揮名師的示范引領作用。根據相同的研究主題和方向組建校本教研團隊,通過開設觀摩課、示范課或專題講座,幫帶年輕教師,讓他們充分施展個人才華和智慧,讓名師有所作為。二是讓骨干教師起帶動作用,給他們“指路子”“壓擔子”,共同參與課題研究,讓骨干有所為。三是讓資深教師做好引導,以經驗影響、帶動和促進整體教研的發展,讓他們有影響力。四是提升青年教師。借助團隊力量,參加各級各類比賽并脫穎而出,讓他們有干勁。我們關注到了每一位教師,真正達到“美美與共,各美其美”,讓每一位教師都體現出自身的價值,形成一支團結互助、幸福成長的隊伍。
借助“1+N”,明確發展的方向
在競賽中獲獎固然對教師的發展有促進作用,但只有明確了發展方向,形成自身的風格才是一位教師樹型的重要標志。在“1+N”成長共同體構建之前,我們讓其中的“1”即團隊導師進行教學及教研展示,闡述團隊的研究重點,呈現自身的風格;而青年教師通過“1”的展示,尋找志同道合、適合自身發展的團隊,并向團隊提出申請,經團隊評價并考核通過后加入相應的團隊中,共同開展研究。這樣的雙向選擇共同體組建制,能夠快速地幫助青年教師找準定位,明確發展的方向。
共同體3.0版,名師工作室促成效
相對于“1+N”成長共同體校本的局限性,名師工作室由于跨區域、多層級的建設特點,青年教師的學習培訓、研究及展示有了更高的平臺和更大的舞臺。
加入工作室博采眾長,力量源泉更廣泛
我們給每個工作室聘請各自領域中有重大成果和聲望高的專家顧問,如著名閱讀推廣人、學術委員會專家、科研專家工作室主持人、名師等。同時,工作室在發展過程中,交流共建范圍及對象均為省內外的專業學術團體。“135”計劃中的第三步,是青年教師成長的關鍵期,跟隨工作室主持人的學習,與工作室成員的共同交流,受工作室專家顧問的指導,加速了教學風格的形成,提煉了研究成果。
借助工作室展現成果,力量支援更強勁
我們承擔課題研究,承接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基地的建設任務,開發了市級繼續教育課程,承擔了各級教學交流展示活動。且青年教師主動參與工作室的共同研究,使成果的推廣面更廣、效應更大。
同時,工作室還承擔了教師實踐基地的建設,接納全省各地教師進入工作室跟崗學習及到全省各地進行送培送教的任務,工作室里的青年教師在活動中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他們的教學主張和教學風格更是受到了各地教師的推崇。并且,青年教師通過這個平臺使研究成果得到推廣,形成了專業影響和輻射,對后續發展的力量支援也更為強勁。
結語
教師成長共同體的搭建,形式多、途徑廣,版本也在不斷地升級,我們不見哪個版本的共同體是最好的,而是針對不同階段教師發展的需要,提供最合適的版本。面對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不同對象,雖然三個版本的成長共同體各自發揮著不同的效應,但其出發點和歸結點都是促進教師的專業素養,為教師注入成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