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開瑞
數學課程相對于其他課程來說,更偏重于邏輯思維,即便是小學的數學課程,小學生也會感到比較枯燥無聊,遠沒有其他課程那樣有趣味。但不可否認學習數學非常重要,它不單單體現在成績方面,對腦力思維的提升也大有益處。因此,將小學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就容易降低數學的難度,便于小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更何況,小學的數學本來就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不可分割,在教學的過程中將二者結合起來,能夠快速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為學生創造生活化的學習氛圍
小學生的心理發育還不成熟,對于學習也并不看重,很多時候他們并不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他們的心思很單純,判斷一個事物也只是停留在最主觀、最直接的感受上。簡單來講,就是以自己的喜好、興趣為主。顯然,大多數小學生都不會對枯燥的數學科目感興趣,覺得它只存在于書本中,與自己的生活并沒有太大關系。而在課堂上營造一種簡單、愉悅的生活化的學習氛圍就很容易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對于教師而言,不需要多么復雜,簡單地在課前給同學們講一個與數學有關的小故事,同學們就會聽得津津有味,或者講一個與數學有關的笑話,同學們在捧腹大笑的同時,在心理上自然而然地就會拉近與數學的距離,會覺得原來數學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還挺有趣。這樣的話,就不需要教師和家長干巴巴地進行說教,一直向學生強調數學的重要性,只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親身體會這種樂趣,何愁學生學不會數學呢?
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生活化運用
很多學生表示,數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個數字符號和一道道公式,他們要想學會數學,只有把這些公式和符號背下來。我自己上小學的時候也是這種感覺,更是對一道題印象深刻,到現在都沒有忘記。題目是這樣的:有一個水池,進水管放滿水池需要20小時,出水管放完需要30小時,問水管同時打開需要多少小時才能把池中水放滿呢?我記得特別清楚,當我看到這道題時,我的第一個想法并不是如何把這道題給做出來,而是在想,一個水池為什么要一直不停地放進水又放出水呢?當時我的同學大多數都和我一個想法,關注點并不在解題思路上。我也知道后來的每一年這道題都會出現在小學生的練習冊上,唯一有所不同的大概只是數值的變化。小學生不同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可以在解題的時候一針見血,直截了當地就能看出考的是哪個公式、哪個定律,首先他們的理解能力就不完備,想讓他們做出這道題,最起碼要讓他們讀懂這道題,然后才能循序漸進,找出這道題的解法。
因此,教師在講解例題的時候可以與生活情境相結合,列出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子或題目,這樣既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與興趣,也可自然而然地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例如在講解最基礎的加減法的時候,雖然在我們看來這是數學最基礎的入門知識了,但是我們不能忽略授課的對象,我們要教授的恰好是剛剛入門的小學生。在這之前,即使他們經過學前培訓,也只是對數學稍微有個簡單的認知,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很好地把數學和平時的生活聯系到一起。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小學生會把數學放在高高在上的地位,只要看到數學題,很可能立刻產生緊張感,而不像平時生活中那么簡單隨意了。想要快速改變學生的這種心態,教師可以在講解例題時靈活地運用生活情景法,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例如,在講解最基礎的加減法的時候,教師可以把整個班級模擬成一個小商店,每個人把自己的物品標價,可以按價格賣出自己的東西,有興趣的也可以去別的同學那里買,同學們既是賣家,也是買家,在這個買賣的過程中都可以逐步練習熟悉。這樣,數字符號就不是只存在于課本上的東西了,學生會認識到,原來我的生活中也是處處充滿數學的,等到下次學生跟隨媽媽去超市的時候,他可能下意識地就會想到這次上課的過程,有意無意地對商品進行加減運算,自然這種學習方法就會深深地印在學生的頭腦中。
結語
大部分小學生不喜歡數學,很大程度上是他們把數學擺在了高不可攀的位置上,認為數學有較大難度,導致遇到不易理解、運算復雜的數學題就望而生畏。的確,數學比較抽象,更注重學生的邏輯思維,而小學生的邏輯思維比較匱乏,很多時候他們對物質和事情的理解僅限于表面。
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中,教師教授知識時只是立足于書本,這種做法很容易讓學生誤解,他們會認為數學只是一個個數字符號和一道道公式,只有在做題和考試的時候才會運用到數學知識。長期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會完全處于被動地位,被動地接受數學知識,并逐漸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教師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能夠很好地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且,不同于以往教師在課堂中既是主導又是主體的情形,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很好地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人翁作用。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定能夠逐步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