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娜
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育教學工作亦是如此。作為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要不斷要進行教學反思。然而,一些教師有著這樣一個誤區,他們認為教學反思并不重要,課上偶爾出現的小誤差沒有太大的影響,不必刻意去查找原因、分析結果,因而他們常常用一句話“本節課很成功”或是“本節課注重了……”敷衍了事,沒有真正的做到反思。事實上,教學反思對于教育教學有著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一、取長補短——促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
西漢文學家劉向說過:“以人之長補己短,以人之厚補己薄。”堅持每節課的教學反思,查找課堂中的不足與遺漏之處,分析原因,借鑒其他教師的處理方式,通過教學反思進行對比分析,選擇更加適應自己教學的方式方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與遺漏之處,避免在以后的課堂上出現相似的問題,促進了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
例如:有一次在課堂上我設計了六個討論題,引導學生分小組進行合作探究,再由每個小組的代表匯報討論成果,發現課堂時間不夠用了,造成了這節課沒有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在課后進行教學反思時,我與同組的其他教師進行交流,他們給了我一個建議:設計同等難度的不同研究任務,讓每個上組選擇一個或兩個問題討論,在交流環節,由小組代表進行講解,其他小組學習了解。通過這種方式,不但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鍛煉與培養,也讓他們體會到成為“老師”的成就感,進而樹立了自主學習的信心,提升了學習興趣。
通過反思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在查缺補漏與取長補短過程中,教師會不斷超越自我,讓教學少走許多彎路,進而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與業務能力。
二、日常積累——促進教學經驗的理論化
魯迅曾說過:“偉大的成績和辛勤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沒有積累就沒有前進,沒有前進就沒有發展。一名教師從走上三尺講臺之日起,到稱職、成熟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實踐、積累、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日常積累就是成長的源泉。
例如:在進行關于教育教學的課題研究時,我們不可能通過一節課或幾節課就完成研究活動,我們要從日常的教學中逐步挖掘,每節課后的教學反思,我們從課件的設計、學生思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師生互動、問題討論、創新能力、多媒體運用等方面做出深刻反思,記下精彩的瞬間或疏漏之處,寫下心得與體會,將其經驗化并記錄在案,我們再將這些經驗積累在一起,進行歸納整理,然后選擇細化,進而使這些經驗逐步系統化,形成相關理論,完成課題的研究。
通過教學反思的日常積累,我們逐步從“點點滴滴的小收獲”中,悟出教育理論的“大道理”來,從而使第一手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高度,并從教學理論上進行驗證,形成從“實踐—理論—實踐”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把已有的教學經驗理論化、系統化。
三、捕捉靈感——促進教育教學方法的創新
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科學的靈感,決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如果說,科學上的發現有什么偶然的機遇的話,那么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學有素養的人,給那些善于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會給懶漢。”課堂上很多瞬間會給我們的教育教學帶來改變的靈感,然而它卻轉瞬即逝,我們在課堂上往往是來不及記錄的,如果課后我們“懶惰”了,不去反思,這此“靈感”就會消逝。這時課后教學反思的追憶、分析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例如:一次一個同學把“干燥”寫成“干躁”,其他同學指出了錯別字,寫錯的同學說自己總是分不清。這時一個同學說:“好記呀!干燥易失火,急躁總跺足。”這個同學的話給了我靈感,我把這一節課獲得的靈感,通過教學反思進行再分析與整理,形成了學生找規律、編口訣的學習方法,在以后的不易分辨的知識點和難記憶的知識點學習中進行了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讓學生自己分析、編寫口訣的知識點記憶方法,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調動,學習難度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
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的不斷融洽過程,往往會產生瞬間靈感。它可能是學生課堂一句質疑話語,可以是學生某些絕妙的回答,也可能是教師改進教學的一個想法,或者是一個長久困惑的突然解決等等。這些火花像一塊璞玉,如果把它捕捉下來并加以雕琢的話,它就是一篇既新穎又有借鑒意義的文章。
四、角色定位——構建更加和諧的師生關系
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曾說過:“平等者最能與平等者相投。”在新課改理念的支持下,教師成為了學生學習中的引導者、生活中的好朋友、教育工作中研究者、開發者……學生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可以對教師的話語提出質疑,在質疑后經過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學到知識,提升能力。教師要如何扮演好這些角色呢?其中一個有效的改變途徑就是教學反思。
例如: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開展“自我總結”這一環節時,曾經我以“現在同學們總結一下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引導學生開展自我總結活動,經過教學反思,我發現我的表述是以教師為主體的,沒有完全把學生放在平等的主體地位上,通過反思,我變換了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總結,如“同學們,你們這節課有什么收獲嗎?和大家分享一下。”商量、引導的語氣,讓學生們不再覺得教師的獨裁,而是站在“朋友”的角度詢問,學生們都積極發言,效果較比前明顯不同。
通過不斷地調查和反思,通過不斷的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反思我們的教育教學方法,促使我們不斷的改進教育教學方法,讓許多原本沒有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不知不覺間,你會發現同學們和我們親近起來了,其實我們并不需要多做什么,僅僅是時時刻刻在反思,不斷的改進,不斷的完善,進而展現出了我們教師自身的獨特魅力。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禮記·學記》)教學反思是教師必備的素質,也是教師提高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手段。我們以教學反思豐富個人積淀,以科學思維看待教學事件,不斷改進我們的教育教學,提高自身的教育素養,在不斷前行中讓我們的教育教學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