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本康
摘 要:古詩詞歌曲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具有婉約、雅致、華美的獨特民族風格。音樂與文學的最高結合形成了中國古詩詞歌曲,與西方的藝術歌曲在題材和形式上并無大的差異,都是把追求詩詞意境和情感內涵作為目的。古詩詞中所蘊含的音律、格韻等通過與音樂的結合使歌曲更具意韻。通過對古詩詞的譜曲以及對現有的古詩詞歌曲進行編配,再到演唱和教學實踐,三者融合,探析對中國古詩詞歌曲演唱風格的把握。
關鍵詞:古詩詞 民族聲樂 演唱 創作
古詩詞歌曲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氣質,蘊含著華夏民族的審美觀。由于古詩詞歌曲在歌詞和音樂上的特殊性,因此在演唱上更為嚴格,不僅要深刻理解詩詞的文化內涵,還要對演唱技法的適度運用,在樂曲情趣、神韻及意境上要表現到位,我以為古詩詞歌曲是民族音樂中的陽春白雪,值得現在民族聲樂工作者來深入研究和普及。
古詩詞歌曲的演唱研究在當今民族聲樂藝術教學中起到重要作用,通過對恩師姜嘉鏘先生古詩詞演唱之路的了解到對其歌唱審美追求的認知,再到對其演唱的幾百首古詩詞作品的編配中,我在尋找答案,從原來的“每一首古詩詞作品都有不同風格”到現在的“每一個字都有不一樣的聲音造型”觀念的提升。我深知,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從對古詩詞歌曲的創編和演唱開始。
古詩詞歌曲,寥寥數語就能刻劃人物的神情和姿態,將人物的心思細膩地表達出來。人們會在反復吟唱中加深對詩詞的理解,有的詩詞在不同時間、不同心境下吟唱還會產生不同的感悟。有時,透過一首古詩詞歌曲,我們便可領略戰亂時期的戰火硝煙;透過一首古詩詞歌曲,我們可以領略一個民族的高傲氣節。吟誦一首離別之作,我們會隨著詩詞的吟唱,情感在內心掀起波瀾,我們的思緒隨著詩詞的韻律牽引。甚至在詩詞吟唱結束后,這種思緒依然會縈繞在我們的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這就是古詩詞歌曲的“韻味”!古詩詞是我國文學領域內的珍寶,由它發展而來的古詩詞歌曲,亦有著極高的文學價值。于社會,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精神的一面鏡子,讀史知今事。
現在的民族聲樂藝術,已經形成了非常科學規范的演唱方法和教學體系,既不是全盤西化,也不是僅立足語言發展地方民歌,而是在傳統歌唱藝術如戲曲、琴曲、曲藝、古曲等底蘊基礎之上,結合科學發聲方法,發展成能夠表達中華民族文化內涵和精神追求的聲樂藝術。
一、 對古詩詞歌曲創編的幾點思考
古詩詞歌曲是文學與音樂的最高結合,不同于任何一種歌曲體裁,除了現有的,被音樂學者挖掘和整理出來的古曲之外,我們還應根據古詩詞來進行再創作,擴充中國民族聲樂教學曲庫,更多更廣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精煉的語言、幽怨的意境、深邃的內涵、傳達著中國文化特有神韻。在創作時,不僅要繼承傳統聲樂曲的優秀成果,在創作上,更要創新,要有極具獨立思考能力的音樂品格,這樣創作出的作品不僅動聽、易于傳唱,更能為后人在音樂創作上留下具有啟示性的寶貴經驗。
1.從對李清照詩詞《殘花》的創作中看音樂如何體現詩詞意境
在創作這首作品之前,每天反復誦讀幾遍,查與李清照有關的一切歷史資料,深入了解該詩詞創作的文化背景。黃自曾說:“中國自己的音樂必須由具有中華民族的血統與靈魂而又有西方作曲技法修養的作者創作出來。”在詩詞的古典基礎上運用民族性調式加以譜寫,鋼琴伴奏編配上結合西方作曲技法,這樣創作出的作品更具意境和情感。
整首作品的音樂是采用民族調試,節奏平穩,結構規范完整。A段旋律平穩進行又綿延不斷,變徵及偏音的運用,讓音樂更加意境深遠,更能表達出詩詞背后的情感內涵。“花悲為花淚,花淚為花碎。”這兩句音樂上有規律的向下進行,就好比人在說話時,情緒悲傷,語氣變得深沉一樣,兩處“為”字上的音采用了調式外音,表現出深沉、感嘆、憂愁的情緒。另創作時對每一個字反復雕琢,每一個音都要盡量和字的四聲吻合,這樣演唱時更能表達出詩詞的文化內涵。
B段旋律上采用反復上行,旋律特點基本是音樂音之間的“近親繁殖”構成,但在鋼琴伴奏部分織體的力度和厚度卻在不斷增加,使得樂曲層次感增加,而且旋律連續在高音區的 “徘徊”使得演唱難度增加,同時更能表達出詩詞背后的深深悲苦之情。31小節有一處小7度大跳, “緣”字在變徵音上,表現出詞人寫到此處的絕望之情,進一步增加了歌曲的立體感和空間感。
2.從對古詩詞作品《伐檀》的編配中看古詩詞歌曲演唱更應逐字推敲
對于古詩詞歌曲,鋼琴伴奏的作用極大,不僅要能把握歌曲風格、意境,激發歌者的想象力和表現力,更要在前奏、間奏和尾聲中烘托歌曲的意境美。《伐檀》是魏國的民歌,反映了社會中下層民眾對統治者的不滿和憤恨,是《詩經》中反對剝削最有代表性的詩篇之一。
這首由作曲大師黃曉飛先生作曲的《伐檀》經姜嘉鏘先生演唱后意境深遠,極具音樂及文學價值,我根據原譜(簡譜)及姜先生演唱的民樂伴奏音頻,編配成了正譜,努力使經典的詩詞歌曲在全國各高校傳唱。該曲旋律巧妙結合了山西民歌素材,變化音使用非常獨到,意境深遠,因此在編配鋼琴伴奏時,更多地考慮其美學特征、力度及和聲功能,努力將歌曲的意蘊表達出來。恩師姜嘉鏘先生總結道,“古詩詞不僅語言美,它的音律韻味、聲調平仄都有聲樂的內涵,要把這些靈魂深處最美的東西唱出來才能感動人。”因此古詩詞歌曲的藝術性之高更需要鋼琴伴奏編配時的反復推敲和研究,通過不斷演唱實踐來檢驗其合理性。譜例第三小節用了減七和弦的分解,緊接著是跨度幾個八度的和弦襯托,表達出作品的哀怨情緒。
此處為歌曲核心部分,旋律采用山西民歌素材,節奏稍快,伴奏部分主要為注釋和弦來烘托情境,在16小節處長音時,伴奏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將民歌素材和現代作曲技法融合,使作品更具層次感。演唱時要做到每一個都有不同的聲音造型,這樣才可以努力做到像姜先生那樣 “一人千聲”。每一個字不同的造型,字與字之間,句與句之間都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寶藏,需要演唱時透過詩詞和音符看其本源,這樣的演唱才可以使詩詞歌曲重煥生機。
在古詩詞歌曲的編配中,不難發現其審美品格甚至高于我們常理解的藝術歌曲,旋律和歌詞的配合要求完美,并且鋼琴部分的整體風格要能凸顯出作品本身的審美境界,古詩詞中通常有一個字做各種裝飾音的變化和長短的變化,需要演唱者結合自身的理解來表現,因此在鋼琴部分既要合理又要意料之外,既要襯托旋律聲部又要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譜例中14小節 “清”字的處理,除裝飾音的運用,對聲音造型上要做到很好,演唱這個字時要先讓聲音進入頭腔,音色清涼,然后過渡到以胸聲為主,并且在大六度跳至下一個音時加入哭腔,聲音力度由弱到強變化,藝術變現力會非常豐富,這就是中國聲樂的獨特美,漢字的獨特美決定了演唱時逐字推敲的重要性,我們不能把中國歌曲唱的太簡單,歌唱時咬字太隨意,不考慮字的文化含義和聲音造型。
總之,在對古詩詞歌曲的創作與編配中,我更堅定了方向,文化自信要從我做起,從對傳統音樂的挖掘和傳承開始,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不斷大膽嘗試,對古詩詞歌曲的風格不斷深入探尋,找到它與任何一類作品都不同的獨特之處。我一直在這條路上努力,因為在音樂這個大課題中我們都是年輕者。在今后的演唱和教學中,將古詩詞歌曲放在首位,努力對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趙少英.中國古詩詞歌曲藝術的歷史遷延與現代復興[J].甘肅社會科學,2012(2).
[2]談親旸.走進美的王國——談中學古詩詞審美教學.科技風.
[3]夏小玲.淺議黎英海古詩詞歌曲的藝術特性[J].當代音樂,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