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
[摘 要] 通過回溯新近發生的互聯網數據泄露事件對用戶隱私造成的危害,從個人意識和社會協作層面、平臺管理與用戶活互動層面以及國家立法和國際合作層面來探討互聯網數據管理的缺失和改進點,引入并重新定義了“網絡平臺①”的概念作為研究的對象,著重于構建在大數據時代的一個多方聯動的互聯網數據管理結構體系,更好地保護用戶在互聯網使用過程中形成的隱私數據②,以應對數據管理問題所引發的用戶隱私泄露危機。
[關鍵詞] 互聯網數據泄露;網絡平臺;大數據;用戶隱私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15. 079
[中圖分類號] D0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8)15- 0196- 02
1 數據管理的形勢不容樂觀
根據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17年12月,我國的網民規模達到了7.7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5.8%。龐大的互聯網用戶量以及頻繁的互聯網使用使得數據產生、獲取和使用呈現幾何式的增長,造成了十分嚴峻的數據管理形勢。
從2016年國內百度搜索引擎深受輿論譴責的“魏則西事件”和最近發生的“假德邦物流事件”所展現的平臺運營商濫用數據牟利行為,到2017年“WannaCry病毒”引發的全球數據安全和用戶隱私危機展現出的國際合作缺失,再到2018年3月份新近發生的“facebook用戶隱私泄露事件”所造成的大規模用戶數據被用作政治籌碼所展現的用戶信息被利用等。這些為人所熟知且造成重大社會危害的事件都表明數據安全形勢不容樂觀,用戶隱私的防護存在著諸多的隱患,因此尋求一個多層面的防護體系以應對危機的產生和擴散刻不容緩。
2 互聯網數據管理與隱私防護策略
2.1 個人防護意識提升與加強網絡社會協作并行
用戶在使用互聯網時,要時刻緊繃隱私安全的“弦”,要形成確認設備安全、賬戶安全、站點安全、交互安全和財產安全的“安全習慣”。
設備安全是指對自己常使用的互聯網設備進行經常性的安全檢查并確認安全更新,對于短暫使用的互聯網設備不遺留重要文件和信息。賬戶安全是對用戶包含社交軟件賬號、支付密碼等在內的個人信息的有效防護,避免被他人所不當獲取。站點安全是指不輕易訪問推送和不安全網站,不輕易點擊網站的非安全性鏈接,不輕易下載不能確認安全的軟件等。交互安全是指通過通訊軟件和交互頁面的交流時不過多涉及個人隱私,要具備個人隱私的防護意識。財產安全則是指在涉及網絡交易和轉賬時要確認對方的身份,并對自身的金融類賬號做好嚴密的防護工作。
網絡社會協作③的目的在于構建數據管理架構以保護用戶的個人隱私不被泄露。作為整個網絡社會協作的組成部分,本文著重強調政府網絡監管、網絡平臺合作和網絡社區監管三者之間的協作關系。
政府監管是整個金字塔的“基石”和重要支撐力量。通過網絡公約和法律規范來對現實層面對用戶的隱私進行保護。政府對于網絡的監管以“用戶滿意”為宗旨,旨在約束網絡平臺的數據獲取和使用途徑,打擊網絡攻擊和沖擊社會正常秩序的網絡平臺以更好地維護網絡用戶的隱私和正當利益,做到立法與執法并進,監管與整治并行,對于數據的安全存儲和正當使用進行存儲和使用上的規范,減少其被濫用的可能。
網絡平臺合作作為“橋梁”和數據管理的“受力點”。通過形成的“峰會”和“論壇”機制,利于相互之間的利益點的挖掘以降低沖突風險,相互之間就數據的管理合作分享有益經驗和技術支持,以“戰略性數據管理合作”取代傳統互聯網模式下的“戰略性數據競爭”,形成數據流通使用的“閉合環”,遏制數據泄露造成的用戶隱私危機風險。
網絡社區監管是有效的媒體監督協作手段,起著信息傳遞的“神經”作用。在網絡社區之中,用戶自由發表言論和相互之間的協作關系,對政府和平臺的數據管理失當行為進行輿論監督和協作管理,從而在反向層面上對用戶隱私數據安全進行有效防護。
2.2 平臺加強數據安全管理與用戶互動力度提升并行
網絡平臺自身的數據管理建設直接關系著用戶隱私的泄露風險。對于設備的管理,要進行定期的安全風險排查并進行風險的技術性補救,不以控制設備和獲取用戶隱私為目的預留“技術后門”,嚴格執行企業的用戶隱私條款。
對于運營網站和應用軟件的互聯網企業,除站點維護和隱私條款修訂外,對自身在試運營中所獲取的用戶數據第一要進行嚴格的管理,從自身管理層面避免被不當獲取成為不當牟利的工具,第二要根據政府的政策和條款進行規范化的存儲和使用,不能隨意濫用,從政策遵循上進行管理,第三要加強相互之間的合作,互相進行管理和技術的交流,從技術層面防護自身數據和用戶隱私。
與使用用戶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對促進網絡平臺自身的數據管理建設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的溝通協作一方面是促進網絡平臺本身發展的信息來源和發展動力,另一方面也是控制數據危機惡化發展的有效溝通機制以及用戶“知情權”和“參與權”的有效保證。
2.3 國內網絡安全法治化與加強合作并行
對于網絡世界的立法和監管執法,國外的立法工作啟動時間較早。例如作為電腦的發源地,同時也是當今世界互聯網世界的實際主宰者——美國,早在1978年,佛羅里達州就頒布了《電腦犯罪法》,之后美國又相繼通過了《1998年兒童在線隱私保護法》、《未成年人互聯網保護法》等有關互聯網安全的法律。在國家安全層面立法中,2001年國會通過的《愛國者法》也含有涉及互聯網管理和監督的相關條款
我國堅持依法管理、科學管理、有效管理互聯網的原則,努力的完善法律規范、行業自律、加強技術支持、公眾監督和進行社會教育相結合的互聯網管理體系。自1994年我國接入互聯網以來,相應的機構設置和立法工作即有條不紊地展開,并相繼頒布了一系列規范互聯網使用的法規條文。
近些年互聯網安全環境復雜多變,我國于2016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針對當前的數據泄露和個人隱私防護等均做出了相應的法律規定。
除了國內立法行為以外,國際間網絡合作對打擊互聯網絡攻擊和維護用戶隱私安全也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義。
我國長期以來就是網絡安全國際的最大受害國之一,也因此我國長期以來始終支持并積極開展國際間的互聯網安全合作,如派員參加了歷次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及其他相關的互聯網安全峰會,與東盟簽訂了一系列的國際間的網絡安全框架協議和政府間合作協定并就打擊網絡犯罪行為同美國、英國、意大利等國家和地區展開多邊合作。
當前世界各國在網絡管理中既有著一致的利益訴求,同時也存在著各種因素下的利益分歧,對于相互之間的合作有著開放的態度卻也存在著安全上的擔憂,網絡世界既是合作的領域同時也是各國間看不見硝煙的戰場。
也因此,國際間區域合作是走向全球合作的重要步伐。區域國家間的交流合作以及框架協議的簽訂能夠為更廣泛的國際化合作掃清互不信任的障礙,從而形成區域對區域的國際合作形式,對于整個世界互聯網數據安全和用戶隱私防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3 結 論
為了更好地加強互聯網數據管理,以減少用戶隱私數據遭到泄露并被違法濫用的風險,用戶個人的使用習慣的改變和防護意識的提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環節”,社會化的互聯網監管協作是對用戶使用機制的有效“監督防護機制”,網絡平臺間的交流合作、規范化引導以及加強與用戶的互動是互聯網數據管理的“內部力量”,而國家立法與國際化交流合作則是數據管理和用戶隱私防護的關鍵“外部強力”。如“木桶效應”一般,各個層面的數據管理和隱私防護機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危機總是從“短板”侵入,因此多方發力、齊頭并進才能獲得最佳的效果。
主要參考文獻
[1]邱均平,李艷紅.社交網絡中用戶隱私安全問題探究[J].情報資料工作,2012(6):34-38.
[2]劉雅輝,張鐵贏,靳小龍,等.大數據時代的個人隱私保護[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15,52(1):229-247.
[3]齊榮.用戶隱私研究綜述[J].軟件,2015,36(01):125-130.
[4]廖璠,黃丹珠.國外圖書館用戶隱私保護理論與實踐研究進展[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2,35(4):120-123,128.
[5]袁靜,賈聰聰,李思藝.高校圖書館情景敏感服務中的用戶隱私保護研究[J].圖書館,2015(1):73-77.
[6]Chunhui Piao,Xiaoyan Li,Xiao Pan,Changyou Zhang.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for a Mobile Commerce Alliance[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6(18):5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