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浩森 楊會改
內容摘要:針對目前尚缺乏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對區域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評價的問題,本文在國際競爭力的理論基礎上,對區域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形成機理進行分析,構建起了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評價理論模型和指標體系,并通過對國內外28個典型區域的評價研究,提出了基于價值鏈優化現代產業結構、基于創新鏈增強產業體系創新能力和基于生態鏈促進產業體系協同進化的提升區域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的思路。
關鍵詞:現代產業體系 國際競爭力 形成機理 評價指標體系 因子分析法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縱觀全球,產業是現代經濟體系的基礎,發達地區的競爭優勢集中體現在現代產業體系的國際競爭力之上。然而,如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國際競爭力,需要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作為指導。目前我國對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的研究較多,對產業體系評價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尤其是尚無專門針對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評價的研究。本文試圖通過從區域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的形成機理分析起步,構建區域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評價的理論模型與指標體系,并進行實證研究,以期為相關產業發展研究和提升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提供一定的參考。
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的形成機理
關于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已有許多成熟的理論支持,如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邁克爾·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全球價值鏈理論、IMD(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和WEF(世界經濟論壇)的國際競爭力理論等。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屬于國際競爭力的范疇,因此其研究理論和框架應來自于國際競爭力的研究。
(一)國際競爭力與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的概念模型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影響國際競爭力的因素愈加復雜,國際競爭力的內涵也日益豐富,因此國際競爭力概念模型的建構從最初僅集中在競爭優勢視角,逐步轉化為考慮創新、全球化、消費需求升級等多種視角。當前,國內外的國際競爭力評價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企業及單一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的評價。宏觀層面的國家競爭力評價,在早期主要側重于從國際貿易視角和匯率視角進行評價,當前IMD和WEF兩大機構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則是最權威和全面的典型代表;而微觀層面的企業及單一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差異性較大,研究者往往從關注的不同影響因素作為切入點構建指標體系,較為典型的代表為“鉆石模型”與“五力模型”等多維評價視角、購買力評價(PPP)視角、價格與成本視角等。隨著國際競爭力概念模型的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概念模型的構建應充分融合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趨勢與特征。
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利用國內外各種資源構建的現代產業體系,在國際市場上能夠比競爭對手提供更多的價值,并使所在區域獲得較高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整體能力。從國際競爭力的理論基礎看,無論從何視角切入,大多研究者均認為在國際競爭中獲得主動權的關鍵是擁有區別于其他國家的競爭優勢,而“價值活動”在獲取競爭優勢中起著主導的作用。現代產業體系“價值活動”主要表現在將產品和服務市場順利轉化為貨幣的價值創造過程和在國際上具備影響力的價值轉移過程。影響“價值活動”的因素較多,創新是其中最重要的推動力量,因此現代產業體系的國際競爭力主要的實現途徑為現代產業體系通過各種資源實現價值創造,并轉化為國際競爭優勢。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的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
(二)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的形成機理
與傳統的產業體系相比,現代產業體系是動態的,與產業的發展趨勢密切相關。現代產業發展呈現出了以下三種趨勢:一是創新成為核心驅動力,二是全球化擴散(開放)、地方化集中(集聚)并存,三是分工協作精細化、網絡化和產業融合并存。因此,根據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的概念模型,可以從產業價值鏈、產業創新鏈和產業生態鏈的相關理論出發,理清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的形成機理。
產業價值鏈反映的是產業創造的總體價值在產業鏈中的分布,基于價值鏈分析,需要結合微笑曲線對產業鏈進行完善和更新,對內部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升級,使現代產業體系中產業能夠占據價值鏈關鍵環節,為現代產業體系提供更高的價值競爭優勢。產業創新鏈反映的是創新主體和要素在產業鏈中的分布,基于創新鏈分析,推動現代產業體系發展的關鍵,不僅僅在于創新的某一個環節,而是在現代產業體系中形成創新網絡,創新網絡中的各個創新活動都能為現代產業體系提供創新競爭優勢。產業生態鏈反應的是產業體系的內、外部組織形態,基于生態鏈分析,現代產業體系應形成關鍵主導產業群落,而內、外部產業要素相互依賴和不斷協同進化,為現代產業體系不斷演化更新而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提供重要支撐。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的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以價值鏈為基礎的產業價值活動產生的競爭力,可以稱為價值競爭力;二是以創新鏈為基礎的產業創新帶來的競爭力,可以稱為創新競爭力;三是以生態鏈為基礎的產業內部協同進化產生的潛在競爭力,可以稱為潛在競爭力。價值競爭力貫穿于整個競爭過程中,是整個競爭活動的根本;創新競爭力影響著最關鍵的價值創造和價值轉移過程,是整個競爭活動的核心驅動力;潛在競爭力關系著競爭的未來發展趨勢,是競爭活動的隱形作用力。三種競爭力相互作用形成現代產業體系的國際競爭力。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的形成機理如圖2所示。
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評價模型構建及評價
(一)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評價理論模型
對于國際競爭力的評價有以競爭結果和競爭影響因素評價兩種出發點,前者以IMD和WEF兩個機構進行的國家競爭力評價為代表,后者以“鉆石模型”為代表,為了較為全面地反映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的影響因素、競爭過程及競爭結果,本研究考慮采用兩種方式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價。現代產業體系的創新競爭力和潛在競爭力是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影響因素,體現在整個競爭過程中;價值競爭力是在現實情況下對外表現出的直接競爭結果,在評價中可以稱為現實競爭力。因此,本研究將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界定為現實競爭力、創新競爭力和潛在競爭力三者的合力,如圖3所示。
(二)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評價
1.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根據以上建立的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評價模型,按照系統性、科學性、可比性、可量化性、可獲得性等原則,結合現代產業體系的內涵與特征,從目標層、系統層和指標層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2.比較對象選取及數據標準化處理。為了明確國內區域現代產業體系在全球現代產業體系中的國際競爭力位置,根據系統性、科學性及數據的可比性、可量化性,國外比較對象選取世界公認的主要發達國家(亞洲國家:日本、韓國、新加坡;歐洲國家:法國、德國、英國、荷蘭;美洲:美國、加拿大;大洋洲:新西蘭、澳大利亞);國內比較對象選取8個國家中心城市(或正在建設)(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中國城市競爭力年鑒》中2010-2015年排名靠前的8個城市(香港、深圳、杭州、蘇州、大連、青島、寧波、南京)與中國平均水平,共計28個評價對象。
由于國內區域主要為城市,而國外比較對象均為國家,因此在指標上均采用具有可比性的無量綱指標或人均、單位GDP等均值指標。查閱國家統計局網站、世界銀行統計數據庫、各城市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等,由于數據的可獲得性,統一采用2015年數據進行評價。為了消除區域規模差異及評價指標屬性的影響,研究對參與評價各指標值進行標準化處理,盡量降低不可控因素影響,使用無量綱指標數據進行評價。采用極值標準化的方式,Xi=[ xi-min(xi)]/[max(xi)-min(xi)]。其中Xi為標準化后的指標值,min(xi)為該指標在所有區域序列中的最小值;max(xi)為該指標在所有區域序列中的最大值。
3.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評價。本研究構建的指標體系包含三個層次,涉及多個指標,適合采用多因素綜合評價方法。因子分析法可克服主觀因素的影響,使評價結果更客觀地反映系統的真實情況,因此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進行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的評價。
根據因子分析法的模型和原理,采用SPSS18.0軟件對區域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進行評價分析。為了保證分析方法的科學性,對收集的變量數據進行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檢驗,樣本的KMO值為0.707,大于統計學給定的一般評定標準,可以做因子分析;Bartlett檢驗的近似卡方值為341.054,在自由度(df)為66的條件下顯著性概率(Sig.)為0.000,小于顯著水平0.05,拒絕原假設,說明變量之間存在相關關系,適合做因子分析,如表2所示。
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評價結果分析
(一)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影響因素
根據 SPSS分析結果,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提取原則提取主成分因子,當提取到4個主因子時,解釋的方差貢獻率(見表3)達到87.057,說明新的4個主因子可以保留原始數據的大部分信息,以此4個主因子分析可以大大減少原始數據的復雜性。
從旋轉后的因子載荷表(見表4)可以看出,第一個主因子(F1)上占有較高載荷的因子為:人均GDP、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二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比例、貿易競爭指數,主要反映的是產業結構狀況,可以解釋為產業結構因子;在第二個主因子(F2)上占有較高載荷的因子為:城市化率、出口依存度、國際旅游收入占GDP比重,主要反映的是城市化與產業發展的協同、經濟開放對現代產業體系的影響,可以解釋為產業生態因子;第三個主因子(F3)上占有較高載荷的因子為:R&D;經費投入占GDP比重、每萬人專利申請量,主要反映的是創新的影響,可以解釋為產業創新因子;第四個主因子(F4)上占有較高載荷的因子為:每千人寬帶用戶數,主要反映產業信息化融合的潛力,可以解釋為產業信息化因子。
從表5中可以看出,產業結構因子(F1)的貢獻率為40.537%,是對現代產業國際競爭力影響最大的因素;產業生態因子(F2)的貢獻率為21.102%;產業創新因子(F3)的貢獻率為13.691%;產業信息化因子(F4)的貢獻率為11.728%。此4個因子可以看作是區域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影響因素。
(二)區域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評價結果
根據旋轉后的主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及標準化后的指標數據,計算得出2015年各評價區域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綜合得分情況,見表6所示。
從表6可以看出,在總體得分排名中,國內城市差異性較大,北京、深圳和上海占據前三名,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高于發達國家水平,但是其余城市均排在較為靠后位置,而發達國家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綜合得分均處于上等水平。從得分原因來看,北京、深圳和上海得分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產業創新因子的影響,這三個城市的R&D;經費投入占GDP比重和每萬人專利申請量均遠高于比較區域;而發達國家綜合得分較高的主要原因是產業結構因子優于國內大部分城市,新加坡、日本、荷蘭、美國、法國等區域,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均高于70%,而國內主要城市除北京、上海、廣州外該項指標均在55%左右。
從各主因子得分情況看,發達國家產業結構因子(F1)、產業生態因子(F2)和產業信息化因子(F4)得分情況總體高于我國主要城市,但我國主要城市產業創新因子(F3)得分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產業結構因子(F1)排在前十位的區域我國除香港和北京外,均為發達國家,這些區域大多已經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產業結構中農業和工業占比非常小,服務業均占有較大比重,服務業大多占據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對現代產業體系能夠產生最為直接的競爭優勢。我國大多城市產業結構中農業占比高于發達國家,而工業化發展不充分,服務業占比低于60%,產業多處于價值鏈相對低端環節,造成最為重要的現實國際競爭優勢不強。產業生態因子(F2)和產業信息化因子(F4)得分排在前十位的區域我國主要城市占比較少,主要是因為我國許多區域城市化水平、經濟開放程度及信息化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對現代產業體系的生態協同進化作用相對不強,造成現代產業體系的潛在國際競爭力弱于發達國家。產業創新因子(F3)得分排在前十位的區域中除了日本、韓國外,均為我國城市,說明我國近年來大力開展創新創業取得了十分積極的成效,逐步形成了區域現代產業體系的創新競爭優勢,提高了現代產業體系在國際競爭中的創新競爭力。
提升區域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的思路
現代產業體系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根據區域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的形成機理與重要影響因素,現代產業體系產業結構是價值創造的直接來源,也是價值優勢的關鍵體現,是提升區域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的最關鍵著力點;產業創新是現代產業體系價值創造和轉移的重要驅動因素,形成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中的創新競爭優勢;現代產業體系內部要素自組織能力及與城市、經濟等系統的協同進化能力可促進現代產業體系形態演進升級,為充分適應產業發展趨勢提供重要支撐,是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潛在競爭力。因此,通過對比評價研究,得出可以通過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價值鏈、創新鏈、生態鏈的系統升級來提升區域現代產業體系的國際競爭力。
(一)基于價值鏈優化現代產業結構
圍繞全球價值鏈分工,依據微笑曲線,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促進產業體系中各個產業鏈環節能夠產生更高的價值增值,使現代產業體系在全球價值鏈梯度轉移和多層次化趨勢中擁有更大的價值競爭力。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逐步提高現代服務業占比,推動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增強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提高制造業技術含量、創新水平等,推進制造業由低端環節向附加值更高的價值鏈環節延伸;參與服務業全球化進程,提高現代服務業對外開放水平,促進現代產業體系價值轉移能力。
(二)基于創新鏈增強產業體系創新能力
圍繞現代產業體系中的產業價值鏈及關鍵環節,整合創新資源,以增強主導產業創新鏈條為基礎,逐步形成產業創新網絡,增加創新合力,為現代產業體系提供更強大的創新競爭優勢。完善創新主體,根據不同產業特征,以創新實現過程為基礎,完善產業配套、投融資、技術研發、技術孵化、產業交易、成果轉化等創新鏈條上的創新主體;加強創新主體之間合作,建立“政-產-學-研-用”的技術聯盟,發揮各自優勢,實施合作創新;完善創新政策支撐,圍繞區域產業的整個創新鏈薄弱環節,加強針對性政策設計和實施,提高現代產業體系創新力量的規模效益和溢出效益。
(三)基于生態鏈促進產業體系協同進化
圍繞現代產業體系的系統性特征,在現代產業體系中培育多維產業生態鏈,對系統內、外部產業要素進行整合,形成產業生態系統,提高產業體系內部穩定能力、外部開放能力和協同進化能力,增強現代產業體系的潛在競爭力。對產業要素資源進行整合,不斷提高優勢產業的集聚化水平,形成核心產業,從而提高現代產業體系的整體規模和抗風險能力;提高系統開放能力,建設開放型經濟模式,吸收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資源;通過推動制造業服務化、服務業信息化等手段加快產業融合,促進關聯衍生產業形成,使現代產業體系內部產業相互對接、相互聯系,形成各產業協同發展、共同進化的產業系統演進和迭代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美]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華夏出版社,2002
2.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工業發展報告2002/2003[M].中國財政科學出版社,2002
3.王勤.當代國際競爭力理論與評價體系綜述[J].國外社會科學,2008(6)
4.龔艷萍,屈寧華.技術創新能力對中國高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影響的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2008(4)
5.楊柳.電影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博士論文,2013
6.唐龍.產業體系的現代性特征和現代產業體系的架構與發展[J].經濟體制改革,2014(6)
7.張明哲.現代產業體系的特征與發展趨勢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0(1)
8.朱俊蓉.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三鏈融合實證研究——以四川省滎經縣微晶產業為例[D].西華大學碩士論文,2015
9.蔡堅.產業創新鏈的內涵與價值實現的機理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6)
10.李金津.企業生態鏈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1
11.柳巖.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現狀與評價[J].技術經濟,2010(12)
12.喻潤,溫艷萍.基于動態因子分析法的亞洲地區上海港國際競爭力評價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7(6)
13.李福祥,劉琪琦.我國地區金融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研究——基于面板數據的因子分析和topsis實證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6(3)
14.趙青華,岳曉暉.基于因子分析的經濟發展影響因素分析[J].投資與合作,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