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
內容摘要:當前,我國處于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調整的新常態時期,供給側改革成為適應當前經濟新常態的必然選擇,其目的便是通過市場驅動和政府推動,使資源的供給方和需求方實現有效匹配和對接,以此來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供給,而共享經濟的出現,順應了供給側改革以產業結構優化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理念,可以說共享經濟正是供給側改革中的重要一環。本文首先分析了共享經濟模式演化與發展現狀,接著對當前共享經濟模式產品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析,進而指出了解決當前共享經濟模式產品供需匹配問題的建議,以期能幫助我國共享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關鍵詞:共享經濟 供需匹配 供給側改革
前言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國社會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而共享經濟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誕生的一種將閑置資源或服務進行分享的新興商業模式。共享經濟的出現,極大的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理念和消費方式,帶來了社會經濟生活的全新變革,使消費者更加在意產品的使用價值和供需匹配度,而不是僅僅追求獲得產品的所有權。現階段我國經濟開始進入增速放緩、產業結構亟需調整、人口紅利消失的新常態時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適應當前經濟新常態的必然選擇,而供給側改革主要是指對供給端和需求端加強管控,實現資源的供需匹配和對接,釋放資源的潛在價值,提高資源的供需和匹配效率。因此,在共享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加強產品供需匹配的有效協同,才能保證共享經濟的穩定發展,促進我國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入。
共享經濟模式的演化與發展現狀
共享經濟也可以稱為協同消費經濟,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學家費爾遜于1976年提出的。當前學術界對于共享經濟的具體內涵還沒有統一的定論,但是從共享經濟的運行機制來看,它是基于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建立起來的,通過網絡中介平臺,將閑置資源或服務的使用權暫時轉讓,同時可以獲取一定的經濟補償的經濟模式。以下對共享經濟模式的演化、共享經濟發展現狀進行闡述。
(一)共享經濟模式的演化
共享經濟的本質就是通過供需匹配,提升閑置資源或服務的利用率。從供給方的角度而言,就是通過供需匹配,在特定的時間內將自身閑置的資源或服務的使用權暫時轉讓,同時獲取一定的經濟收益;從需求方的角度而言,就是在不需要獲得資源或服務的所有權的前提下,只需付出少許的資金便可以暫時獲得其使用權,滿足自身需求。而共享經濟的發展和演化,其實就是一個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的過程。去中介化指的是共享經濟的出現可以使供需雙方繞開了傳統的商業機構,直接進行匹配和對接,進而提供一定的產品或服務;再中介化就是供需雙方雖然繞開了傳統商業機構,但是為了讓供需雙方更深入和廣泛的彼此接觸,將二者接入互聯網共享經濟平臺中,有利于更加精準的匹配和對接,因此,再中介化的目的便是要擴大供需雙方的接觸頻次和接觸面積,更有效地提升供需匹配效率。
(二)共享經濟發展現狀
交通共享領域。目前,我國交通共享領域主要有共享網約車、共享單車、共享巴士、共享停車位四個細分領域。交通共享作為我國共享經濟的領軍領域,在剛出現時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其發展也不斷壯大。交通共享領域的杰出代表企業便是滴滴打車,滴滴打車是2012年10月上線的在線打車軟件,從最初只在北京有16位注冊司機開始,到2016年,滴滴打車幾乎覆蓋到了國內所有大中型城市,總計有65萬名在線注冊出租車司機,日均接單額超過了120萬單,根據易觀智庫發布的市場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底,我國共享網約車領域在線注冊用戶達到了6.8億人,其中滴滴打車以62.14%的市場占有率成為我國共享網約車中注冊用戶最多的企業。共享經濟在交通出行領域的應用,使消費者的出行方式更加多樣化和細化,更重要的是,交通共享經濟有效解決了交通工具和服務分配不均等各種現實問題,有利于資源的再分配和優化。
餐飲共享領域。當前,我國餐飲共享領域主要有三種模式,首先是私廚共享,即個人廚師在共享平臺發布菜單,用戶下單后,由物流公司配送至用戶家中,這種模式與O2O外賣類似;其次是家宴共享,即商家在共享平臺發布美食邀請,用戶可以挑選喜歡的商家,上門品嘗;最后是菜譜共享,即企業在手機移動端開發菜譜共享APP,吸引用戶注冊,搜索和分享美食菜譜。根據中國電商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成為我國餐飲共享領域井噴之年,各種餐飲共享平臺層出不窮,其交易規模達到了1827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幅達到了360%,但是隨著我國對餐飲共享領域和網絡餐飲服務的監管變嚴格,大量的餐飲共享平臺紛紛受到限制,餐飲共享領域正面臨嚴峻的考驗。
住宿共享領域。現階段我國在住宿共享領域主要存在三種模式:C2C模式,即個人對個人的開放式短租模式,目前主要的代表性企業為小豬短租;B2C模式,即房屋所有人只需提供房屋,由住宿共享平臺進行統一管理和匹配,出租收入由房屋所有人和共享平臺按比例分成,代表性企業為途家網;產權共享模式,即房屋所有人將房屋產權共享,提供房屋換住服務,主要以我享度假為代表企業。根據中國電商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底,我國住宿共享領域的交易規模達到了326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幅達到了90%,房屋共享平臺中注冊房屋數量達到了260萬套之多,注冊用戶超過3700萬人。隨著共享經濟理念在消費者中的傳播不斷加深,以及消費者生活水平的提升,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我國住宿共享領域規模將進一步擴張。
共享經濟模式下產品供需存在的問題
(一)共享產品供大于求
現階段,在我國某些共享經濟領域長期存在供大于求的局面,以共享單車為例,根據中國電商研究中心的數據,自2014年開始,OFO單車已經在上海投放了超過20000輛共享單車,而摩拜單車則計劃在未來一年時間內,在全國各大中型城市投放近300萬輛共享單車,大多數共享單車都被安排在城市中心商圈等核心位置。而每個城市都有單車容納量的警戒線。當前我國各大中型城市均出現了共享單車過量投放的情況,隨之而來的各種問題便開始顯現,比如,過量投放共享單車導致單車占用車道影響了交通運行和城市規劃,違背了共享經濟以利用閑置資源為目的的初衷,造成了資源浪費,多余的資源被破壞,更重要的是,這種盲目的投放行為顯示出共享單車企業在單車供需方面的失控,這并不能算共享經濟,而將城市用戶的基本用車需求和共享單車的供應進行匹配,在提升資源利用率的同時,通過對產品供需的精準匹配,避免資源的浪費,盡可能為城市節省空間,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經濟。
(二)共享產品供不應求
當前,在交通共享領域和住宿共享領域長期存在供不應求的狀況,其原因在于,在共享交通和共享住宿領域普遍成本較高,往往是需求方較多,而供給方較少,尤其是在交通和住宿高峰階段,市場需求變大,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在交通共享領域,以滴滴打車為例,為了緩解用車高峰期出租車運力不足、供不應求的狀況,滴滴打車推出了專門針對早晚高峰期和偏遠地區的動態加價策略,不僅對供給方,也就是出租車司機形成獎勵機制,還方便了需求方,也就是乘客能快速下單成功。通過動態加價的形式,使供需雙方能夠在價格因素的影響下,更精準的相互匹配和對接,提升了運行效率;在住宿共享領域,以共享宿舍為例,共享宿舍一經推出便受到了熱捧,一時間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其主要原因就是相比高校宿舍,其他住宿形式成本較高,且高校宿舍還能提供食堂等其他附加值產品,因此,高性價比成為其受到熱捧的關鍵,這種供不應求的局面,正是宿舍供給和需求不能及時匹配和對接造成的。
共享經濟模式可持續發展核心—供需問題
(一)共享產品供給對需求的制約和刺激
共享產品的供給對需求的制約和刺激作用主要以產品供給的服務質量為指標來衡量的,這里提到的服務質量是一個廣泛的概念,以共享單車為例,其服務質量主要指共享單車的便利性、經濟性、舒適性、易用性等多種要素。而在這種服務質量的影響下,共享產品供給對需求的制約和刺激主要體現在共享產品本身。如果共享產品的供給不斷增加,盡可能地滿足消費者對共享產品的需求,那么共享產品的服務質量則會大大提升,同時消費者需要付出的成本將會隨之下降,從而促使原本因為共享產品服務質量低下而被壓抑的產品需求重新產生,由此帶動共享產品需求的增加;反之,如果共享產品供給不能滿足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其服務質量隨之下降,就會進一步抑制消費者使用共享產品的需求,從而極大地限制了消費者對共享產品的需求。
(二)共享產品需求對供給的制約和刺激
消費者對共享產品需求的不斷增長,會導致共享產品的供需問題不斷加劇,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現有的共享產品要承擔非常大的供需壓力,為了能夠緩解這種供需難題,必須持續增加共享產品的供給,從而促進共享產品供給的發展;反之,如果沒有了需求,那么單純的供給便失去了意義,在共享產品需求不增加的前提下,已有的共享產品的存在已經能夠滿足需求,如果再單方面增加共享產品的供給便無用武之地,這將會極大地限制共享產品供給的發展。
圖1為共享經濟的三要素,從中可以看出,共享經濟從參與要素上可以分為,供給方、需求方和共享平臺,其中供給方是閑置資源或服務的提供者,需求方為共享經濟的消費者,共享平臺則主要作為第三方中介,為供給方和需求方提供資源搜索和匹配服務。在三者重合的部分,才是真正的共享經濟,也就是通過共享平臺匹配連接的閑置供需。在傳統的商業模式中,價格是影響消費者消費決策的核心問題,而共享經濟模式則是致力于使供需信息有效匹配和對接,利用互聯網等高新科技,提升匹配準確度和匹配效率,同時使閑置資源的價值最大化。由此可見,合理的供需匹配才是共享經濟的核心,而穩定的資源供需和順暢的匹配機制,不僅是共享經濟改變原有消費理念和消費習慣、挑戰傳統經濟秩序的關鍵,還是共享經濟模式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而在實際的供需匹配時也要注意,必須充分理解共享產品的供需雙向制約互動關系,切不可單純的認為只要不斷增加共享產品的供給,就會滿足消費者對共享產品的需求,就會實現共享產品的合理供需匹配,而忽略了在增加供給的同時又刺激了新的需求的出現,使之前暫時的供需匹配平衡狀態被打破。
共享經濟模式產品供需匹配建議
(一)優化供需匹配模型,合理供應共享經濟產品
要想解決當前共享經濟模式下產品的供需匹配問題,首先可以從優化供需匹配模型的角度,將用戶需求按不同類型進行細分,然后分別建立模型,通過精準的供需匹配,為不同需求類型的用戶合理提供共享經濟產品。以OFO共享單車為例,OFO公司長期存在的供需矛盾是:一方面,用戶有了用車需求,但是無法及時進行處理;另一方面,在一些較為偏遠地區,還有大量閑置的單車無法利用。在這個供需模型中存在的問題是,單車的供給與用戶的需求,無法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有效匹配和對接。因此,可以利用大數據對供需匹配模型進行優化,將用戶的實際用車需求進行細化,在該案例中,可以將用戶的需求分為三個類型:臨時用車需求;預約用車需求;即時用車需求。在精確定位用戶的用車需求后,可以通過大數據,配合豐富的共享經濟產品,根據用戶用車需求的不同,合理供應共享單車服務,實現共享單車在供需關系上的高度匹配。對于有臨時用車需求的用戶,可以通過正常投放共享單車,盡量將覆蓋規模擴大,保證用戶隨時有車可用;而對于預約用車用戶,首先可以利用長期收集的數據建立的供需匹配模型,分析經常出現預約的時間點和區域,然后針對性的進行提前投放,對預約較多的區域可以開設專門的共享單車車棚,進行大量投放,保證用戶隨時可用;對于用車需求用戶和接單用戶,在單車不夠用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共享平臺進行下單和接單,通過優化供需匹配模型,及時為用戶就近匹配,實現供需關系上的高效對接。
(二)合理利用閑置資源,提升信息供應能力
當前,部分共享經濟領域之所以存在供不應求的狀況,主要是由于供給方提供的具有價格優勢的閑置資源或服務較少,而需求方的需求量較大,使共享經濟產品展現出較強的性價比,由此導致共享經濟產品的供需匹配問題。因此,共享經濟企業要加大投資建立強大的線下搜集體系,積極尋找社會閑置資源,并加以合理利用,將其轉化為共享經濟產品來投入市場中,同時,要加強整合和協調能力,保證資源的及時供應。另外,還要提升共享經濟平臺的信息供應能力,共享經濟之所以出現產品供需匹配問題,根本原因就是共享信息的不對稱,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引入大數據等高新科技技術,提升共享經濟平臺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使供應方及時、高效地與需求方對接,提高產品的供需匹配效率,才能真正解決共享經濟模式產品供需匹配問題。
綜上所述,我國正處于供給側改革進程中,其根本目的便是加強對供給方和需求方的管理和建設,努力促進二者的匹配和對接,實現產品和資源的供需匹配,保證市場的高效配置。與此同時,共享經濟的出現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也極大的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理念和方式,但是現階段共享經濟還存在著諸多問題,而產品的供需匹配問題便是限制共享經濟發展的一大障礙。本文從優化供需匹配模式和合理利用閑置資源兩方面給出了解決共享經濟產品供需匹配問題的建議和路徑,從而促進我國共享經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楊,黃艷希,谷瑋.全球價值鏈視角下的中國產業供需匹配與升級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7,34(4)
2.顏宏亮.“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職業崗位群素質能力供需匹配度提升的路徑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7)
3.鄭志來.供給側視角下共享經濟與新型商業模式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6(6)
4.西鳳茹,王圣慧,李天柱,侯錫林.基于大數據產業鏈的新型商業模式研究[J].商業時代,2014(21)
5.郝睿,楊菊紅,王旭明.生產者博弈與市場的供需平衡[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