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桂清
【摘 要】目的:將無縫隙護理管理應用在內科患者中,探究提高內科患者護理質量的效果。方法:此文開展研究資料為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本醫院內科收入及分析的60例患者,參考隨機數字表法實行分組,一組收入30例,常規護理管理運用在參照組,無縫隙護理管理運用在實驗組,統計兩組患者的基礎護理質量評分值、病房管理評分值、病歷書寫評分值、健康教育評分值、護理操作評分值、護理滿意計算率。結果:實驗組患者的基礎護理質量評分值、病房管理評分值、病歷書寫評分值、健康教育評分值、護理操作評分值較參照組患者相關數值更高,P<0.05,表明數據檢驗的統計學意義,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計算率較參照組患者相關數值更高,P<0.05,表明數據檢驗的統計學意義。結論:對內科患者開展無縫隙護理管理能夠提高護理質量。
【關鍵詞】無縫隙護理管理;內科;護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7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7-03--02
本研究將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本醫院內科收入及分析的60例患者作為實驗資料,評價將無縫隙護理管理用在內科患者中對提高護理質量的效果及價值。
1 資料及方法
1.1 基線資料
本文參加研究資料是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本醫院內科收入及分析的60例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開展分組,一組納入30例患者,參照組男:女是18:12,年齡從21歲到77歲,(44.26±3.02)歲是其年齡平均值;實驗組男:女是19:11,年齡從20歲到76歲,(44.24±3.05)歲是其年齡平均值。分析以及比較參照組與實驗組內科患者基礎資料,P>0.05,無數據比對的差異值。內科患者與患者家屬都知情本文研究內容且將知情同意書提前簽訂,得到醫學倫理會相關批準和允許。
1.2 方法
常規護理管理實施于參照組內科患者,按照醫生囑咐開展對應護理配合,對患者病情進行嚴密關注等。無縫隙護理管理實施于實驗組內科患者,按照護理工作人員的護理水平、臨床經驗等開展分組,對職責范圍進行量化,明確各位護理工作人員的職責,采取責任制對患者予以健康教育護理、用藥護理、心理方面的護理等,并對護理工作人員進行科學排班,按照護理工作人員相關工作能力以及工作年限對班次進行合理安排。
1.3 指標觀察(1)仔細觀察并記載實驗組與參照組內科患者的基礎護理質量評分值、病房管理評分值、病歷書寫評分值、健康教育評分值、護理操作評分值。(2)仔細觀察并記載實驗組與參照組內科患者的護理滿意計算率。
1.4 統計學分析
內科患者數據輸入統計學軟件(SPSS 21.0版本)檢驗,護理滿意計算率表示為例數(n)或率(%)的形式,開展卡方檢驗,基礎護理質量評分值、病房管理評分值、病歷書寫評分值、健康教育評分值、護理操作評分值表示為均數±標準差()的形式,開展t檢驗,P<0.05,呈現數據分析及檢驗的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統計和分析兩組內科患者的基礎護理質量評分值、病房管理評分值、病歷書寫評分值、健康教育評分值、護理操作評分值
實驗組內科患者的基礎護理質量評分值、病房管理評分值、病歷書寫評分值、健康教育評分值、護理操作評分值與參照組內科患者相關數值予以對比和計算,P<0.05,呈現數據分析及檢驗的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無縫隙護理管理是將患者作為中心,采取科學管理,優化護理工作職能及護理流程,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對護理質量進行積極改進[2-3]。
通過開展無縫隙護理管理,將護理工作人員的相關職責以及工作標準進行制定,充分明確護理工作人員的職能,并予以科學排班,提升護理服務質量[4-6]。此文對應數據體現,實驗組患者的基礎護理質量評分值、病房管理評分值、病歷書寫評分值、健康教育評分值、護理操作評分值相比于參照組患者相關數值,P<0.05,證實數據分析的統計學意義,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計算率相比于參照組患者相關數值,P<0.05,證實數據分析的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對內科患者實施無縫隙護理管理可以提高護理質量,展示重要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李琳.無縫隙護理管理在消化內科優質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衛生產業,2015(20):154-156.
龐玉玲,蘇春慧,張艷等.無縫隙護理管理在消化內科危重癥患者中的應用[J].西南國防醫藥,2016,26(9):1074-1076.
王紅菊.無縫隙護理管理對內科護士工作積極性和護理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5,12(26):184-186.
薛簫,吳桂明,林朝霞等.無縫隙護理管理在連續性血液凈化患者中的實踐與效果[J].川北醫學院學報,2017,32(4):629-631.
劉潔.應用無縫隙護理管理提高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護理質量探討[J].包頭醫學,2015,39(4):213-214.
唐曙光.無縫隙護理管理對消化性潰瘍患者的護理質量及滿意度的影響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2017,27(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