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春慧
[摘要]生涯規劃的理念和運用在中國已經得到長足的發展,傳統的生涯規劃理論注重個體與職業的匹配,我國的生涯規劃工作也是基于這樣的理論開展的。事實上每個人都是復雜動態具有主動性的個體,而社會職業也受多種因素影響,簡單的匹配是刻板而缺乏時效性的。把混沌理論引入生涯規劃的理論和實踐中來,注重偶然事件在生涯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學會更加合理有效地進行生涯規劃。
[關鍵詞]生涯規劃;混沌理論;偶然因素
對于學生來說,越早進行職業和學業規劃,發現自己有興趣所在或優勢學科,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并且在職業發展中體現自己的價值,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學生生涯規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混沌現象在學生生涯規劃中普遍存在。從混沌理論出發,正視偶然因素和偶發事件對個體生涯發展的影響,使學生進行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有效地幫助其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有的放矢地進行規劃和學習,提高學習動機。
一、傳統生涯規劃理論與生涯規劃混沌理論對比
根據傳統職業生涯理論,個體可以從興趣、能力、人格和價值觀四個維度加以精確的測量,假設是信息的完全性特點,個體能夠掌握所有的職業信息。在這個基礎之上,個體可以做出理性的選擇,通過個體的特點和職業信息的量化評估,作出客觀、理性的職業選擇,個體會有最完美的、最匹配的、最適合的生涯決策,我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也是基于傳統的生涯規理論?!镀胀ㄖ袑W職業指導綱要》中對于初中階段的職業指導目標要求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氣質等特點,引導學生揚長避短,提高各種素質,并與職業意向掛鉤;高中階段職業指導的目標要求是引導學生廣泛深入社會,廣泛了解專業或職業,幫助學生對選擇的專業或職業進行思考。在了解自己和職業的情況下,進行人職匹配,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或專業。事實上,絕大多數開展生涯教育的學校也是按照這種模式進行的,但是越來越多人的開始質疑這種匹配式生涯規劃理論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因為其忽略了個體動態、相互作用、相互適應的基本特征。個體不是某些因素的簡單組合,職業也會受到社會變動、經濟發展、自然災害等諸多因素影響。個體的職業發展并非機械的因果關系,人們的選擇不是有限的、靜止的,而是動態的、交互作用的。這種人與職業匹配的方法忽視了個體的主動性和環境的動態性,從而成為過于簡單的人職匹配的刻板模型。當今社會深處全球化、信息化帶來的復雜環境,人們處在充滿偶然事件的開放性環境中,自身也包含了豐富信息,而不是簡單靜止割裂的信息組合。個體具有環境適應性和應變性,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非線性的、動態的,而這些特征符合混沌理論的基本概念。
混沌理論是一種兼具質性思考與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討動態系統中無法使用單一的數據關系,而必須用整體、連續的數據關系才能加以解釋及預測之行為?;煦缋碚撜J為,“混沌”并不是簡單的混亂無序,而是在一個非線性動態系統中隨著非線性的增強,系統會出現的不規則的有序現象。那些表面上看來是無序的混亂不堪的現象,實際上存在著有序性,只是這種有序不是平常意義上的有序,而是無序中的有序,是一種“混沌序”。
二、偶然因素對個體生涯規劃的影響
個體生涯規劃是一個動態的的過程,與傳統匹配式的生涯規劃相比,職業發展混沌理論強調生涯發展的不確定性、交互性、適應性,基于混沌理論解釋下的生涯發展更關注個體發展,更能幫助個體在生涯發展的不可預測性中降低選擇困難的焦慮感。
環境的不可預測性表現在生活中的偶然事件,偶然事件不僅可能改變個體的命運,某些重大的具有決定性的非常規性因素或突發事件,甚至可能造成個體生涯的逆轉。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一生其實是偶然機遇的結果,對偶然因素的重視,可能更接近個體生涯發展的真實情況。事實上個人職業選擇被偶發事件影響的可能性很大,而偶發事件是無法預測的,而每一個人的生活充滿了偶發事件。個體所擁有的主觀條件和所面臨的客觀現實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化的過程,個體在進行生涯規劃的過程中保持開放性,在行動的過程中不停地檢驗并修正所確定的人生目標,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生涯發展過程中的偶發事件,并能夠在偶發的機遇事件中獲得經驗。學生在進行生涯規劃的過程中應保持開放性,清楚認識自己成長經歷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主動尋求幫助,讓目標浮動,隨時根據內外環境調整,體會隨機帶來的新經驗、新信息、新價值、新觀點,勇于在偶發的機遇事件中學習和成長,在行動的過程中逐步檢驗自己的的夢想。
傳統的生涯規劃追求的是刻板的確定性,個體根據測量結果和職業分類應該盡快確定明確的人生目標。對生涯中的偶然事件保持開放性,形成更加貼近現實的生涯決策策略,以此應對偶然因素的影響。在個體生涯發展過程中,突發的偶然事件是經常發生的,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紛繁復雜瞬息萬變的現實社會和無限潛力的自己,善于利用生涯中的偶然事件,抓住機遇,成就自己的人生。而忽視這些偶然事件,可能導致生涯發展的局限性,應摒棄以往生涯發展中的非此即彼的生涯發展思維模式,以動態的標準對待生涯發展過程中的不可預測性、多變性和偶然性,是生涯發展成敗的關鍵。
三、善于利用生涯的偶然因素
傳統的生涯規劃理論為人職匹配提供了量化的考核,避免生涯中不確定性的產生,鼓勵個體盡可能早而明確地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對于個體來說這樣可能是不現實的,個體對未來會發生的事件是無法預測的,性格、能力的測驗量表結果也不盡然準確。事實上,無法確定目標,或不確定狀態是可以理解的,而對未來從事的職業簡單地做出決定也很可能是不明智的。吉雷特提出“積極不確定”是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及接納做決定時不可避免的不確定——信息的不確定、情緒的不確定、任職判斷的不確定以及成功幾率的不確定?!闭J識到個體與環境的雙重不確定性,對于個體在生涯規劃中暫時無法確定人生目標職業方向便是可理解和包容的。生涯發展過程中的暫時無法確定目標看做一種開放的狀態,是合情合理的,是可以被接受的,提倡對生涯發展保持一種對偶然事件的接納和合理利用的樂觀心態。
不要因為突發事件、偶然事件打亂生涯規劃而沮喪,應將生涯中的偶然性看作是難得的機遇,從偶然事件中獲得經驗,根據實際情況隨時合理調整生涯目標。生涯發展過程中的偶然性的意外事件當然不完全是正面的,也包括生活中的重大挫折、職業或學業的失敗、投資風險,這就要求個體以包容樂觀的態度面對偶然事件的發生,善于識別偶然事件中潛在的機遇與轉折,并采取有效的行動并在偶然事件中有所收獲。
社會學習理論代表人物克魯姆伯爾茨(Krumboltz,1998)鼓勵人們應該“制造偶然事件,辨認偶然事件,并把偶然事件整合進自己的生涯規劃中”學會采取行動來為自己創造一個更加滿意職業人生。偶然因素論認為個人職業選擇被偶發事件或某一個機遇所左右的可能性很大,作為個人而言,幾乎是無法預測的。既然個體自身的主觀條件和社會環境的客觀條件都是動態的變化過程,一味忠于一份職業也是片面的做法,提倡個體在進行生涯規劃的過程中保持開放性,在行動的過程中逐步檢驗自己的夢想,靈活地審視和處置生涯發展過程中的偶發事件,并勇于在偶發的機遇事件中學習和成長。
預料之外的偶發事件對個體生涯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以開放的態度面對生涯發展過程中的不確定性,把生涯規劃中的偶然性視作新機遇、新挑戰,有意識地創造有益于個體生涯發展的不確定機遇,才能為生涯發展過程中的復雜性問題的解釋和把握提供新的視角和觀點,從而幫助更多的人進行更滿意的生涯規劃。
參考文獻:
[1]孫明鑄.生涯發展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
[2]易紅英.對生涯發展理念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幾點思考[J].職業·中旬,2013,(12).
[3]姜飛月,王艷萍.混沌理論視野下的生涯心理與行為輔導[J].心理健康教育,2007,(05).
[4]劉偉.論偶然因素在生涯規劃中的作用[J].理論學刊,2009,(11).
[5]王玉花.混沌理論視角下的大學生生涯規劃[J].高等教育發展研究,2012,(12).
[6]周西林.知識員工職業生涯憂郁及其應對研究[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1,(01).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