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發展狀況也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由于教師自身素質尚滿足不了教育發展的需求,使園本教研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園本教研流程主要包括三個階段:第一是研制教研計劃階段;第二是執行教研活動;第三是進行教研總結。本文以教師為研究主體,開發每個人的潛能,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總結和提升教學經驗,探究工作中的困惑,從而,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努力把幼兒園建設成為學習型的幼兒園。
[關鍵詞]喚醒;積極;持續性;園本教研
“將欲立人,先求立師”,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教學能力強的師資隊伍,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能否建設一支業務素質高、教學基本功過硬、充滿活力、勇于探索、具備終身學習意識、理念超前的教師隊伍,是園本教研成敗的關鍵。當前,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發展狀況也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教師自身素質尚滿足不了教育發展的需求,這都使園本教研面臨著更大的壓力。
一、喚醒園本教研的積極性
“園本教研”是一種融學習和研究于一體的幼兒園活動。本著以促進每個孩子發展為宗旨,在教育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開發每個人的潛能,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總結和提升教學經驗,探究工作中的困惑,從而,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努力把幼兒園建設成為學習型的幼兒園。
在教研組活動中通過確立研討主題、小組研討,提升教師的研究探究能力,注重促進每個人的潛能發揮,使其真正成為學習探究的主人。教研組是整個幼兒園行政管理中的一個組織機構,也是教師研修的一個最基礎的組織,是教師進行專業研究,獲得專業發展的一個大舞臺。所以,教師必須重視幼兒園的園本教研,有效的教研離不開教研組的規范建設,規范建設跟教研的流程密切相關。幼兒園應注重“養、培、研”三位一體的教研模式,整體提升教師綜合素質。“養”,即“文化養人”,弘揚愛崗敬業精神,增強教師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滋養心靈,使每個人胸懷大愛;“培”,即“專業給予”,是在專業理論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給予,是經驗傳遞,是技能錘煉;“研”,即“行動研究”是不斷發展、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并在不斷生成園本教研活動內容,喚起生命感動,轉變心智模式,使一線教師積極的參與教研活動,形成良性循環。教師本著實現自我超越,強調優勢、以優促短,“全園聘任制,競爭上崗制”的原則,在承認差異的基礎上認識自已,在“適合”的基礎上實現自已的人生價值。對中老年教師注重經驗的共享,對骨干教師注重示范輻射,對年輕教師注重在活動中歷練,在實踐中成長。科學的激勵機制,使每位教師的主體地位和學習方式都受到肯定和尊重,學習熱情和創造精神都得到了激發,形成民主開放、有序有情、激勵凝聚、和諧共進的陽光管理模式,增強了教師成長的內驅力,使幼兒園煥發無盡的生機與活力。
二、喚醒園本教研活動設計
設計一次教研活動,讓教學活動等于教研活動,滿足不同層次教師的發展需求,從教師的“要我研”變成“我要研”,搭建成長的舞臺,變“要我進步”為“我要成長”。幼兒園應開辟“團隊展示”“個人成長”專欄,營造出“人人學習、終身學習”的濃厚氛圍,轉變教師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意識,抓住“問題”,通過“研訓一體”的培養模式,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通過“研訓一體”的培養模式,強調教學實踐、培訓提高、教學研究三方面有機結合,即堅持把教師的專業水平與教學研究的內容轉到以教學實踐為中心的軌道上來,把教師的發展融入促進幼兒成長的過程中。從確立教研流程開始,依據教研流程開展教研工作,確保教研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才能夠提高教研的有效性。所以,必須重視教研活動設計,在動態的操作過程中不斷地去規范、優化和完善教研組的建設。教研流程具有一定的步驟和程序,它主要包括三個階段:第一個是研制教研計劃階段;第二個是執行教研活動;第三,進行教研總結。
在實際教研中我們形成了多種教研形式,主要有:研究性學習——留下問題,先學后改;參與式培訓——設置情景,模擬課堂;學習超市——自由選擇,有效互動;跟進式培訓——一課多研,活動解剖;互動式培訓——同伴互助,資源共享;案例式培訓——話題征集,案例分析。通過這些形式的教研,我們同專家“牽手”、與同行“互動”,更新了教育觀念,轉變了教育行為,教師的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顯著提高。
三、喚醒體驗式的園本教研
每一次體驗活動,都豐富著教師的精神世界,塑造著教師的健康人格。使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不僅要能發現問題,還能分析、解決問題。喚起教師自主思考,提高分析能力。首先,讓教師成為活動的主人,教師將輪流組織園本教研活動,預設教研主題。預設園本教研的基本框架要求:一是確定本次活動的教研計劃,找出關鍵詞來概念界定。二是根據關鍵詞找資料,集中、篩選。三是根據本班幼兒特點再實踐、再反思、確定問題、合理解決策略。四是再研討、歸類、組織、推廣,把發現的問題進行歸類整理。
體驗式教研是基于問題來制定教研計劃。一是傾聽教師的需求,了解教師在課程實施當中她們最需要研究的是什么?傾聽教師的需求,要體現真實性,為教師所用。二是找準研究的方向,要把握正確的價值取向,依據園本課程的特點,整個幼兒園發展,放大孩子的個性發展,良好的性格培養,重視貫徹落實《指南》精神和實踐需求。這種體驗式園本教研,更多指向教師的職業情感、工作態度、思維習慣、實踐能力,體驗如何尊重、如何溝通、如何感恩……它是一種貼近內心的人文關懷。
管理者越來越貼近教師,重視與教師之間的平等對話,共同切磋,教師越來越學會尊重幼兒,重視幼兒的內心感受,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師幼互動,對促進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為了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教師將學生分成小、中、大三個年級組,根據提供實操案例設計,分別設計教研活動方案:時間、地點、策劃人、主持人、參與人、主題或話題、活動背景、活動過程、結論或關鍵經驗梳理,將以往的畫大海報,變革為畫小海報,一是節省時間,二是利于資料存檔,三是更新創新。我們以激發教師教研目標定位入手,關注興趣,表達個性;選擇內容時強調從生活中來,內容的選擇留有想象的空間;總結出可為教師或幼兒大膽表現,提供有效支持的方法,如感知體驗法、啟發聯想法、作品賞析法、個別點撥法等。同時,以情感為主線,讓教師盡情地想、盡情地做、盡情地展示自我,體驗職業的幸福與快樂,挖掘教師的全部教育智慧,使其用陽光的心態參與教研活動。
四、喚醒優勢互補持續發展
研后訓,訓后研,研訓一體,滾動循環,這是園本研訓一體的基本流程,園本培訓和園本研究結合在一起,優勢互補,不斷呈現持續性發展。
在教研方式選擇中,要注意把握特點及功能,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體現教研方式的實效性,最終目的是為了調動每個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教師成為教研的主體。例如,我們要了解一些課改的信息,那么,我們就可以用培訓式的方式,或者請一個專家來講座輔導,通過培訓式、引領式、座談式來進行教研,如果我們打破空間的地理位置。那么,可以是區域式教研,也可以是園際式教研,甚至可以走組式教研。走組式教研就是強調老師可以跨組研究,如大班教研組成員到小班去參與研究,通過體驗、分享,小游戲來引起老師對教研的興趣,開展體驗式教研、分享式教研、游戲式教研,讓教師在自主成長中形成園所的可持續性發展。
很多人認為,研究是專家所做的事情,一線教師要做研究,理論水平和專業素養都達不到要求,很難取得成效。事實上,園本研究就是以園為本的研究,它著重要解決的是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它講究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問題不管大小,無論宏觀還是微觀,都要注重實效。
教師以體驗的視角審視教育時,會驚喜地發現“原來課程就在身邊”。它有時發生在班級生活小事中,有時體現在家園共育中,通過集體教研、班級實踐的方式,在師生間、生生間、家園間合力生成。教研內容與形式的園本化,說到根本上就是強調教研的內容與形式的園本化,只有內容與形式園本化了,教研才能夠更加體現出它的有效性。在教研這個大舞臺上,園長和教師一起共同學習,對話分享,教師不斷的有反思機會,對自己的教育行為進行自思調整,在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的過程中實踐、獲得專業的提升,獲得最近的發展和最佳的發展,在規范有序的教研活動中,讓快樂教研獲得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宗順.學前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李偉亞.幼兒園教師如何做教研[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宴紅.園本研訓專業發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
[4]莫源秋.幼兒園教研活動設計與實施[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 陳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