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鴻勝
為實施國家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戰略,發揮我國區域布局優勢,提出貫通國家戰略的初步思考。
一、貫通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區域布局戰略的意義
長江經濟帶今天仍然是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紐帶。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即“兩帶一路”戰略,成為我國區域橫向發展格局的重要內容。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貫穿我國東部、中部、西部,有利于解決我國東中西地區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及戰略平衡的問題。長江經濟帶覆蓋我國11個沿江省市,各省市資源稟賦、產業發展等都具有一定的梯度性和互補性。通過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經濟性,推動東部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帶動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共同繁榮。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依托國際大通道,共同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將促進我國東中西區域協調發展。
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貫通戰略,有利于我國對內對外開放的聯動發展,統籌我國沿海、沿邊以及內陸開放戰略,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一帶一路”堅持廣泛開放,不限于古代絲綢之路的范圍,聯動各國和國際、地區組織參與,促進中國與亞歐非及世界各國互利合作,構建全方位的開放新格局。
二、貫通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區域布局戰略的選擇
一是發揮長三角與“一帶一路”貫通戰略中的主導作用。
我國在與沿線國家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以“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長三角城市群擁有“外通大洋,內聯深廣腹地”的優越自然區位和“水陸并舉、四通八達”的便捷交通條件,是我國貫通戰略的“一帶一路”的交匯點、也是貫通戰略中的支撐點。長三角城市群經濟基礎雄厚,貨物進出口總額占全國比重的43.51%。城市群人占全國16.07%,占全國3.7%的土地,創造了全國23.53%的經濟總量。長三角城市群是貫通戰略中發展軸的重要增長極、也是貫通戰略中開放的樞紐。長三角城市群輻射帶動長江流域以及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對內開放。成為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東向開放的橋頭堡。以上海為首位城市的長三角城市群,國際化程度高,可發揮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上海(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優勢,成為連接長江流域腹地和國際市場的樞紐。
長三角城市群是貫通戰略的前沿陣地。長三角產業基礎雄厚,科技創新活躍,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投資等發達,可以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前沿陣地。在長三角城市群國際化程度高,在對接國際標準、國際法律法規等軟產品上具有優勢。長三角是我國區域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群,在市場化為主導的企業合作、港口聯盟、創新協同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區域合作經驗。“一帶一路”戰略重點是突破國家和地區障礙,可將長三角區域合作的體制機制經驗推廣、復制到“一帶一路”等區域,加強多邊或雙邊區域合作。
二是發揮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在貫通戰略中的樞紐作用。
“一帶一路”的區域布局體現為“四廊一支點”。“四廊”主要為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蒙俄經濟走廊、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和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一支點”為海上戰略支點,包括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東南沿海地區。長江經濟帶可以發揮重要的生產與流動功能,推廣建設產業園區的發展經驗,為“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共同建立先進的工業園區、產業園區和科技園區。共同選擇最需要發展的產業項目與產品,發揮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地區的對內、對外貿易的樞紐節點作用。加快形成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同步發展、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相互融通的發展格局,成為鏈接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和國際市場的樞紐節點。
長江經濟帶在貫通戰略中,要發揮在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長江黃金水道標準化推進、江海聯運和長江生態保護等核心樞紐功能。在國際航運中心功能推進方面,針對黃金水道的區域性航運中心功能不健全問題,在實施長江黃金水道航運發展中,要發揮長三角航運中心建設示范引領作用,實現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和重慶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為代表的長江流域上、中、下游協調發展,帶動長江綜合運輸通道建設。重點發展長江流域航運港口體系、集疏運體系和航運服務業體系。針對長江流域航運港口規劃布局不清晰問題:要明確區域性港口定位,優化港口產業結構,建設具有國際大區域、洲際區域的干線、支線匯集功能。針對長江流域航運港口不完善的集疏運體系問題:要增加鐵水和水水聯運比重,提高公水聯運效率,建立沿江大通關制度,確立貫通長江流域的集疏運體系。針對長江流域航運服務業體系功能布局不合理問題:要聚焦航運服務功能,吸引國際航運要素集聚,優化長江流域航運服務政策環境,深化國際航運服務功能,開拓國際航運市場和專業領域。
在黃金水道標準化功能推進方面。加強黃金水道標準化功能推進,重點推進長江黃金水道航運船舶標準化、航道標準化、港口泊位標準化、航運管理與服務標準化等“四個標準化”進程。
在江海聯運核心功能推進方面,要以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為目標,在與江蘇、浙江為兩翼形成國際海航運中心組合港,重點與國家級新區的舟山港聯合,共同建設國際江海聯運服務中心。要加強對江海聯運發展的政策支持,如通過地方性適度補貼支線航運企業、政策支持江海聯運技術開發等政策,推動長江江海直達運輸,提高水水中轉比例。要鼓勵和引導內河集裝箱運輸發展,在集裝箱船舶通行權、費收、適箱貨“散改集”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推動內河船舶至沿海港口的直達運輸。
在長江生態保護功能推進方面,強化長江水環境保護。科學確定長江河流生態系統用水總量和過程要求,全面控制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強化水利水電工程調度運行管理,加強江河湖庫水系連通、生態補水,保障生態系統用水總量、過程和水位要求。科學處理江河湖泊關系。制定長江流域江、河、湖泊保護的總體框架、明確不同類型、不同區域流域保護的重點和戰略路徑。實行湖泊—流域綜合管理,將湖泊、湖濱帶和湖岸線、入湖河流及流域作為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成立跨部門、跨行政區的流域綜合管理機構。建立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排污權交易和生態功能區補償等機制的基礎上,建立并完善水價機制、污染物排放的價格約束機制、污染治理的收費機制、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價格形成機制、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的經濟補償機制、環境保護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的市場機制等。
三是發揮長江經濟帶區域合作創新體制在貫通戰略中的核心作用。
長江經濟帶特別是長三角地區,多種合作模式的創新體制和機制,有力的推進了區域發展。這些可推廣、可復制的創新體制機制向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推行,將會對貫通戰略起到核心作用。
上海自貿區建設的可推廣、可復制的新體制和新機制應用,將基本形成以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投資管理制度,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平穩運行,以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為目標的金融創新制度,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導向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等,可以在投資管理制度創新、貿易監管制度創新、金融制度創新、綜合監管制度創新和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等方面運用到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貫通戰略中去。
江蘇沿海開發的新體制和新機制應用,將在創新土地資源利用方式上,按照依法、科學、適度、有序的原則,開發和保護并重,因地制宜、合理開發灘涂資源。探索灘涂匡圍和開發利用的新技術、新工藝,形成節約、高效的開發模式,以灘涂資源綜合開發為重點,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臨海產業的經驗,將對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貫通戰略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全方位對外開放體制和機制,擴大了口岸開放范圍,可以為探索建立適應特點的口岸監管模式,優化開放環境,創新海洋海島管理體制和機制奠定基礎。舟山群島新區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全面加強海洋海島資源管理。創新海島保護開發模式,制定實施海洋功能區劃,科學開發利用海域資源。推進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大漁場保護力度等措施,對貫通戰略的海洋發展具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安徽創新皖江城市帶建立產業轉移示范先行區,創新合作共建開發園區新模式的應用,可以突破行政區劃界限,跨區域合作共建開發園區,可以探索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合作共建方式,賦予區域合作示范區的先行先試權,對于對接貫通戰略將起到發展的支撐作用。
長三角區域“三級運作、統分結合”的區域合作機制,將對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貫通戰略起到核心作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建設,關鍵是有一套科學合理的區域合作的協調體制與機制。實踐證明,長三角的“三級運作、統分結合”的區域合作機制行之有效。所謂“三級運作、統分結合”的合作機制,就是以“省市主要領導座談會”為決策層,負責統籌長三角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事宜;以“副省級區域協調會”為協調層,負責協調長三角聯席會議制訂的發展規劃與戰略;以長三角各省市的委辦局為主體的執行層,負責貫徹實施決策層、協調層交辦的區域一體化的各項任務。
三、貫通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路徑
一是共建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生態文明。要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依靠節約環保帶動,使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重點在加強區域環境聯防聯控聯治,和共同構建區域生態安全屏障的工作上下功夫。要在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區域生態環境建等重點領域有所創新。
二是高起點編制貫通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戰略規劃。規劃要堅持以國家戰略為指導,明確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的空間布局和發展方向。重點要體現:跨重要區域的調控目標、需要統一布局的區域性重大基礎設施、重要資源開發、經濟社會發展功能區劃、政策措施的統一性等內容。
三是推進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地區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實施創新驅動核心戰略。借力于長三角區域的產業分工體系,推進國際化和多元化發展,加速要素配置流動,加快科技創新中心體系建設。借力于長三角的城市化進程,建設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城市群。借力于長三角城市群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合理定位城市群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的功能與布局。
四是構建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加強沿江重要港口集疏運體系建。加強長江流域港口的統籌發展,建立長三角立體化交通運輸體系,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引領長江黃金水道綜合運輸大通道建設。統籌區域內港口布局,促進沿江港航聯動發展。擴大啟運港退稅政策試點范圍。加快沿江沿海鐵路通道建設,促進海鐵聯運取得突破。提升上海在全球資源和長江流域的資源配置能力,支持資金、信息、技術等要素在跨區域流動,打造長江流域無形經濟帶。建立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協調推進機制。
五是推進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重點完善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的城市群布局,促進公共服務一體化。建立區域協調的人口管理和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溝通機制,建立地區省級醫療保險信息化管理合作平臺,建立協作的食品安全聯動機制,加強突發事件的聯合處置和信息通報。
(作者: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秘書長;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