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這篇論文幫助分析理解金融科技的發展趨勢,并介紹了金融科技的發展原因,最后強調了通過對國外金融科技的監管給予我國金融科技監管一些啟示。
關鍵詞:金融科技;發展歷程;監管
一、金融科技的發展現狀
金融科技是指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實現金融行業在資產特性,交易機制,組織方式等方面創新發展的一種新常態。其把科技應用到金融領域,運用技術工具的變革推動技術創新。
金融科技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1.0階段--通過傳統IT來實現辦公的自動化,提高辦公效率;2.0階段---金融業搭建在線平臺匯總集聚用戶信息,實現金融業務的互聯互通,典型代表是P2P網絡借貸,互聯網保險等;3.0階段---金融業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的IT技術來改變金融業的信息收集,信用中介角色,定價模型等。在發達市場,這一轉變到FinTech3.0已經走出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并受到公眾的期望和需求,技術公司向金融世界的移動和政治要求更多樣化銀行系統。
未來金融業有兩大發展趨勢:
I人工智能:可以通過機器人來為投資者提供資產組合建議
II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技術可以達到共享金融的效用,并且可以降低信用風險。
二、金融科技出現原因
現在讓我們就供求驅動因素來討論下金融科技。當考慮供給因素,允許公司介紹金融科技的時候,出現在大多數人的腦海里的第一件事就是科技。伴隨著金融科技創新,公司應用技術去提供新產品和服務。然而,金融服務的科技應用并不新奇。ATM機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并適合于金融科技這一定義,盡管在那個時期并沒有人使用這一術語。最近,高頻交易也是應用技術所進行的創新。
重要的是,金融科技創新不是第一次創新或者是包含技術的一系列創新,而是運用技術的同時進行創新集群。大量的以科技為依托的創新是關注于其本身,因此創造了金融科技這一術語。所以,為了回答金融科技為什么現在出現,我們需要看透技術作為供給的驅動力量。這里并沒有列舉每個供給因素對金融科技出現所起的作用,但是提供了一些理想對象。
首先,伴隨著全球金融危機,金融環境發生了變化。監管負擔和風險厭惡增加。于是,銀行撤回了一些貸款活動,之后一些新加入者帶著創新產品進入市場,這些金融產品用技術去壓倒了一些當前銀行的優勢,比如分支機構的網絡。
另外一個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的供給因素就是宏觀經濟環境,特別是低利率環境。這個環境可能使利潤下降,增加了金融機構削減成本的動機。技術是削減成本的方式,金融科技企業家正關注于此。例如,數據塊鏈公司試圖提供解決方式去加速清算和結算以減少成本,在線市場貸款者已經提高了傳統貸款承銷過程的效率以減少成本。
再來分析需求因素方面。其中一個因素就是移動科技日益普遍。智能手機的出現創造了對于新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去與智能生活方式匹配,手機支付、網上銀行、網上經紀產品都是金融科技的創新。
另一個需求因素就是人口統計。對于金融科技的需求的重要驅動就是千禧一代對于金融賬戶,金融資產和金融服務的便捷的需求。例如,調查顯示,千禧一代更有可能使用非傳統的金融服務載體(比如蘋果和谷歌),用來獲得網上金融建議,或者使用電子貨幣。
通過對供求因素驅動金融科技的簡單審閱,兩件事情開始清晰:第一,技術是金融科技的驅動者,它使金融科技不再那么困難,科技已經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成為了金融創新的一部分。第二,金融科技由供需因素所驅動。什么使金融科技產生了呢?首先,新技術,比如智能手機和互聯網,并沒有完全地被金融服務提供者所應用。第二,當前金融系統和宏觀經濟已經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重大變化。第三,由于金融環境和宏觀經濟的變化,實施了新的監管,金融機構改變了他們的商業模式。因為這么多的因素在短時間內一起到來,我們便得到了一系列的金融創新并賦予了這些創新一個名字--金融科技。
科技創新也許會改變金融系統的可能性令人興奮。為了了解這種轉換能力,需要思考金融創新深度。
金融機構定期提供新產品和服務。就絕大多數而言,新產品都是淺層創新,就是說標的產品是一樣的,但是略改變了產品的某種特征,甚至更早期的金融科技創新也被看作是表層創新。例如,網上銀行并不是一個新產品,而是向現有銀行賬戶中加入了新特征。
另一方面,最近的金融科技創新有很多真正創新組成。例如,對等的貸款者允許投資者直接投資在其私人或商業貸款上。在這之前,除了通過非正規渠道,一個散戶投資者很難直接貸款給其他人。通過股權集資,一個散戶投資者可以直接向一個小公司投資。然而,股權投資或者貸款的基本概念也并不是新的,但是直接投資給一個散戶顧客的投資方式是新的。私下發行電子貨幣,比如比特幣,并不是對現存支付方式的一個輕微變化,而是提供給人們在沒有政府擔保貨幣和第三方信托下,進行交易的能力,這至少是一個真正創新。
一些金融科技創新加深了,分布式分類技術是比特幣的基礎技術。在其核心,它是儲存資料的一個安全方式。應用這種技術,我們可以以分散的方式儲存歷史交易信息。如果就創新深度來討論分布式分類技術,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它是一個基礎創新。
像復式記賬法和其他的基礎創新一樣,分布式分類技術本身并不是一個產品,但是用它為基礎所創造的產品和服務是全新的。比特幣就是應用分布式分類技術產生的第一個產品,許多公司都在分布式分類技術的基礎上創造產品和服務。一個公司建造并運作了一個數據區塊鏈平臺,納斯達克用來去發行非公開股票。另一個公司用數據區塊鏈平臺發行公司債券。許多金融科技的新公司和現存的金融機構正在為以分布式分類技術為基礎的其他產品和服務開發概念驗證。
另外一些傳統產品也應用了分布式分類技術開發了更新穎的產品,這可能是真正創新,也可能是基礎創新。智能合同就是可以自動實施和加強合同要件滿意度的計算機程序。如果分布式分類技術變得流行,智能合同就會被寫入分布式分類賬,因此自動化是金融系統的重要部分。智能合同本身也并不是一個產品,但是他是建造其他產品的基礎。一旦引入智能合同,就會增加創新的概率。
三、金融科技的監管
世界各國對金融科技的監管方法不一。英國一方面堅持積極鼓勵創新;另一方面,將保障金融消費者權益作為金融科技監管的另一重要內容。美國對金融科技的監管主要是功能監管與限制性監管,即不論金融科技的具體表現形式,凡是金融科技所涉及的金融業務,一并按其功能納入現有金融監管體系。
金融科技并沒有改變傳統金融的功能和本質,金融科技監管也沒有改變防范風險的金融監管內核。但在科技驅動下,金融科技風險與傳統金融風險不同。這要求金融監管體系進行改革,轉變監管理念。應加強對金融科技的穿透式監管,加強對金融科技業態的本質認識。還要加強監管科技,完善動態監管,把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放在重要位置。
參考文獻:
[1]Arner D W, Barberis J N, Buckley R P. The Evolution of Fintech: A New Post-Crisis Paradigm?[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5, 47(4):1271-1319.
[2]Treleaven P. Financial Regulation of Fintech[J]. Journal of Financial Perspectives, 2015, 3.
作者簡介:陳華祺(1995.05- ),女,漢族,吉林省白山市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