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區域自貿協定的發展,除了關注成員國之間降低關稅和消除非關稅壁壘外,還努力提高成員國的生產和供應鏈管理,涉及勞工和環境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原產地規則、國有企業改革、政府采購等領域。區域自貿協定可以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推動成員國經濟發展,原產地規則鼓勵發展區域生產網絡形成,并產生區域部門轉移效應。我國應采取以下策略: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參與更高層次區域經濟合作。
[關鍵詞]國際貿易;區域自貿協定;區域經濟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F7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8)06-0014-0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free trade agreements, apart from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eduction of tariffs and the elimination of non-tariff barriers among member states, efforts have also been made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member states, including labor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rules of origin,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 procurement. Regional free trade agreements can accelerat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ember states. Rules of origin encourage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transfer of regional sectors. China should adopt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strengthen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ccelera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MB,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mprove relevant systems and mechanisms, and participate in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t a higher level.
Keywords: The international trade;Regional free trade agreements;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一、引言
2015年世界銀行報告顯示,在過去近20年中,商品和服務貿易得到迅速發展,世界貿易總量從1990年8.7萬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超過46萬億美元。貿易總量占全球GDP的比重也由從1990年的39%增加到2014年的60%,貿易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凸顯(見圖1)。
說明:其中EAP為東亞及太平洋國家和地區,ECA為歐洲及中亞國家及地區,LAC為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國家和地區,MNA為中東和北非國家和地區,SAR為南亞國家和地區,SSA為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國家及地區。
從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資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市場的深度融合角度看,區域經濟的一體化或區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有利于協調參與國經濟政策和推動開展高水平、深層次、大范圍的全面經濟合作,對區域內的成員國有利。Grossman和Helpman(2002)認為經濟的規模效應、競爭效應、資本的集聚效應以及資源的配置效應等可以帶動自貿區成員國經濟的增長。Swenson(2004)實證分析了部分經合組織國家在美國的直接投資會對美國進口產生影響。吳力波和湯維祺(2010)研究證明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通過國際貿易途徑促使其成員國經濟的增長。王開和靳玉英(2014)研究證明了中國與貿易伙伴國締結的自由貿易區會帶來出口貿易效應。
二、全球主要區域自貿協定分析
在世界貿易體系中,國際貿易規則包括全球性及雙邊、區域或部門貿易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成立了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貿易組織(WTO),主要在關于減少制成品關稅方面達成統一等,但監管障礙、現代服務貿易、跨境投資(涵蓋在服務貿易總協定中)和知識經濟(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包含知識經濟的主要方面)等這些復雜的貿易問題依然是影響多邊貿易體制發展的制約因素。更需要通過擴大雙邊或者區域協作來解決這些問題。
在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雙邊和區域貿易協議激增,其中以歐洲單一聯盟(EU)(建立于1993年)和由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國構成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建立于1994年)為代表。這些協議的前身是于1957年由6個國家組成的歐洲經濟共同體,以及于1987年建立的加拿大—美國自由貿易協定。其他雙邊與區域貿易協定還有:南方共同市場,最初于1991年由6個國家在拉丁美洲建立,分別是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巴拉圭、烏拉圭和玻利維亞共和國。南亞優惠貿易協定,最初于1993年簽署,隨后此協定在2004年發展成為南亞自由貿易協定,并且成員國擴大到8個南亞國家,包括印度和巴基斯坦。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于1992年簽署,截至2014年8月共有10個成員國。到2015年,全球雙邊與區域貿易協定已經有274個。其中,成員最多的歐盟有28個國家和地區,歐盟內部貿易占歐盟總貿易量的60%,而北美自由貿易區內部貿易占其總貿易量的41%。同時,這兩個協議的成員國家和地區總體占全球GDP的50%和全球貿易的37%,雖然是區域性貿易協定,但具有系統性、全局性的影響,這兩個協定對國際貿易規則產生強烈影響,且貿易流量也超出了他們所在的領域。
2018年3月8日,日本、澳大利亞、文萊、加拿大、智利、馬來西亞、墨西哥、新西蘭、秘魯、新加坡和越南11國在智利首都圣地亞哥舉行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簽字儀式,新協定將在2018年底或2019年上半年全面生效。假如順利實施,預計到2030年平均能使成員國的GDP提高1.1%(Petri,P.,A. A.Raheem,2014)。正在推動中的區域貿易協定還有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PE),是由東盟十國發起,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共同參加,以建立16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以及跨大西洋區域貿易和投資合作協定(TTIP)等。金磚國家自貿區、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自貿區也都在醞釀建設之中。
說明:B中區域貿易協定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成員之間的互惠貿易協定,包括自由貿易協定和關稅同盟。
隨著自貿協定的不斷完善和發展,一些自由貿易協定取消市場準入限制,甚至在一些成員國內被認定為敏感性的產品也逐漸允許準入,有些條款內容遠遠超出了世貿組織的標準。
主要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內容:
a.除了詳細列明的不準進口的負面清單外,新的自由貿易協議涵蓋所有行業;
b.網絡和數字商務新規則;
c.國家對待外國投資者的方法,也包括前后期關系的建立;
d.通過標準原則精簡法規;
e.用比知識產權協議更加綜合的規則和更強大的執行力度進一步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f.政府采購承諾(涵蓋在世界貿易組織政府采購協定中);
g.國有企業競爭保持中立;
h.勞工及環境法規;
i.在協定中包括提高如何解決糾紛效率問題。
三、區域自貿協定現代發展側重領域及方向
隨著區域自貿協定的逐步發展,重點關注如何解決影響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流動障礙問題,例如關稅、人員流動限制、知識產權、國有企業、投資和其他相關領域等問題。這些領域涉及正常貿易和投資方面的限制、不一致的法規、多樣的知識產權保護法規、不同的勞工和環境標準,具體到小型和中型企業的劃分,甚至涉及由于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所帶來的新挑戰。還通過促進供應鏈管理的整合,鼓勵各國在區域內做到標準和法規的統一。
(一)關稅和非關稅措施
通過降低關稅和放寬非關稅的限制,區域自貿協定將會降低成員國之間的市場準入。非關稅措施是一種涵蓋面很廣、對貿易造成障礙的措施,表現在進出口許可證、海關估價、歧視性標準、檢驗檢疫、原產地證明、投資管理和政府采購等。
目前,一些自貿協定中許多成員國之間還存在少量的關稅和限制性措施,但主要發展趨勢是取消幾乎所有成員國家之間的關稅。同時,還將降低與大量的非關稅措施有關的貿易壁壘(見圖3)。
從圖3可以看出,隨著區域自貿協定的發展,使全球關稅水平普遍降低。從圖3的A圖中可以看出,部分區域內的成員國之間的平均關稅早已減半,即從1996年的5.6%到2014年的2.2%。越來越多的國家通過簽署區域自由貿易協定來降低區域貿易障礙。然而,平均關稅并不包括一些高關稅的個人物品,這些產品關稅往往超過15%,有時甚至達到國際最高關稅稅率,其目的是為了保護國內產品的利潤或國內產業(UNCTAD,2000)。
目前,越來越多的限制性非關稅措施抵消了實行的低關稅。由于限制性非關稅措施不像關稅基礎下的數據,水平不均勻,因此要確定非關稅的稅率和他們的不確定性影響,對高限制性的非關稅措施數據的確定需要通過雙邊貿易流量來確定。區域自貿協定的現代發展重點關注減少限制性非關稅措施和降低關稅。
(二)生產和供應鏈的發展
除了通過降低關稅和限制性非關稅措施來形成全面的市場準入,區域自貿協定的現代發展也旨在通過其成員國之間供應鏈的發展來形成全面的市場準入。供應鏈一體化從1995年開始不斷深化,增加了成員國對外貿易出口份額。在區域自貿協定成員國供應鏈中像美國、澳大利亞和日本等這些發達國家,對外出口份額在15%的范圍內波動,協定成員國的對外貿易出口份額總體是比較高的。發達國家的企業,不管是在供應鏈營銷的末端還是處于供應鏈另一端能夠提供關鍵生產技術的企業,他們的專業知識水平能夠對復雜但有價值的供應鏈發展做出杰出的貢獻(Humphrey,Schmitz,2002;Kowalski et al,2015)。相對的,供應鏈也會相應地創造相互依賴性,加快國與國之間總貿易量的傳輸。
供應鏈管理涉及不同區域生產決策如何做到密切協調問題,要解決供應鏈管理發展中遇到的瓶頸,需要找到一個快速可靠的方式來解決運輸貨物、企業投資和信息傳遞的方法。通過對物流、信息流的控制將供應鏈放到一個外部節點之間能夠無縫連接的一體化經濟組織中,來相應加大中間產品和服務的貿易量。研究表明最終連成整體功能的網絡結構需要具備高質量的后勤、運輸、金融和咨詢服務。協定包括可能會對影響生產和貿易發展的社會和環境做出相應的規定。
(三)勞工和環境可持續性發展
勞工和環境可持續性發展標準一直是爭論的焦點,公民權利和環境可持續性發展問題被視作隱形的保護主義和對競爭的限制。在區域自貿協定的現代發展中,勞工和環境協調標準對成員國來說有重要的影響。這種協調不僅僅使產品達到生產工藝標準,還對社會和環境產生效益,他也能夠促進成員國內那些不符合標準的企業不斷完善。區域自貿協定要求勞工與環境領域的一國法律與國際標準相一致,并且要求嚴格執法。環境標準在非法野生動物走私、伐木和捕魚方面都作了相應的說明,環境標準還對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臭氧層不受破壞以及保護環境產品和服務做出了規定。
與貿易有關的產品標準往往只應用于那些發往特定地區的特定產品,并且企業還能選擇是否采用這個標準。然而,勞工和環境標準應用于全球所有的產品,包括成員國消費的產品、非成員國家的產品,還實行強制性法規限制。逐步制定一些更廣泛的規定,例如在勞工、環境、制藥和國有企業的監管規定等可能需要深層次的改革。對于成員國來說這是一個艱難的調整,這些規定的改革如果全面實施的話,將再一次產生重大的影響。比如國有企業改革可能會產生顯著的生產力效益。加強勞動和環境保護的規定不僅僅會減少競爭,還能促進GDP的增長,同時,也能實現其他監管目標。
(四)知識產權
區域自貿協定在某些方面優于世界貿易組織中與知識產權貿易有關的協定。逐步要求對非法商業開發的版權作品進行處罰,減少網上非法版權的上傳并加強保護知識產權。但一些協定規則上對知識產權的一些規定也極具爭議:支持知識產權保護的人認為加快投資革新、嚴厲的規則和強大的執行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反對知識產權保護的人認為其扼殺了創新,并且會產生一定的壟斷租金,擔心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相應產品成本費用會提高。
四、區域自貿協定的現代發展產生的影響
(一)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推動成員國經濟發展
隨著區域自貿協定的發展,逐步對伙伴國開放市場,形成一個更有效的分工,加快技術溢出和相關產品的發展(“trade creation”,Hoekman,Javorcik,2006;Blyde,2004)。隨著區域貿易協定的增長,潛在的合作伙伴通過加入區域貿易組織會受益更多,因此,必須采取更加合理的交易方式來確保加入其中(Baldwin,1993)。例如,歐盟會吸引更多的還未加入任何組織的國家加入其中,其貿易政策將會對潛在成員國的制度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IMF,2003)。越來越多的文獻認同區域貿易協定促進成員國的經濟發展(Baccini,Urpelainen,2014a,b)。區域經濟集團將會產生群聚效應。例如,歐盟內的許多國家隨著歐盟的擴大進行了一系列的經濟金融監管改革。同時,區域貿易自由協定也隨著自由化改革而不斷擴大。例如,歐洲一體化到目前為止也從最初的6個成員國發展到現在的28個成員國。北美自由貿易區在美國和加拿大之間增加了一個協議,雖然他本身不再擴大,但是在成員國和第三方之間產生了一系列新的貿易自由化協議,加快亞太經濟一體化進程。
通過一般均衡模型計算表明,區域自貿協定帶來的利益可能不能立即體現,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會有明顯效果。對成員國來說,因為關稅的削減,以及非關稅措施的減少,商品和服務貿易將分別達到成員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的53%和31%。當然,由于國別差異,個別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增益可能小于預期。成員國家可能會從低關稅和少量的非關稅措施中獲利,還可以從深層次的生產供應鏈獲利(World Bank, 2015b)。
(二)對非成員國造成一定的阻礙
雖然區域貿易協定對成員國有益,但同時對非成員國的經濟活動有所打擊(Baldwin,Wyplosz,2006;Krueger,1999)。因為區域自貿協定具有“貿易轉移效應”,即區域自貿易協定往往使得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取代本從高效率低成本的非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除此之外,區域貿易協定偏向于對欠發達國家給予優惠,主要表現在免稅、免賠額和優惠政策方面,這應用于雙邊與區域貿易協定有時候被稱作“優惠減損”政策。
(三)原產地規則鼓勵發展區域生產網絡形成
區域自貿協定的原產地規則可能會要求一些制造商去獲得區域低關稅的資質。原產地證書影響那些從關稅受益的出口貿易,據測算,如未來10年中在出口服裝中需要有原產地證書的產品占的份額將大幅提升。其他要求原產地證書產品占據的出口份額會更大,將推動區域生產網絡的加快形成。
(四)產生區域部門轉移效應
從長遠看來,基于有一定優勢和規模經濟的產業來說,實施區域自貿協定可能會加快產業轉移。在發達經濟體中,這些機制有利于服務貿易、發展制造業,也有利于擁有豐富資源的國家,有利于主要產品外銷的產業投資。對于發展中國家,大部分利益來源于制造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初級產品。因此,區域中發達國家很可能會出現技術溢價,而新興經濟體則會從非技術工人的工資上漲中受益。以美國為例,到2030年,非技術工人的工資和技術型工人工資實際預計變化將很小,漲幅分別在0.4%—0.6%。作為非技術型密集型產業(如紡織品)轉移到越南,越南的工資會大幅上漲。在某種程度上,區域自貿協定產生積極的外溢效應對于一些國家來說是有益處的。
五、區域自貿協定不斷發展趨勢下我國采取的策略
(一)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實施
近年來,東亞、亞太區域經濟合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中國分別與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簽訂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但區域一體化進程緩慢,應需加快與東亞經濟體之間的實質性經貿合作,加強與東盟、巴基斯坦、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加強與西亞、北歐、金磚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無論是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的西亞國家,還是廣大的非盟國家都有著眾多的人口、廣闊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并且都處于經濟高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階段,他們對商品、資本、技術的需求巨大,我們要抓住機會,加快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簽訂自貿協定。同時,我國要加快“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利用國內強大的市場牽引力和資本、技術、商品、基建輸出,強化與亞洲、歐洲乃至非洲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聯系和合作,減少貿易摩擦,開拓更為廣闊的市場。
(二)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貿易大國之一,是最大的石油進口和消費國,但經貿發展經常受到美元匯率波動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國應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強在國際貿易中的定價權和規則制定權,更多地選擇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目前,同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開展的石油貿易已經選擇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啟動了外國組織或個人持有的人民幣可以通過中國的期貨市場進行黃金期貨交易,進一步推動人民幣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
(三)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參與更高層次區域經濟合作
提升我國經濟實力的同時,強化對環境、知識產權、原產地規則、勞工、生產和供應鏈管理等的保護和建設,建立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長效機制,完善制度建設,調結構、去產能、去杠桿、增效率,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綜合影響力的提升。對本國的現有產業制度、經濟政策進行有效改革,推動和完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深化經濟結構改革和制度建設的同時,擴大市場開放度,鼓勵本國企業走出去,做大做強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參與經貿合作。
[參考文獻]
[1]李丹,崔日明.“一帶一路”戰略與全球經貿格局重構[J].經濟學家,2015(8):62-70.
[2]李淑玲,尹繼元.中國加入TPP談判的必要性研究分析[J].浙江學刊,2015(5):158-165.
[3]Barfield C.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A Model for Twenty-First-Century Trade Agreements[J].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utlook ,2011(6).
[4]Csilla Lakatos,Maryla Maliszewska, Franziska Ohnsorge, Peter Petri,Michael Plummer.Potential 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R].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2016.Ed. World Bank, Washington,D.C.: World Bank,2016: 219-236.
[5]Gallaway P.,Blonigen A.,Flynn E..Welfare Costs of US 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Duty Law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9):211-244.
[6]Swenson D.L.Foreign Investment and the Mediation of Trade Flows[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4(12):609-629.
(責任編輯:張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