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理有效的學習質量評價方式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環節之一?;诠P者的教學實踐,羅列了《國際金融》課程學習質量評價的主要方法,分析了現有學習質量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要圍繞“過程性” “多元化”以及“參與性”來改革國際金融課程學習質量評價方式。
[關鍵詞]國際金融;考核方式;過程性;參與度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8)06-0149-03
Abstract: A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way to evaluate learning qual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links to achieve teaching objectives. Based on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lists the main methods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learning qual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e Course,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learning qual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way to reform the evaluation of the learning qual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e course around “process”, “diversification” and “participatory”.
Keywords: International Finance; Assessment Method; Process; Participation
[作者簡介]印梅(1979-),女,江蘇如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學方法、創新教育。
[基金項目]南通大學南通大學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17B15);南通大學杏林學院教育教學研究基金(項目編號:2017J18)。
一、引言
國際金融是我國高等院校經濟類和管理類專業普遍開設的課程,在經濟類專業課程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當前我國經濟開放程度較高和后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學好國際金融課程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我國所處的經濟形勢、現有的經濟政策,對國家經濟走向有自己的預測而且也有助于學生畢業以后從事貿易類、金融類甚至經濟分析類相關工作。
國際金融課程教學必須緊密聯系當今世界金融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和金融發展趨勢,提高學生金融知識素養和綜合分析能力,其教學目標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點:一是掌握基本理論知識。通過對國際金融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更加系統扎實地掌握國際收支、國際儲備、外匯與匯率、國際金融市場、國際貨幣體系等基本理論;讓學生掌握國際投融資、外匯交易和國際結算的基本技能以及防范外匯風險、利率風險的技巧;了解國內外有關國際收支失衡、匯率變化、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國際資本流動動向、國際金融危機等重大國際金融問題的解決措施。二是運用基本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學習了國際金融這門課程,應該知曉如何運用所學的知識來初步分析事件爆發的原因、主體的利益、解決的辦法;學習最終是面向工作中的運用,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在外貿、金融工作中以及個人投資、理財中能夠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
是否能夠達成上述教學目標,那么如何來評價學生的學習質量就變得至關重要。然而,目前國際金融課程學習質量評價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學習質量評價的方式不夠科學,形式過于單一等。筆者將結合工作院校的特點以及學生上課情況對國際金融課程學習質量評價方式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建議。
二、國際金融課程學習質量評價的主要方式
國際金融課程的學習質量評價方式之一為終結性閉卷(開卷)考試,也是目前主流的學習質量評價方法。合理的考試制度一方面能對教學起到評價、調節、促進、反饋的作用,另一方面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國際金融課程的學習質量評價方式之二為過程性學習質量考核。就目前情況來看,過程性學習質量考核在最終成績評定中所占比重較輕,一般占比在30%左右。過程性學習質量評價方式主要依靠學生的到課情況、課堂問題的表現以及作業情況給予一定的分值。
國際金融課程的學習質量評價方式之三為以實踐報告與論文進行學習質量評價。這種評價方式主要針對考查課(非考試課程)。要求學生就選題或者自選題寫一篇理論聯系實際的論文。由于該學習質量評價方式在量分標準上存在困難,所以學生的成績往往以等級而非分數顯示。
三、現有學習質量評價方式存在的問題
(一)學習質量評價方式單一
一是學習質量評價方式少,僅有的幾種質量評價方式沒有做到有機結合。常見的是將過程性學習質量型評價與考試或者與論文結合起來,作為最終的評價方法。二是就最常用的考試方式來說,其評價方式也很單一,主要采取筆試,考察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記憶,而非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實踐與應用。考試試題中發散題型較少,試題都有統一格式和標準答案,比較單一刻板,不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用于實踐。三是就過程性學習質量評價方式來說,過程性評價主要以作業、課堂表現以及考勤作為過程性學習質量評價的內容。而非以弱化期末考試的功能為目標,很少采用課程論文、專題演示、單元測驗、小組討論的方式來進行考察。
(二)學習質量評價的公平性與有效性有待商榷
國際金融課程的學習質量評價側重于考試的評價方式,其答案必須是標準的、統一的,這就導致出題以識記類題目為主,按照課本內容提前準備答案,帶到考場舞弊的行為屢屢發生。雖然高校采取各種方式來杜絕學生的舞弊行為,簽訂考試誠信承諾證書以及給予舞弊學生嚴重的處分等,但是仍然無法從根本上杜絕這種現象的發生。而且,國際金融等專業課程不如英語、高數、計算機等基礎課程的規模大,任課教師多,統一性強,能夠采取流水的方式安排質量評價的整個過程,而往往是教學、出卷以及閱卷集中在任課老師身上,感情分也占了很大比重。這些因素都將導致學習質量評價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
(三)學生的參與性沒有得到體現
無論是國際金融課程學習質量評價還是其他專業性課程,一個普遍的現象是任課教師作為評價主體,最終成績由任課教師依據平時表現以及期末考試成績單方面給出。在學習質量評價過程中,學生只是結果的接受者而非參與者,師生之間是缺乏溝通與交流的。對于評價方式以及評價內容,學生沒有發言權,教師決定的評價方式以及內容指引著學生學習的方式和方向,弱化了真正的學習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參與的缺位也導致課程學習質量評價可能達不到最佳的激勵效果。
四、改革國際金融課程學習質量評價方式的幾點建議
(一)增加“過程性”學習質量評價的比重
首先要豐富過程性學習質量評價的內容,在原有考勤、課堂回答問題以及作業質量的基礎上增加案例分析論文、課堂討論、課堂展示、小測驗、單元測試、期中考試甚至參與科研等內容,促進學生的全面學習。 其次,應減少期末考試成績所占的比重,增加過程性學習質量評價的比重,筆者認為提高到總成績的50%左右為宜。而且從學生主動學習習慣的養成來看,尤其應當加強平時學習質量評價,不能從制度上養成學生臨時“抱佛腳”的習慣。通過加大“過程性”學習質量評價的力度,目的在于調動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持續性。
(二)實現學習質量評價方式多元化
從國外高校實踐來看,學習質量評價的方式包括學期論文、階段測試、小組討論、同學互評、自評、考試等至少十幾種形式,以保障全方位地去評價學生的學習質量。但是國內往往是大班上課,有些方式直接運用可能水土不服,那么我們可以將某些方法結合起來,適應當時的教學環境。例如,案例分析一般針對教師給出的案例,運用專業知識來分析案例,提出建議。案例分析可以與課堂展示結合起來,案例分析的寫法、內容各不相同,如何區分優劣,教師可以與課堂展示連接起來,一是可以通過課堂講演的方式,挨個發表自己的觀點,這種做法的缺點是耗時過長,尤其是遇到大班上課的時候;另一種方式是借鑒海報的方式,提前讓同學們準備好海報,打印出來,集中時間展示在教室墻壁上,結合學生評價給出評分。
(三)提高學生學習質量評價中的“參與度”
案例分析、課程論文以及課堂展示等學習質量評價方式難以制定統一量化的評分標準。如果完全由教師來完成這些評價,難免有感情分的因素,顯得不那么客觀、公正,也難以讓廣大學生信服。如上文所述,墻面海報展示,讓同學們進行自評、互評再結合教師的評價。當然,從時間的利用效率以及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來看,小組討論、課程論文等課程質量評價方式也可以采取分組的方式,但無論如何,多主體的評價比單純的教師評價顯得更為合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增強學生的主動意識,使學生獲得更高的認同感,不僅有利于激勵學生的學習動力,也利于學習質量評價方式的完善,進一步融洽了師生關系,增強了教師的權威性。
(四)考試中體現理論基礎與實踐能力并重
考試是檢測學生學習情況的常用手段,其內容也是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考核,學生學習的重點就落在理論知識上;側重實踐能力的檢測,學生才會有意識地理論聯系實際。我們致力于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和綜合素質,那么在考試內容的選擇上,也應體現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綜合??荚噧热莶粌H要有足夠的覆蓋面,也要能體現教學目標,在考察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另外,還要加強試題庫建設,盡量使用題庫隨機抽題的方式形成試卷或者機考,實行教考分離,以避免老師上課時重點不統一、考試前劃重點的弊病。
[參考文獻]
[1]邱云秀. 《國際貿易》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與實踐[J]. 教育教學論壇, 2017(21):121-122.
[2]王興宇,李衛東.課程考核方式對不同學科學生學習激發程度的研究——以山東大學為例[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6,20(1):88-92+96.
[3]唐志.統計學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理論與實踐[J].高教論壇,2011(11):17-19.
[4]喻瑜. 對國際貿易實務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討[J]. 中國商貿, 2013(26):132-133.
[5]吳群, 趙榮, 楊繼榮等. 國際貿易考核系統的研究與實踐[J]. 天津成人高等學校聯合學報, 2003(4):36-37.
[6]黃德智.關于高校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86-88.
[7]黃水靈.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課程考試改革探究——基于“334”考核模式構建[J]. 對外經貿, 2016(2):132-134.
[8]廖啟云,趙杰.《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考核方式改革初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1(3):39-41.
(責任編輯:顧曉濱 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