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
摘 要: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精神引擎。習總書記執政以來,更是將文化自信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為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注入強大精神力量。新時代下,在多種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異質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堅持文化自信既有困境,亦有成就。新時代下,必須發揮主流文化與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不斷推進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文化創新,提升文化軟實力,使文化自信成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的力量之源。
關鍵詞: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習近平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4-0016-04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黨的帶領下,中華民族更須堅定文化自信,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踐行者、黨和人民的革命文化的弘揚者,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力,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使中華文化再次迸發新光芒。
一、文化自信的理論演進和內涵透視
(一)文化自信的理論演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把“文化自信”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黨中央圍繞堅持“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命題組織多次集體學習、會議講話,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總書記提出了“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1]。
2014年3月7日,在全國“兩會”期間參加貴州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總書記又重復提出:“我們要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2]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3]
2014年12月20日,習近平和澳門大學生座談時講道:“建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還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礎。”[4]在世界多元文化相互博弈的時代,中國必須明確自身文化發展的道路與走向,只有在共同文化價值觀的認同之上才能形成對基本理論、基本道路、基本制度的認同。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講道“我們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5]堅持文化自信進而實現文化自強,推動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使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2016年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對各位干部講道:“要固本培元,把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引導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6]
2016年7月1日,習總書記在慶祝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動情地說道:“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7]
2016年10月27日,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報告指出:“全黨同志必須把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作為畢生追求,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在推進偉大事業的過程中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偉大夢想注入強大精神力量。將“文化自信”寫入黨章,正體現了黨要以文化自信引領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二)文化自信的內涵透視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真正認識自己的民族文化,真正了解民族文化的內涵、精神、實質、核心,真正對民族文化抱有崇敬、熱愛的信心和信念,才能進行文化審視、反省和創造。要使民族文化再鑄輝煌,就要在保持本民族文化優勢的基礎上主動適應其他文化,使民族文化成為世界文化,建構一個多元文化和平共處、相互融合、尊重差異、各展所長的文化體系,在多元文化交流過程中使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所謂文化自信,是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己的理想、信念、學說以及優秀文化傳統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對當代核心價值體系的威望與魅力有一種充滿依賴感的尊奉、堅守和虔誠[8]。
首先,文化自信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禮敬與弘揚。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一直以來都是中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國作為唯一沒有中斷過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從戰國時期儒、墨、道、法百家爭鳴的思想激蕩到宋明時期的程朱理學性理思想的激烈碰撞,其薪火傳承的精神命脈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中華文化既蘊含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追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處世之道,也傳遞著“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精忠之志和“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的家國情懷。作為中華兒女,我們要對民族文化有堅定的信心,要尊重并充分肯定自身文化,要以民族文化為堅定信念和情感依托。此外,我們也要正視傳統文化中封建和糟粕的部分,客觀審視自身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其次,文化自信是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崇敬與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地位的文化。19世紀40年代的一聲炮響,打開了落后腐朽的中國大門,以儒學為基準的傳統文化在與西方工業文明的碰撞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20世紀20年代的一聲炮響,為迷茫中探尋救國道路的革命人士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思想、觀點和方法解決中國革命的具體問題,將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探索救國的新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開創了真正的人民民主共和國。改革開放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時至今日,中國的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物質財富獲得極大發展。新時代下,我們仍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將文化建設和文化創新貫穿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各個領域,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筑牢思想之基、指引發展方向、提供不竭動力。
再次,文化自信是對中國革命文化的敬重與堅守。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以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奮斗目標,帶領群眾推翻了壓在頭頂的“三座大山”,中國人民才得以站起來。在長期而又艱苦的革命斗爭中,孕育出了偉大的革命文化,“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都是在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孕育而生的。它們是黨在曲折中仍不忘初心、在苦難中仍頑強抗爭的真實寫照,是共產黨人為了民族解放事業前赴后繼、視死如歸的精神縮影。在新的歷史起點下,黨仍將以不忘初心、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開拓中國發展的新道路。
二、新時代下文化自信的現實困境和階段成就
當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改革中的利益性矛盾、結構性矛盾不斷凸顯出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的高速增長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快速的經濟增長在滿足了人們對物質財富需求的同時,也創造出了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但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多。更為關鍵的是,隨著信息化、網絡化的普及,在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鑒的同時,中華文化也受到了世界異質文化的沖擊。正是在多種文化形態相互交織、各種價值觀念相互碰撞之中,文化自信才更彌足珍貴。
(一)文化自信的現實困境
首先,對主流文化和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降低。尼克松在《不戰而勝》中說:“當有一天,中國的年輕人已經不再相信他們老祖宗的教導和他們的傳統文化時,我們美國人就不戰而勝了……”在以資本為主導的全球背景下,伴隨經濟而來的文化滲透給中國造成了巨大影響,除了自由、民主、人權等思想的傳播,拜金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也逐漸滲透到中國,沖擊了人們的價值觀念,造成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危機,人們淡忘了傳統文化的本來意義,忽視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習近平也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來古代先賢智慧的結晶,片面地認為傳統文化都是過時文化、落后文化是極其可悲的。
其次,片面推崇外來文化。在文化多元化、信息化的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接觸到外來文化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但是,外來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良莠不齊,人們又缺乏理性的態度,認為西方的就是好的,更樂于接受外來文化。伴隨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韓國影視文化、日本動漫產業、美國科幻大片席卷而來,這些文化產品中包含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也滲透到我國的文化領域之中,影響了很多人,尤其是青年人。他們更加重視西方的情人節、圣誕節、萬圣節,而對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中國傳統節日卻缺乏足夠的熱情。
最后,文化主體缺乏能動性和創造性。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撐和引導,優秀的、先進的文化對國家經濟和政治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文化本身并不能直接反作用于經濟、政治,這就需要可以創造和運用文化的人來實現。文化主體不但要不斷地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適合時代需要的、符合當代實際的、能夠引領未來發展的先進文化;也要在吸收借鑒優秀外來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打造更具有包容性和共享性的創新文化;更要發揮文化主體的能動性,把先進文化和創新文化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發揮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來。但是,中國目前的文化創新能力不足,文化主體也缺乏創新意識。近年來,黨和國家已經認識到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不斷加快文化思想建設、加大文化產業扶持、加強文化創新投入,文化創新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二)文化自信的階段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圍繞“文化自信”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把文化建設貫穿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過程。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造文化強國,加快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加強中國話語體系的構建、推動文化創意相關產業的發展、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等等。堅定文化自信,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文化相交融,使民族文化與先進文化相交匯,讓民族文化煥發生機,強化對民族文化的尊崇和自信;進而在對民族文化高度自信的基礎上,在優秀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出新時代的文化,使黨更好地肩負起振興民族事業的偉大使命,使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正式設立,截至2015年12月6日,中國已在13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00所孔子學院和1 000個孔子課堂,學員總數達190萬人[9]。孔子學院秉承“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國門,與世界各國文化進行交流與融合。一直以來,意識形態安全都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意識形態競爭已經成為國家綜合實力競爭的戰斗堡壘。在西方意識形態激烈涌入的背景下,中國必須堅持文化自信,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更具有創新力、時代化、國際性。孔子作為中國儒學的至圣先師,其“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德治教化”的政治思想、“君以民為體”的民本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及東南亞國家的歷史發展。以孔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標志,向世界推廣漢語、傳播中國文化及國學,孔子學院將成為輸出中國意識、中國話語、中國文化的有力平臺,將成為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文化交流圈。目前,中國文明友好的大國形象通過孔子學院在世界得到廣泛的宣傳,孔子學院是世界認識中國的平臺,也是中國弘揚民族文化的舞臺,孔子學院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
2007年一部由杭州玄機科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創作的動漫《秦時明月》一經推出便火爆全國,該動漫講述了主人公少年天明在秦漢亂世中成長為英雄的勵志故事,其中穿插著儒、墨、道、法、兵等諸子百家思想的激烈碰撞。正是在對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礎上,《秦時明月》以歷史為骨、創意為翼,以現代語言解讀優秀傳統文化,賦予其創新元素,實現了古典和時尚的結合。《秦時明月》所獨有濃郁的民族歷史文化氣息吸引了廣大的動漫愛好者,十年來,玄機科技始終以創新精神,將更多的歷史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動漫之中,打造了一整系列的動漫產品,再現了阿房宮、始皇陵、兵馬俑的場景,表現了征匈奴及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的歷史事件,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之美。《秦時明月》不但獲得了國內觀眾的喜愛,在法國、日本、美國等全球37個國家也取得了不俗的收視率[10]。2017年7月27日,《戰狼2》一經上映便燃爆全國,上映29天,觀眾1.4億,票房超52億元,除了緊張的劇情設計、震撼的戰爭場面外,《戰狼2》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懷、集體主義精神、民族認同情緒才是票房的締造者,引起了觀眾的精神共鳴。《戰狼2》實現了影視題材的創新,體現了中國軍事科技的進步,展現了國家的神圣威嚴,弘揚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近年來,中國高質量的文化產品不斷涌現,如:《甄■傳》《瑯琊榜》《舌尖上的中國》等,這些優秀文化產品不斷走向國際市場,其中所蘊含的中華優秀歷史傳統文化為世界認識中國提供了新的渠道,中國傳統、中國話語、中國價值正在為世人所接受、認可。
此外,中國引以為傲的高鐵技術走出國門,承接了包括美國、俄羅斯在內的多個國家的高鐵建設項目,部分技術領域甚至遠超日本。同時,中國的游戲產業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游戲產業出口率、市場占有率大大提升,以游戲產業聞名的韓國在中國不斷遇冷。反而,中國游戲開始出口韓國、泰國及其他周邊國家,在韓國排名前十的游戲中中國游戲占四部。中國游戲中蘊含的中國文化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不同國家的人們,通過游戲傳遞了中國智慧、中國思想、中國文化。
三、增強文化自信的現實途徑
(一)始終發揮主流文化與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
在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過程中,要發揮文化自信的強大精神引擎作用,引領和推動“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國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推動社會進步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精神動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文化,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深度融合。經濟是基礎,文化是靈魂。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只有全面科學地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本質,才能培養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才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當今思想意識呈現多元多樣多變的新特點,必須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煉和升華。只有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抵御西方價值觀念、社會思潮的滲透和分化,擴大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力;才能有效整合社會意識,為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凝聚共識力量;才能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投身于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建設中去。中華民族的復興不僅是物質的復興,更是精神的復興,只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才能形成廣泛的價值共識和共同的價值觀追求,凝聚起復興中華的蓬勃力量。
(二)不斷推進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化、大眾化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在歷史的巨變中保存了下來,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在當代仍具有現實意義。但是,在全球化、現代化的浪潮之中,在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我們需要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加快推進傳統文化現代化。在當代中國,對主流文化、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紅色文化還存在一些不當的解構,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延續歷史文化的脈絡,將優秀傳統文化與具有當代價值的先進文化結合起來、傳播開來。中華文化是民族的情感歸屬,是人民的精神財富,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剖析,更新觀念,推陳出新,進而培養高度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隨著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斷推進,文化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必須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揚棄辯證地吸收和發展;必須與時俱進、貼近群眾,創造讓人民喜聞樂見的、滿足不同層次人群需要的文化。同時要注意,大眾文化不是庸俗文化、低俗文化,必須加強對大眾文化的規范和管理,讓承載著健康價值觀念的大眾文化真正為人民所接受,讓人民自覺擔當起傳承中華文明的重任。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深厚,凝結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要想在文化浪潮中站穩,就要堅定文化自信。
(三)堅持文化創新,提升文化軟實力
創新是文化的靈魂,必須立足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之上,繼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借鑒優秀外來文化,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進行文化創新。當前,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文化越來越占據突出位置,文化成為國家的重要戰略性資源,提升文化軟實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關系到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的實現。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規范文化市場格局,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管理機制,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熱情。
近年來,隨著中央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高度關注,各種促進文化繁榮的政策相繼出臺,鼓勵文化產業,尤其是與文化創意和文化創新相融合的相關產業的發展,努力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是“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環。中國在文化創新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提出進一步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國家要推進有利于文化創新的體制機制建設,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加大財稅扶持力度;文化主體也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近年來,央視推出的《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朗讀者》等節目,就是用創新獨特的方式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相融合,在重溫經典中體悟古人的智慧與情懷,讓人們領略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自漢唐以來,中華文化以她獨特的魅力享譽世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在歷史上有過彪炳史冊的世界性影響,隨著西方工業文明的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逐漸被世人漠視,實現中華文明的復興,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還需要全體國人的努力。放眼整個世界,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只有堅持對民族文化的自信,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相信以中華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力必將吸收外來文化的有利因素,使中華文化再放異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2]習近平.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 切實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N].貴州日報,2014-03-10.
[3]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5.
[4]張誠.中國共產黨文化自信的歷史邏輯[J].紫光閣,2016(8):14
[5]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
[6]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凈化黨內政治生態 為全面從嚴治黨打下重要政治基礎[N].人民日報,2016-06-30.
[7]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
[8]劉士林.中華文化自信的主體考量與闡釋[J].江海學刊,2009(1).
[9]孔子學院[EB/OL].360百科,(2016-07-12)[2017-10-28].http://baike.so.com/doc/4899870-5118287.html.
[10]陳少峰,張立波,王建平.中國文化企業品牌案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