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學玲 司睿
摘 要:貧困問題成為影響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的短板,為進一步改善貧困地區人民貧困狀況,找準貧困地區、貧困人民致貧根源,國家在長期以來扶貧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精準扶貧政策,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精準考核,旨在從根源上治貧,改善貧困人民生活狀況。本文從村民滿意度角度進行研究,通過對和政縣三合鎮貧困戶的問卷調查分析得出:當地精準扶貧村民滿意度較高,影響滿意度水平的因素主要為個人對政策的受益及獲得感和政策實施中的客觀因素;扶貧工作也存在部分不足。在此基礎上,為更好實施精準扶貧政策,提高政策的村民滿意度提出以下建議:扶貧項目“強優扶弱”;扶貧措施“因地制宜”。
關鍵詞:精準扶貧;村民;滿意度;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1-0034-04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巨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升,不同地區間的發展差距也在逐步縮小,貧困問題得以改善,但在新時期貧困問題依然很嚴峻,面對反貧困新形勢、結合時代發展特點而提出的精準扶貧,其政策效果的評估不能僅從政府或社會角度出發,也應該關注貧困人口自身對政策的滿意度及農民在政策落實過程中的現實獲得感。因此,本文從村民滿意度角度出發,以和政縣三合鎮為調查點,就村民對精準扶貧的滿意度進行調查,為精準扶貧更加有效、提升村民滿意度及現實獲得感提出適宜建議,也為精準扶貧政策效果評估提供可供參考的研究思路。
一、精準扶貧政策概述
我國貧困問題具有歷史性、持續性和時代性,現階段,我國“脫貧攻堅”工作的主要任務是鞏固已有成果,提升農村自身發展力,縮小發展差距,由“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在武陵山區中心地帶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調研扶貧攻堅時提出“精準扶貧”[1];2014年,精準扶貧工作機制被確立為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的六大機制之一;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進一步提出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
精準扶貧政策是我國當前階段反貧困的重大方略,是國家當前及今后扶貧工作的重要指南,關乎“脫貧攻堅”任務能否順利完成、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能否全部脫貧,關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能否順利實現,因此,精準扶貧對我國社會發展意義重大。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實地研究和調查研究為主,查閱了研究對象所在地關于精準扶貧項目實施情況的文獻資料,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獲取村民對精準扶貧的滿意度資料,并利用甘肅省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臺相關數據進行資料的收集。
本研究以和政縣三合鎮為調查點,鑒于樣本容量較小,故以普查的方式對該地2016年精準扶貧45戶貧困戶進行了精準扶貧滿意度調查。另外,由于調查對象多為少數民族,文化程度不高,故問卷填答時以調查對象回答、研究者填寫問卷的形式進行。填答問卷45份,有效問卷45份。
三、和政縣三合鎮精準扶貧實施現狀分析
和政縣位于臨夏回族自治州南部,總面積960平方公里,全縣轄6鎮7鄉,122個行政村,4.72萬戶,有漢、回、東鄉等8個民族,是甘肅省58個重點扶貧縣之一[2]。本研究點三合鎮位于和政縣中北部,轄7村72社,2 336戶,12 424人,其中農業人口9 761,少數民族4 616人,是和政縣精準扶貧村、戶集中區域。
三合鎮的精準扶貧措施主要分三部分,即鄉措施、村措施和戶措施。
(一)鄉措施
鄉措施主要包括文化扶貧、衛生扶貧和電商扶貧三項,見表1。
(二)村措施
從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臺看出村措施主要有8項,包括衛生扶貧、教育扶貧、生態環境、動力電覆蓋、電商扶貧、專項扶貧、駐村工作隊和鄉村舞臺,但三合鎮目前跟進建設的村措施項目主要包括(1)教育扶貧,涉及122戶貧困戶共計525人,幼兒園兩所,在校幼兒數量為173人,另外還有小學教學點1所。(2)電商扶貧。三合鎮建立農村網站8個,目前,其寬帶網絡覆蓋率為7%,電子商務服務店建設進度為100%。(3)駐村工作隊,工作隊人數為7人。
(三)戶措施
根據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臺的數據統計,三合鎮分行業戶措施政策享受主要包括11個方面:精準貸款、富民產業、衛生扶貧、教育扶貧、易地搬遷、社會救助、勞動力培訓、飲水安全、危房改造、惠農政策、專項扶貧。
三合鎮采取的一系列精準扶貧措施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從2014年到2016年,三合鎮扶貧對象發生了變化,貧困戶數和貧困人口分別從189戶833人減少為45戶200人。
四、和政縣三合鎮精準扶貧村民滿意度分析
(一)滿意度指標設置
本研究對村民精準扶貧滿意度的問卷調查設置了三級指標(見表2),一級指標為村民滿意度;二級指標為精準確認、精準幫扶、精準管理3個;在二級指標下設15個三級指標。本研究的問卷調查采用5分制量表,將問卷對象的滿意程度分為非常不滿意、不滿意、無意見、滿意和非常滿意五個等級,并且分別用1—5分進行賦值[3]。滿意度從各個方面間接反映精準扶貧對貧困戶及貧困人口的扶貧效果,效果好則村民整體滿意度高,否則滿意度也會隨之降低,甚至造成村民不滿[4]。
(二)精準扶貧村民滿意度分析
1.調查對象基本信息分析
根據指標設計,最終形成15個滿意度問卷問題,本研究在三合鎮共發放問卷45份,其中前山村30份,楊家村8份,虎家村2份,周劉家村1份,二甲村1份,尕新莊村3份。經對問卷數據的統計,調查對象的基本特征分析如下表。
從上表中發現,調查對象中男性多于女性,在年齡方面,31—40歲的被調查者最多,比重為37.78%,其次是41—50歲的,占比26.67%;在文化程度方面,被調查者中有高達84.45%的人是小學及以下學歷,而高職/大專及以上的僅有1人;在人均月收入方面,被調查對象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主要集中在300—500元,占48.89%;在家庭主要收入來源方面,有75.56%的被調查對象是純農業收入,有高達35.56%的家庭依賴于扶貧補助等。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多為少數民族,受教育程度低,較之男性,女性文化程度更低,因此被調查對象男性明顯多于女性,而且也多為青壯年;由于研究是關于村民對精準扶貧滿意度的調查,故調查對象皆是貧困戶貧困人口,其收入水平很低、收入來源不確定性較大,對扶貧救助等有較大依賴性,而這也正是其成為精準扶貧對象的原因。
2.精準扶貧村民滿意度分析
(1)村民對“精準確認”的滿意度
本研究共設置15個滿意度指標,二級指標分別為精準確認、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在精準確認中包括對扶貧對象的確認步驟及程序、貧困戶申請、對貧困戶的入戶調查、對扶貧名額的民主評議及公示的滿意度五個方面。
在45個被調查對象中有近一半的人對精準扶貧對象確認步驟及程序表示“無意見”;對貧困戶的申請過程調查對象中也有高達55.6%的人表示“無意見”。在經與當地精準扶貧專干及工作人員的交流中了解到,扶貧對象的確認步驟和程序是鄉鎮干部工作的指南,由于在平時工作中較少入村、入戶進行宣傳,因此村民對此表示“茫然”。由于被調查對象多為少數民族,從前文關于調查對象基本信息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被調查對象文化程度較低,對貧困戶的申請很難自己執筆完成,主要由扶貧工作人員以各村、各戶的實際情況為依據,在綜合考慮其家庭人口結構、收入與支出、自身發展能力等多因素的基礎上,代村民完成申請,所以,村民對這一過程的平均滿意度僅為3.6。
被調查對象對精準扶貧貧困戶確認過程中工作人員的入戶調查貧困戶家庭情況、貧困因素等滿意度較高,66.7%的被調查對象表示滿意,26.7%表示非常滿意,而這也與后文中對扶貧工作人員的態度滿意度較高一致。
對于確定精準扶貧貧困戶名額村民代表大會的民主評議,被調查對象的滿意度也比較高,表示滿意的占46.7%,表示非常滿意的占24.4%。當地在進行扶貧工作時,綜合考慮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切實從村民角度出發進行入戶調查,并嚴格按照“一核二看三比四評議五公式”的要求進行民主評議,因此村民滿意度較高。
相比于精準扶貧對象確認環節的其他四項的滿意度,村民對扶貧對象最后名額的公示形式及公示內容的滿意度較低,有57.8%的人表示不知情、無意見,另有15.6%的人表示不滿意,而只有24.6%的人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這一項的平均滿意度僅為3.13。結合前文可知,由于被調查對象的特殊性,即文化程度不高,而且在收入方面有一部分人對扶貧資金有依賴性,所以,最后扶貧名額的確定一般是涉及具體項目時才被告知或知曉,而自己很少主動去關注或是瀏覽相關文件及公示內容。另外,經與扶貧工作人員的交流了解到,由于扶貧對象分布比較分散,扶貧名額的公示一般在鄉鎮機構,缺乏到村到戶的通知,因此村民滿意度較低。
(2)村民對“精準幫扶”的滿意度
在關于“精準幫扶”的滿意度測評中,下設金融扶貧、基礎設施扶貧、易地扶貧、富民產業扶貧及對扶貧辦法針對性和準確性的滿意度五項三級指標。
村民對金融扶貧項目滿意度較高,有51.1%的人表示滿意,有24.4%的人表示非常滿意,由于當地積極落實金融扶貧政策,聯系轄區內和匯集團等企業,統一轉貸貧困戶的精準扶貧貸款,貧困戶每年可享受企業分紅4 000元。
三合鎮在開展扶貧工作時充分考慮到當地貧困戶以務農為主要家庭收入且農業收入不確定因素較多,進而將精準貸款集中轉用為貧困戶的企業入股,以期貧困戶獲得較穩定收入。但是,由于不同貧困家庭對貸款資金有不同的認識和用處、打算,因此對集中投資企業的扶貧辦法有不同看法,其滿意度也因此而受影響。
關于基礎設施扶貧措施,村民滿意度比較集中,表示滿意和非常滿意的分別占比66.7%和22.2%,該項的平均滿意度也高達4.11。近年來,三合鎮累計投資150萬元實施村級幼兒園建設及村校改建項目,投資27萬元在宗教場所及社路安裝太陽能路燈54盞,籌措雙聯資金8萬元,完成了楊家小學院落700平方米硬化及虎家村1處道路護坡和前山村2處路基塌陷點的修繕,爭取財政“一事一議”項目,并銜接州國土局墊付群眾自籌資金,完成了投資90萬元的3公里道路硬化,投資20萬元對前山村貧困村實施村容村貌集中改造,以村部大院為基礎改造建成文化廣場,在村道兩側修建3處文化墻及2座垃圾臺,并以每平方米補助水泥1袋的優惠政策,有效改善了三合鎮的基礎設施。
在進行易地扶貧的滿意度統計時,有高達71.1%的人表示無意見,僅有11.1%的人表示滿意,這是由于45個被調查對象皆是2016年的貧困戶,而當地在2016年沒有易地扶貧這一項,對易地扶貧的知曉和了解也僅以當地過去的易地扶貧政策為基礎,所以了解人數比較少。
關于富民產業扶貧滿意度,被調查對象中有60%的人表示滿意,有24.4%的人表示非常滿意。近年來,三合鎮先后舉辦以政策法規、計劃生育、勞務輸出、實用技術等為內容的培訓班8期,受訓群眾3 500多人;組織貧困戶群眾開展種養殖技術、拉面技術、機械維修技術等專題培訓120人(次);逐步實現勞務輸出苦力型向技能型的轉變,切實提高收入,大力幫扶貧困戶發展種養殖業,為全體精準扶貧貧困戶每戶發放地膜兩捆,為13戶搞養殖的精準扶貧貧困戶每戶發放良種羊4只。同時利用前山村電商服務平臺,全面推廣前山村牛羊肉、雜糧、手工制品等農特產,增加了農民收入。
精準扶貧的針對性和精準性滿意度,有64.4%的人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也有11.1%的人表示不滿意,之所以會呈現出不滿意,可能是因為當地扶貧措施較多,而有些項目在短期內很難或無法讓貧困戶家庭獲得直接經濟收益,例如實用技術培訓、對其子女的教育資助、牛羊養殖等的扶持及村內公共設施的建設等。另外,政策措施效果的顯現是一個緩慢、持續的過程,而這也是精準扶貧為持久攻堅戰的原因。
(3)村民對“精準管理”的滿意度
在村民滿意度指標的設計中,對“精準管理”下設扶貧工作人員態度、扶貧監管方式的有效性、項目的連續性三項指標。村民對扶貧工作人員的態度和扶貧監管過程的滿意度都比較高,分別有89.1%、84.5%的人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其平均滿意度也都超過了4。由于大學生基層就業政策的實施,三合鎮政府62名職工中有大學生34人,大學生群體的基層就業提高了基層單位的整體素質和工作效率,提高了服務基層的能力和水平。
和政縣制定完善了重點任務部門、鄉鎮精準扶貧業績考核評價辦法和駐村幫扶工作隊管理考核實施辦法,強化督促檢查,獲得群眾認可。相比而言,村民對扶貧項目的連續性滿意度較低,其平均滿意度僅為3.48。甘肅省對于扶貧對象的管理是以年為單位,在一年期滿后,進行驗收核查,以退出機制實行動態管理,所以,部分扶貧項目會因貧困戶的退出而缺乏持續性,但在貧困戶被確認為扶貧對象時所采取的扶貧項目會按最初扶貧辦法而完成,不會因退出機制而立即終止。
(4)村民對“精準扶貧”政策的整體滿意度
在滿意度指標設計上,本研究設置了村民對精準扶貧政策的整體滿意度、與預期相比的滿意度。被調查對象中有68.9%和15.5%的人對精準扶貧整體表示滿意和非常滿意,有75.6%和13.3%的人表示與預期相比對精準扶貧政策措施滿意和非常滿意。
由上圖可以看出,有68.9%的人對精準扶貧的整體滿意度較高,和預期扶貧效果相比的滿意度也有75.6%的人表示滿意,而且兩條線數值分布趨勢基本一致,這是由于三合鎮近年來的一系列扶貧措施使貧困村民切實從中受惠。
五、影響精準扶貧村民滿意度的因素分析
根據本研究關于村民就精準扶貧滿意度的調查及數據統計分析,結合甘肅省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臺數據,影響精準扶貧村民滿意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個人對政策的受益及獲得感
作為精準扶貧對象的貧困戶村民,其個人因素對滿意度的影響是首要的,因為滿意度的評價是基于扶貧政策從“精準確認”到“精準幫扶”的精確性,而精準與否則取決于貧困戶村民的實際家庭情況和其對政策的受益及獲得感。
從甘肅省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臺整理的數據得出,2016年三合鎮45戶貧困戶的主要致貧原因有7個,如圖2,其中最多的是因缺少技術,有19戶。根據不同的致貧原因而采取不同的扶貧措施,村民進而對不同項目做出不同的滿意度評價。
(二)政策實施中的客觀因素
三合鎮位于和政縣城中北部,精準扶貧政策自提出、落實以來,三合鎮鎮政府以國務院、省、州和縣的一系列政策、辦法和要求為扶貧工作指導,結合當地實際采取扶貧措施和項目,雖然在扶貧過程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由于反貧困工作的持續性、貧困原因的復雜性、扶貧措施落實的困難性及扶貧工作人員經驗不足等原因,使得精準扶貧村民滿意度有差異。
六、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在數據的統計中發現,三合鎮2016年45戶扶貧對象對當地精準扶貧政策及措施的總體滿意度為4,達到本研究指標設置時將“滿意”賦值為4的滿意程度,而影響其滿意度的因素主要為貧困戶個人對政策的受益及獲得感和政策實施中的客觀因素。以上研究說明,和政縣三合鎮近些年的扶貧工作除了量化統計數據的變化外,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精準扶貧的“精準”,在改善村民生活條件、促進發展能力的同時,逐步實現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轉變,提高了村民的現實獲得感和滿足感。
(二)建議
1.扶貧項目“強優扶弱”
根據本研究分析,村民對金融扶貧、基礎設施扶貧和富民產業扶貧措施滿意度較高,而對精準確認環節中的扶貧對象確認程序、貧困戶申請和民主評議、易地扶貧滿意度較低。在今后的扶貧工作中,應加大對優勢項目的實施力度,努力打造扶貧支柱性項目。另外,三合鎮雖有少數民族聚居、村民文化程度低的實際特點,存在扶貧工作特殊的困難性,但在政策落實過程中,在靈活應用的同時也應努力遵循原則性,只有將一切扶貧工作規范到政策體系中來,才能提升低滿意度項目的滿意度水平。
2.扶貧措施“因地制宜”
目前,由國家旅游局官方網站發布的《鄉村旅游扶貧工程行動方案》中,甘肅省共有1 182個村(建檔)被列入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其中有三合鎮前山村。三合鎮特產有啤特果、早酥梨等,旅游景點有淵池溝、紅崖洼、陽山民族風情度假山莊等,因此,在新一輪扶貧政策背景下,三合鎮應緊抓機會,合理規劃制定扶貧措施,因地制宜,發展具有三合鎮地域特色的扶貧產業,早日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添瓦助力。
參考文獻:
[1]劉軍林.我國精準扶貧政策分析——基于公平與效率角度[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4):163-166.
[2]齊欣.欠發達地區農村精準扶貧的創新模式研究——基于甘肅省“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J].隴東學院學報,2016(6):103-108.
[3]劉小珉.農戶滿意度視角的民族地區農村扶貧開發績效評價研究——基于2014年民族地區大調查數據的分析[J].民族研究,2016(2):29-41,124.
[4]焦陽,張愛國,薛龍義,王耀麟.黃土高原地區村內扶貧移民滿意度差異性研究——以陜西省下盤石村和山西省柏坡底村為例[J].綠色科技,2014(2):242-245.
[5]周曉艷.基于粗糙集理論的新農保參保農民滿意度測評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4.
[6]鄧維杰.精準扶貧的難點、對策與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2014(6):78-81.
[7]李小雙.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滿意度評價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
[8]劉濤.我國農村貧困治理的歷史演進與路徑探索[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6(6):73-77.
[9]申秋.中國農村扶貧政策的歷史演變和扶貧實踐研究反思[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7(1):91-100.
[10]劉彥隨,周揚,劉繼來.中國農村貧困化地域分異特征及其精準扶貧策略[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3):269-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