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對永安市2005—2015年的經濟發展和農地利用碳排放進行分析,采用碳排放系數法,估算永安市農地碳排放情況,并在此基礎上根據脫鉤理論探討林區經濟發展與農地碳排放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永安市碳排放特征為弱脫鉤,即永安市的農地利用低碳化水平較高。
[關鍵詞]永安市;經濟發展;農地碳排放
[中圖分類號]F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8)06-0095-0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arbon emissions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Yongan from 2005 to 2015.By using the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method to estimate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farmland in Yongan. Based on this, decoupling theory is appli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arbonemiss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ongans carbon emissions are weak decoupling, that is, lowcarbo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Yongan.
Keywords: Yongan City;Economic Development;Carbon Emission
[作者簡介]林穎(1985-),女,本科,中級統計師,研究方向:應用統計、區域經濟。
在資源與環境的約束下,人類開始探討追尋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方式,掀起了一場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浪潮,進而也衍生出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等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逐步成為全球新的一種發展模式,尋求經濟發展與碳排放的平衡是未來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對經濟增長與碳排放關系的研究不僅是學術界研究的重點,也成為我國轉變以“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為特征的傳統經濟方式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但目前關于經濟增長與碳排放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增長前提下的碳減排問題研究,關注的是工業領域的碳減排問題,而對于農業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農業是國民的基礎產業,農地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要素之一,能否實現農地資源的低碳化利用關乎整個農業的低碳化發展。因此,本文以福建省永安市為研究區域,運用脫鉤理論對林區經濟發展與農地碳排放情況進行動態分析,為永安市林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農地的可持續利用提供對策建議。
一、永安市農地利用碳排放特征
(一)農地利用碳排放的估算方法
本文在總結已有相關研究的基礎上,采用相關學者和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認為農地利用碳排放的測算主要基于以下6種碳源[6],即化肥、農藥、農膜、柴油、農地翻耕和灌溉。其中,化肥、農藥、農膜因為在生產過程中消耗化石能源直接或間接導致碳排放;翻耕則因為破壞土壤的有機碳庫,導致有機碳的釋放;灌溉則因為消耗部分火電,進而耗費化石燃料,間接導致碳排放。這6類碳源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或由于消耗化石能源或破壞土壤碳庫等原因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碳排放,都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農地利用碳排放測算公式如公式(1)所示:
其中,E則為農地利用碳排放的總量,Ei為第i類碳源的碳排放量,Ti為第i類碳源的量,δi為第i類碳源的碳排放系數,農業碳排放碳源及系數如表1所示。
(二)永安市農地利用碳排放特征
根據已給出的碳排放估算公式和相關碳源的碳排放系數,將所收集的歷年各類碳排放源的量帶入進行計算,得出2005年至2015年永安市農地利用的碳排放量(如表2所示),碳排放量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年均增長率為1.9%。從環比增長速度來看,農地利用碳排放總量的環比增長率總體上處于階段性的下降態勢,2007年環比增長率最高,高達5.77%,可能源于2003年林業改革之后,明晰產權,提高農戶自主經營的積極性,也促使農戶轉變經營方式,逐步由粗獷型向集約型邁進,由此也加大了農戶對農業生產要素的需求,如化肥、農藥、機械等。根據各類碳源的排放量看,由化肥產生的碳排放量占總體的80%以上,可見永安市農地利益的碳排放多源于化肥的施用。這主要由于永安市地處福建山區,“山多地少”不利于機械化耕作,仍以消耗化肥、農藥為主。
二、永安市農地利用碳排放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為了說明經濟發展與農地利用碳排放的關系,本文運用脫鉤彈性或者碳排放彈性進行闡釋。所謂碳排放彈性是指經濟發展變化的幅度導致二氧化碳排放改變程度的比值,反映了二氧化碳變化對于經濟變化的敏感程度。
通過計算可得,2005—2015年福建省種植業收入和碳排放量逐年增長,如圖1所示。根據脫鉤理論,按照種植業收入的增長率、碳排放增長率以及碳排放彈性的大小,可以得出永安市農地利用碳排放的特征:弱脫鉤,說明2005年以來,永安市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增長一直處于弱脫鉤狀態(詳見表3)。雖然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關系,但永安市種植業收入年均增長率保持在15%,而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長率也保持1.9%,種植業產值增速高于二氧化碳排放增速,保證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碳排放的弱脫鉤狀態。導致這一變化的最重要原因是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頒布,其“兩減免、三補貼”的政策極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增強農民種田的積極性,農業生產水平得到較大提高,糧食生產豐收,種植業總產值實現了較快增長。但也加大了對農業生產資料的需求,進而使得農地碳排放增速達到最高點5.7%。但隨后農業科技的進步以及循環農業模式的推廣,永安市開始推廣高效糧經種植模式,示范推廣高效生態農業模式,農民種養水平持續提升,農業生產效益持續提高,農地利用碳排放的增速放緩,2011年永安市被福建省政府列為三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之一,2012年被列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到2014年碳排放增速僅為0.03%,由此可見,碳減排措施相對有效。
三、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結論
永安市農地利用的碳排放量增長相對較為緩慢,年均增長率僅為1.9%。永安地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山地、丘陵較多(占90.87%),難以展開機械化耕作,機械能源消耗較低,主要碳源為化肥、農藥、農膜。
永安市近十年來種植業收入年均增長率為15%,遠遠高于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長率,碳排放特征以弱脫鉤為主,即種植業總產值的增速快于農地碳排放的增速。具體體現在,2005—2015年農地碳排放和種植業總產值均呈現增長趨勢,從增速看,農地碳排放增速總體呈現遞減趨勢,而種植業總產值增速波動較大,但基本維持在6%以上。根據永安市近年實施的一系列碳減排措施,總體效果相對明顯,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過量的碳排放。
(二)對策建議
根據農地利用碳排放的測算結果可以看出,永安市碳排放量的增長主要來源為化肥和農藥,因此本研究主要針對這兩種碳源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
首先,在提倡生態文明發展的今天,人們對環境質量和食品安全的需求對市場產生影響,從而促使農業經營者關注農業環境。因此,應該提高消費者和農戶對于綠色農業、低碳農業和氣候智慧型農業等新型農業模式的認知,多渠道宣傳相關理念,這需要政府部門的推動和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
其次,政府的培訓、服務和配套體系中,特別需要加強和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以期在提高農業生產率、增加農民受益的同時,化肥、農藥要素的技術效率,減少其投入。
第三,政府可以采用合理的經濟手段引導化肥和農藥的科學使用。例如,減少對化肥行業的補貼和優惠政策,加強對有機肥等低碳、綠色肥料的推廣和補貼。政府可以通過不同政策的結合施用,激勵農戶進行肥料替代,減少農業生產對化肥的依賴。
[參考文獻]
[1]李波,張俊飚,李海鵬.中國農業碳排放時空特征及影響因素分解[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8):80-86.
[2]李波.我國農地資源利用的碳排放及減排政策研究[D].華中農大學,2011.
[3]陳欽萍.基于低碳視角的福建農戶農地利用行為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4.
[4]王太祥,王騰,吳林海.西北干旱區農地利用碳排放與農業經濟增長的響應關系[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4):170-176.
[5]劉潔,梁紅梅等.基于投入視角的山東省農地利用碳排放與經濟發展脫鉤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16(4):303-308.
(責任編輯:張彤彤 劉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