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佳
摘 要:微時代的到來,開啟了公共話語權的平民時代,政府不再占據網絡輿情的主導地位,微博逐漸成為網絡輿論的主要陣地。微時代信息的裂變式傳播和民眾的聚變式反應,使政府公信力建設面臨著“塔西佗陷阱”的困境。提出了我國政府公信力建設突破“塔西佗陷阱”的新出路:及時公開信息,主導輿論態勢;主動承認錯誤,重塑信任關系;努力提高“微能力”,發揮“政”能量。
關鍵詞:微時代;政府公信力;塔西佗陷阱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3-0069-02
“如果群眾觀點丟掉了,群眾立場站歪了,群眾路線走偏了,群眾眼里就沒有你”。習近平總書記曾在河南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提到“塔西佗陷阱”,認為我國目前雖然還沒有走到“政府說什么,民眾都不相信”的地步,但政府的確存在信任風險。當我國反腐工作順利進行的同時,由于許多官員受賄財產的曝光,引起了民眾對政府工作人員的極度不信任。在微時代,上述的這些事件如同石子投入水中泛起的漣漪,很快便蔓延開來。在“蝴蝶效應”的影響下,政府的信用開始瓦解,政府正面臨“塔西佗陷阱”的困境。
一、“塔西佗陷阱”:政府公信力建設的困境
“塔西佗陷阱”這一概念由來已久,最初可追溯到古羅馬時代,通俗地講就是你說什么我都不信,主要用來形容政府遭遇了信任危機。在傳統社會,由于信息傳播渠道不暢、方式單一,信息主要經由政府發布再傳播給民眾,也就是說政府是信息傳播的源頭,民眾很難利用其他途徑來獲取信息。在傳統社會,政府雖然有可能遭遇“塔西佗陷阱”,卻是比較容易避免的。截至2017年6月份,我國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54.3%,網民規模為7.51億。①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速度越來越快捷。尤其在微時代,人們只需要通過微博進行評論、轉發,信息就會瞬間裂變式的擴散。因此,在微時代背景下,各級政府及其公務人員的行政行為都面臨嚴峻的拷問和挑戰,政府只要稍有做得不好、讓群眾不滿的地方,就會被無限放大,迅速擴散。“微時代”帶來的種種考驗已經成為政府及其公務人員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②許多政府官員過于害怕網絡的存在,擔心自己的某項行為會引起民眾的不滿。因而他們盡量不作為,甚至在做錯時極力推卸責任、掩蓋錯誤,更加引起了民眾的不信任,進而陷入“塔西佗陷阱”的無限惡性循環之中。因此,在微時代背景下,如何正視網絡輿論的拷問,強化“微能力”建設,使其避免滑入“塔西佗陷阱”中,是我國政府公信力建設的當務之急。
二、“塔西佗陷阱”:微時代背景下的新特點
(一)信息的裂變式傳播,增加了公信力的建設難度
微博作為“互聯網+”時代獲取信息、溝通交流的主要途徑,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能方便直觀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還具有信息更新及時、傳播迅速的優點,因而深受現代人的喜愛。在微時代,信息最初都是由少數幾個人發出的,然后經過不斷點贊和轉發進行擴散,當點贊和轉發的人數超過一定數目的微博會成為微博熱點,登上微博頭條,從而引起更多網友的關注和轉發,由此十傳百、百傳千地進行擴散,形成裂變式的傳播。就拿2011年的溫州動車事故來說,該事故的許多消息都是通過動車上乘客的微博進行傳播的,然后經由網友的不斷轉發引起媒體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從而成為網絡熱點,形成裂變式的傳播。事故消息的迅速擴散,一方面可以使社會各界快速了解到事件的發生,有利于政府在第一時間開展救援工作,將人員傷亡和損失降到最低。同時,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也給政府救援工作帶來了壓力,促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員提高處理效率,更好地為人民服務。但是,事故發生后,由于當地政府對列車殘骸處理不當,各種網絡謠言四處擴散,增加了政府管控難度和公信力的建設難度,使政府形象大打折扣,無形中加速了政府公信力的不斷流失,久而久之勢必會降低政府的公信力水平。
(二)民眾的聚變式反應,削弱了公信力的輿論基礎
根據斯洛維奇提出的“心理不對稱法則”來看,民眾普遍認為不好消息的來源是更加可靠的,反而好消息有可能是加工處理過的。微時代,信息經過裂變式傳播被人們獲取后,人們會對所接受到的信息產生不同的觀點、看法。對信息有看法的網民會進行微博評論,由于政府微博被關注度高,其評論量高則可達上萬條。合理的評論往往會得到大多數網民的支持和點贊,點贊數越高越容易被關注,進而吸引大量的圍觀和贊同,從而引起民眾聚變式的反應。此時,許多被高度關注的言論,尤其是網絡謠言,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民眾的思考和判斷,再加上“心理不對稱法則”的影響,民眾更愿意相信網絡謠言和不利于政府的言論。溫州動車事故發生第二天,當地政府便急于掩埋車體,原因何在?網上揣測不斷,也成了這次事故的主要疑點之一。鑒于種種疑問,輿論矛頭大都指向政府和鐵道部,認為政府故意掩埋車體,隱瞞傷亡人數、鐵道部存在重大失職行為,原本信任政府的網民也因輿論的導向,開始對政府產生不滿和質疑,從而掀起更大的輿論浪潮,形成聚變式的民眾反應。越來越多的民眾不滿,勢必會影響政府原先良好的輿論氛圍,削弱政府公信力的輿論基礎,隨之而來的便是政府信任的不斷瓦解和公信力的逐步下降。
三、超越“塔西佗陷阱”:政府公信力建設的新出路
(一)及時公開信息,主導輿論態勢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流動時代”,信息可以突破時空的二元結構,以裂變的方式飛速傳播。隨著人們獲取信息渠道的多樣化,政府更應該爭取信息傳播的主動權,及時公開信息,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1]。2015年的8·12天津港爆炸事件發生后,當地政府雖然舉辦了多次新聞發布會,但是一直沒有公布失聯民警和消防人員的名單。每當記者提問時,官方均以各種理由來搪塞,有時甚至不作回應、保持沉默。再加上微博上許多網絡謠言的散播,致使許多民眾不愿相信政府,覺得政府是在故意掩蓋事實真相。根據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政府的權力是由人民讓渡和委托的,政府只是人民的代理人。因此,作為委托者的人民有權利知道政府做了什么、社會上發生了什么以及納稅人的錢是如何使用的等等。有時候,政府為了避免社會恐慌,對公眾進行“善意的隱瞞”,雖然政府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公眾并不這樣認為,他們會覺得政府是在刻意隱瞞事實真相,從而引發更大的恐慌和不信任。其實,只要政府足夠坦誠,自然會獲得公眾的理解和支持,任何不利于政府和社會穩定的謠言便會不攻自破。因此,政府在進行公信力建設的同時,一定要注重信息的公開透明,杜絕暗箱操作,努力構建為人民服務的“陽光型政府”和“責任型政府”。
(二)主動承認錯誤,重塑信任關系
政府是由無數個個體構成,由于個人考慮問題的局限性等原因,政府有可能會做出錯誤的決定或者錯誤的行為。也就是說,政府并非圣賢,不可能是不會犯錯誤的。但是,對外來講我國政府的一言一行代表著我們國家的形象,而且政府的決定、決策關系著國計民生,因而政府的言行必定會受到全社會的密切關注。因此,對政府來說,要盡量避免犯錯誤,政策制定要盡量民主、科學,多為百姓考慮。當然,如果政府不小心犯錯了,首先要冷靜下來,沉著面對,分析出錯的根源,主動承認錯誤,及時找到挽救錯誤的解決辦法。此時,切忌遮遮掩掩,妄圖想要掩蓋錯誤。“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尤其身處“裂變式”傳播的信息時代,政府已不再主導信息的發布權,政府的任何行為都有可能通過各種渠道被人們獲悉[2]。政府一旦犯錯誤就會被網絡謠言無限放大,此時政府再遮掩錯誤,無疑是雪上加霜,使人們更加懷疑和不信任。因此,政府要端正態度、敢于面對自身問題,發現錯誤,及時承認。犯錯并不可怕,大家都能理解,最可貴的是能主動承認錯誤,及時做出挽救措施。政府足夠坦誠,民眾才會覺得這是個有責任、有擔當的政府,因此更愿信任政府,進而推動雙方信任關系的重新塑造。
(三)努力提高“微能力”,發揮“政”能量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豐富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微博逐漸成為人們獲悉新聞熱點和重大事件的重要工具,并主導著網絡輿論的傳播和發展[3]。梅特卡夫特定律中提到:“網絡的價值與聯網的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4]。上網人數的大幅增長,網絡問政、微博問政已經成為大勢所趨,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通過微博參與政治生活。2012年,浙江臺州市天臺縣首次把微博寫作作為干部選拔考試的考題,標志著“微能力”已經成為政府公務人員的必要技能和素養。但是,政府及其公務人員的“微能力”和“微素養”卻遠遠落后于此,許多民眾的網上政治訴求得不到及時回應。基于此,政府及其公務人員應該加強“微能力”建設,提高政府微博的建設水平[5]。要提高“微能力”,有效發揮“政能量”,各級政府部門及其公務人員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加強政務微博建設,不斷更新、完善政府微博和官員個人微博,無論版面、布局都要以方便群眾辦事為首要原則。同時還要及時更新信息,加強政民互動,避免政府微博流于形式。第二,及時回應網民訴求,提高回應速度,避免民眾訴求猶如石沉大海,得不到及時解決。第三,政府在網上與網民交流時應善用網絡語言,俏皮幽默的網絡語言可拉近網民距離,樹立良好的親民形象。
四、結語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同理,國家要想長治久安,必須穩定民心,順應民意,走群眾路線,從人民的角度出發來考慮問題、制定決策。如果政府決策脫離群眾,長此以往必然會失去人民的信任。因此,政府必須告別“陋習”,加強信任建設,及時公開信息、主動承認錯誤,努力提高“微能力”,標本兼治以提高信任水平,規避跌入“塔西佗陷阱”的信任風險中。
參考文獻:
[1]楊軍.政府公信力提升視角下的新媒體角色探究[J].電子政務,2015(71).
[2]張艷.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深層原因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6(119).
[3]李瑞昌.誠信政府建設:以爭奪傳播主導權為視角[J].政治學研究,2012(75).
[4]王君君.當政府公信力遭遇塔西佗陷阱:當下中國網絡生活的公信力反思[J].廣州大學學報,2014(3).
[5]楊妍.自媒體時代政府如何應對微博傳播中的“塔西佗陷阱”[J].中國行政管理,2012(26).